增光扩散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5995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增光扩散薄膜,包括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塑料;    光漂白剂,该光漂白剂具有共轭双键且为平面结构,并具有至少一电子供与基;以及    甲基硅油类增光剂。(*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光扩散薄膜,特别涉及一种可应用于背光模组中的增光扩散薄膜。
技术介绍
随着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制造技术快速的进步,以及其具备有轻薄、省电、无幅射线等优点,使得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大量地被应用于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及摄录影机等各式电子产品中。如图1所示,其为传统的侧向式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图。在图1中,背光模组10至少包括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11、反射片(reflective sheet)12、光源(light source)13、多层光学薄膜(multilayer optical film)14及框架(frame)15。导光板11具有出光面11a、下表面11b及直立侧面11c,直立侧面11c是连接出光面11a及下表面11b。光源13是配置于直立侧面11c旁,以端面照光方式将光线导入导光板11的内部。光源13可以是冷阴极管(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或灯管。反射片12是配置于导光板11之下,用以将光线反射至导光板11内部,以增加背光模组10的光线使用率。多层光学薄膜14是配置于出光面11a上,通常由扩散片(diffusing sheet)及棱镜片(prism sheet)所组成,框架15则是用于固定上述的元件。当背光模组10设置于液晶显示器时,光源13发出的光线经由散射方式到达导光板11的另一直立侧面端,使导光板11上具有均匀的亮度。但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尺寸越来越大,导光板11的尺寸也就相对地增加。此时若再以端照方式将光源13的光线由大尺寸导光板的一直立侧面11c射入,其所导入的光线将因为导光板11的尺寸过大(光线经路过长)而无法顺利地到达导光板的另一直立侧面。因此,导光板11在靠近光源13的一侧与远离光源13的另一侧将会产生亮度差异,使液晶显示器无法呈现均匀的亮度。如图2所示,其为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图。在图2中,背光模组20至少包括导光扩散板21、反射片22、光源23、多层光学薄膜24及框架25。导光扩散板21亦具有导光的作用,但主要功能为均匀地扩散光线。导光扩散板21具有出光面21a及下表面21b,而光源23是配置于导光扩散板21的下表面21b之下。反射片22是配置于光源23之下,用以将光线反射回导光扩散板21。多层光学薄膜24是配置于导光扩散板21的出光面21a上,通常是由扩散片及棱镜片所组成,且框架25则用来固定上述的元件。由于背光模组20是将光源23的数个光源平均分布于导光扩散板21及反射片22之间,理论上光线应该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显示器当中的直下式背光模组20。但由于导光扩散板21的厚度通常只有2到4毫米(mm),光线在导光扩散板21内行进的过程中,导光扩散板21可提供的导光路径很短,因此部分光线较难被均匀地扩散开来,造成导光扩散板21某些区域会产生较强的散射光线,而某些区域却没有光线射出。背光模组20的均齐度因而变差,造成液晶显示器上产生明显的明暗差异,影响液晶显示器视觉效果极大。因此,对于背光模组20而言,必须再利用多层光学膜24中的扩散片对导光扩散板21所射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作用,使背光模组20可以获得较均齐的光线输出。但是,由于导光扩散板21及多层光学膜24的遮光率偏高,对背光模组20的亮度造成极大的影响。有鉴于此,对于制造液晶显示器的从业人员而言,莫不致力于背光模组的改良,以期能够针对传统背光模组的缺点提出较佳的解决之道,进而设计出一种高亮度,均齐度较佳的背光模组,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应用于背光模组中的增光扩散薄膜,使得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具有光线扩散、增光及高光线均齐度的优点,通过应用此增光扩散薄膜可以减少传统多层光学膜中的扩散片及棱镜片的使用,并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品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出一种应用于背光模组的增光扩散薄膜。此增光扩散薄膜的成分至少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塑料、具有共轭双键且为平面结构,并具有至少一电子供与基的光漂白剂以及甲基硅油类的增光剂。此增光扩散薄膜的厚度范围约为0.05mm到0.6mm之间,是通过静电附着方式或通过贴附背胶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光线可经过此增光扩散薄膜的扩散及增光作用后,而成为高均齐度的光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反射片以及增光扩散薄膜。此增光扩散薄膜的成分包括PET塑料、具有共轭双键且为平面结构,并具有电子供与基的光漂白剂以及甲基硅油类的增光剂。此增光扩散薄膜的厚度范围约为0.05mm到0.6mm之间,是通过静电附着方式或通过贴附背胶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光线可经过该增光扩散薄膜的扩散及增光作用后,而成为高均齐度的光线。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侧向式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图。图2为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图。图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示增光扩散薄膜应用于侧向式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图。图中标号说明10、20、30背光模组11、31导光板21导光扩散板11a、21a、31a出光面11b、21b、31b下表面11c、21c、31c直立侧面12、22、32反射片13、23、33光源14、24多层光学薄膜15、25框架39增光扩散薄膜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可应用于背光模组中的增光扩散薄膜。此增光扩散薄膜是配置于背光模组的导光板上,当光线通过此增光扩散薄膜时,将透过该增光扩散薄膜的光线扩散及增光作用,而成为高均齐度的光线。通过应用此增光扩散薄膜可以减少传统的多层光学膜中的扩散片及棱镜片的使用,并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品质。如图3所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增光扩散薄膜应用于侧向式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图。在图3中,侧向式背光模组30至少包括导光板31、反射片32、光源33及增光扩散薄膜39。导光板31具有出光面31a、下表面31b及直立侧面31c。直立侧面31c是连接出光面31a及下表面31b,而导光板31是用以引导所接收的光线经由出光面31a射出。光源33是配置于直立侧面31c的外侧,用以提供光线,且光源33所提供的光线将由直立侧面31c进入导光板31中。光源13可以是冷阴极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lamp,CCFL)或灯管。反射片32是配置于下表面31b之下,用以将光线反射至导光板31内部。增光扩散薄膜39是通过静电附着方式或通过贴附背胶的方式配置于导光板31的出光面31a上。当出光面31a所发出的光线通过增光扩散薄膜39时,可经过增光扩散薄膜39的扩散及增光作用,而成为高均齐度的光线。其中,增光扩散薄膜39的成分至少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邦伦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