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伟专利>正文

一种纳米棒状碳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4599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纳米棒状碳材的制备方法,所述碳棒的尺寸、大小、形状几乎一致,纳米碳棒高度分散、各向均匀,所述碳棒可用于石墨烯分散插层剂,可用于碳材电极的原材料,可以用催化剂载体,应用领域广泛。应用领域广泛。应用领域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棒状碳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棒状碳材,属于使用模板制备碳材料的领域,尤其涉及使用电化学阳极氧化的方法制备纳米碳材领域。
技术背景
[0002]自从1991年日本电气公司的S. Iijima在制备C
60
时发现了碳纳米管,越来越多的纳米碳材料已被人们所发现。总的来说,这些碳材料一可以根据维度分为三类:(I)零维,指材料在空间的三个维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碳纳米颗粒(C carbon nanoparticle, CNP ),碳的团簇等;(2)一维,指在空间内有两维处在纳米尺度,如碳纳米管C carbon nanotube, CNT ),碳纳米棒(carbon nanorod)}碳纳米纤维(carbon nanofiber, CNF)等;(3)二维,指在空间,扫有一维处在纳米尺度,如石墨烯(graphene )。
[0003]目前而言,现有技术中,碳材的制备主要集中于模板法制备碳材,并用于制备介孔碳材料,如硬模板法和软模板法,其中硬模板:大部分的介孔二氧化硅都可以作为硬模板用来合成介孔碳材料,硬模板的介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最后所得碳的介观结构,为反相复制的原来硬模板的介观结构,因此,碳的介观结构间接的反映了原来硬模板的结构,这也为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硬模板的介观结构提供了基础。软模板法:借鉴有机-无机共组装合成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合成经验,发展了基于有机-有机共组装的软模板法来合成介孔碳路线。利用有机-有机共组装方法来合成介孔高分子,重要的是有些介孔高分子可以碳化转化为介孔碳。因此,在软模板法合成介孔氧化硅、介孔高分子的基础上,利用软模板法合成介孔碳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0004]简单而言,现有技术中均是通过模板反制备介孔碳,鲜有使用模板法制备碳棒,尤其是制备尺寸、形状、外观几乎完全相同的介孔纳米碳棒的制备方法。
[0005]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纳米棒状碳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碳材的一端为圆弧状,一端为平线状,所述棒状碳材在溶液中高度分散,尺寸均匀一致,长度为10-20μm,棒的直径为0.5-0.7μm。
[0007]进一步的,所棒状碳材通过硬模板法制备,所述硬模板为铝材阳极氧化膜的多孔层,所述阳极氧化膜的制备方法如下,将经过预处理的铝材为阳极,惰性铅材料为阴极,采用10-20wt.%硫酸水溶液为电解液,电流密度1-2A/dm2,时间30-100min,温度20-30
o
C,获得阳极氧化膜铝材。
[0008]进一步的,所述预处理:脱脂-水洗-酸洗-水洗-碱蚀-水洗-出光-水洗,其中脱脂溶液:碳酸氢钠45g/ L,碳酸钠45g/ L,温度40
o
C;酸洗液:氢氟酸0.02g/L,硫酸4g/ L,表面活性剂1g/ L,温度室温; 碱蚀液:氢氧化钠45 g/L,葡萄糖酸钠1 g/L,温度40
o
C,时间2-3min;出光液:350g/L硝酸溶液,时间2-3min 。
[0009]进一步的,阳极氧化后,进行扩孔处理,获得的氧化膜的厚度为10-20微米,孔径为0.5-0.7μm;所述扩孔处理为:将获得的阳极氧化膜铝材于35
o
C下,使用5-7wt.%磷酸进行扩孔,时间为40-50min,真空干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棒状碳材的前驱体为沥青树脂聚合物,所述前驱体的制备过程为:将苯甲醛、蒽、浓硫酸装入三口瓶中,使用氮气排空,于135
o
C持续搅拌条件下获得黑色沥青树脂产物,并使用丙醇反复洗涤、过滤、干燥获得淡黄色粉末固体,将所述淡黄色粉末溶于四氢呋喃中搅拌30min,然后加入步骤(1)中获得的扩孔后的氧化膜铝材,继续搅拌,并辅助抽真空,填充12-24h,然后旋转蒸发得到淡黄色氧化膜铝材,进一步与氮气氛围,800
o
C下碳化4h。
[0011]进一步的,所述抽真空的真空度为10-20Pa。
[0012]进一步的,将碳化后的铝材进行机械抛光,所述机械抛光为抛光轮打磨,用于除去阳极氧化膜多孔层之上的非孔道内碳材。
[0013]进一步的,所述硬模板通过强酸腐蚀除去,强酸为15wt.%的H2SO4和10wt.%的HNO3,体积比为VH2SO4:VHNO
3 =1:1,在搅拌条件下,于100 o
C回流处理3 h。
[0014]进一步的,所述溶液为去离子水、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5]一种纳米棒状碳材的制备方法,如下步骤:(1)以铝材为基材,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在铝材表面形成多孔氧化膜;所述氧化膜的厚度为10-20微米,孔径为0.5-0.7μm;(2)以所述多孔氧化膜为硬模板,以沥青树脂聚合物为碳源,将碳源多次重复填充于所述氧化膜孔道内;(3)机械打磨步骤(2)获得的材料;(4)强酸腐蚀步骤(3)获得的材料,除去硬模板;(5)洗涤、干燥。
[0016]关于制备方法:如附图1所示,对基材进行预处理-阳极氧化制备硬模板-填充-抛光-腐蚀最终获得纳米碳棒。
[0017](1)关于预处理:无论何种表面处理工艺,要获得好效果,清洁表面是首要的条件,本申请希望获得纳米孔道均匀,厚度一致的阳极氧化膜,因此预处理为获得各向均匀氧化膜的基础,本专利技术基材经过预处理:脱脂-水洗-酸洗-水洗-碱蚀-水洗-出光-水洗。
[0018]其中脱脂溶液:碳酸氢钠45g/ L,碳酸钠45g/ L,温度40
o
C,工件在进行表面处理之前,必须先除去表面的油污,才能保证转化膜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强度,保证转化膜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获得质量合格的转化膜层。
[0019]酸洗液:氢氟酸0.02g/L,硫酸4g/ L,表面活性剂1g/ L,温度室温,用酸洗除去表面的污物和氧化物,同时不会发生氢脆,铝合金的酸性脱脂机理是:将铝