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软土地区公路工后沉降的复合地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518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软土地区公路工后沉降的复合地基,将路桥过渡段分为两级,均采用复合地基处理。一级过渡段,工后沉降10cm;二级过渡段,工后沉降10c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软土地区公路工后沉降的复合地基


[0001]本技术涉及复合地基,尤其涉及控制软土地区公路工后沉降的复合地基。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公路桥梁工后沉降控制值在0.5cm-1cm,依据设计规范,一般公路路基段工后沉降值在30cm。因此,需要在桥梁和一般路基间设置路桥过渡段来完成沉降过渡,使行车更加平稳和安全。
[0003]现有软土地区沉降控制技术,通常设置一段20m-30m长路桥过渡段,路桥过渡段地基通常采用水泥搅拌桩,水泥砂浆桩,高压旋喷桩,或预应力管桩等复合地基处理,通过计算确定桩径、桩间距和桩长,依据规范将路桥过渡段工后沉降控制在10cm以内。通常一段路基中桩直径大小和桩平面布置形式是固定的,水泥搅拌桩、水泥砂浆桩、高压旋喷桩桩直径多为0.5m或0.6m,预应力管桩,桩径多为0.3m,0.4m或0.5m,桩平面布置多为正四边形或正三角形。
[0004]这种技术应用时,从桥梁至路桥过渡段最大沉降差10cm,沉降差较小,基本可满足工程需要,但车辆由路桥过渡段行驶至一般路基段时,最大沉降差可达20cm以上,使道路在纵断面上形成错台,沉降控制不连贯,仍未能完全解决沉降过渡问题,车辆行驶的顿挫感较强,高速行驶时有安全隐患,未能衔接好桥梁与一般路基段。
[0005]在路基横断面方向,坡脚至坡脚采用单一桩间距及单一桩长进行复合地基处理,未根据荷载大小调整设计参数,造成工程成本大幅度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过渡更加平稳,行车更加安全的控制软土地区公路工后沉降的复合地基。
[0007]本技术的一种控制软土地区公路工后沉降的复合地基,包括打入路桥过渡段地基内的多列加固土桩,每一列加固土桩包括前后平行间隔设置的多根加固土桩且同一列加固土桩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左右平行间隔设置,沿桥台至路基的路桥过渡段的纵向方向将所述的多列加固土桩分为三段,其中第一段加固土桩中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之间的桩间距为S1,且每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1;第二段加固土桩中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之间的桩间距沿纵向从S1渐变至S2,位于第二段加固土桩中最左侧的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1且位于第二段加固土桩中最右侧的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2;第三段加固土桩中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之间的桩间距沿纵向从S2渐变至S3,位于第三段加固土桩中最右侧的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3,其中S1<S2<S3;
[0008]在路基横向跨度范围内位于路基宽度区域的三段加固土桩的桩长分别为:第一段加固土桩中的各根加固土桩的桩长为L1、第二段加固土桩中的各根加固土桩的桩长沿纵向
从L1渐变至L2且位于同一列的加固土桩长相同,第三段加固土桩中的各根加固土桩的桩长沿纵向从L2渐变至L3且位于同一列的加固土桩的桩长相同,其中L1>L2>L3;从路基宽度区域外边缘至坡脚处的每一列加固土桩中从内至外加固土桩的桩长逐渐缩短至设定长度,其中位于路基宽度外边缘处的每一根加固土桩的桩长一致,位于靠近坡角处的每一根加固土桩的桩长一致。
[0009]本技术有益效果是:
[0010]1.已有结构中,路桥过渡段的工后沉降为10cm,一般路基段工后沉降值为30cm,路桥过渡段与一般路基段沉降差最大可达20cm以上,过渡效果不理想。本技术将路桥过渡段分为两级,沉降逐级控制,从而使桥与一般路基的过渡更加平稳,行车更加安全。
[0011]2.现有路桥过渡段地基沉降多为台阶形过渡,本结构采用变参数设计,使沉降过渡更加平顺,行车舒适性更好。
[0012]3.现有路桥过渡的地基结构只按最不利情况考虑,设计保守,参数单一;本地基处理结构在平面上采用变桩间距结构,在纵断面和横断面方向采用变桩长结构,设计更切合工程实际。
[0013]4.路基平纵横均采用变参数结构,使桩的根数和桩长根据工程需要调整,工程经济合理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控制软土地区公路工后沉降的复合地基平面布置图;
[0015]图2是图1所示的复合地基的A-A断面布置图;
[0016]图3是图1所示的复合地基的B-B断面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加以详细说明:
[0018]本技术的原理如下:按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的不同,路基类型划分为一般路基段和路桥过渡段,一般路基段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0cm;路桥过渡段采用二级过渡段形式,一级过渡段工后沉降不大于10cm,二级过渡段工后沉降10cm-30cm。
[0019]根据一级过渡段填土荷载、车辆荷载、设计基准期(路面设计基准期),地层力学参数等建立计算模型,通过调整桩直径,桩平面布置形式,桩间距,桩长等参数,使复合地基满足地基承载力,沉降和稳定性的要求。
[0020]如附图所示的本技术的一种控制软土地区公路工后沉降的复合地基,包括打入路桥过渡段地基内的多列加固土桩1,每一列加固土桩包括前后平行间隔设置的多根加固土桩且同一列加固土桩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左右平行间隔设置,沿桥台至路基的路桥过渡段的纵向方向将所述的多列加固土桩分为三段,其中第一段加固土桩中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之间的桩间距为S1,且每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1;第二段加固土桩中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之间的桩间距沿纵向从S1渐变至S2,位于第二段加固土桩中最左侧的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1且位于第二段加固土桩中最右侧的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2;第三
段加固土桩中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之间的桩间距沿纵向从S2渐变至S3,位于第三段加固土桩中最右侧的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3,其中S1<S2<S3。
[0021]在路基横向跨度范围内位于路基宽度区域的三段加固土桩的桩长分别为:第一段加固土桩中的各根加固土桩的桩长为L1、第二段加固土桩中的各根加固土桩的桩长沿纵向从L1渐变至L2且位于同一列的加固土桩长相同,第三段加固土桩中的各根加固土桩的桩长沿纵向从L2渐变至L3且位于同一列的加固土桩长相同,其中L1>L2>L3;从路基宽度区域外边缘至坡脚处的每一列加固土桩中从内至外加固土桩长逐渐缩短至设定长度,如可以缩短至5m,其中位于路基宽度外边缘处的每一根加固土桩的加固土桩长一致,位于靠近坡角处的每一根加固土桩的加固土桩长一致。
[0022]每一根所述的加固土桩可以采用水泥搅拌桩、水泥砂浆桩、高压旋喷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软土地区公路工后沉降的复合地基,包括打入路桥过渡段地基内的多列加固土桩,每一列加固土桩包括前后平行间隔设置的多根加固土桩且同一列加固土桩的中心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左右平行间隔设置,其特征在于:沿桥台至路基的路桥过渡段的纵向方向将所述的多列加固土桩分为三段,其中第一段加固土桩中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之间的桩间距为S1,且每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1;第二段加固土桩中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之间的桩间距沿纵向从S1渐变至S2,位于第二段加固土桩中最左侧的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1且位于第二段加固土桩中最右侧的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2;第三段加固土桩中左右相邻的两列加固土桩之间的桩间距沿纵向从S2渐变至S3,位于第三段加固土桩中最右侧的一列加固土桩中前后相邻的两根加固土桩之间的前后间距为S3,其中S1<S2<S3;在路基横向跨度范围内位于路基宽度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祥孙爱斌辛建忠张伟康王亚坤卢业旭张雪磊李超孙兆刚李婧王明利于进庆吴海刚侯春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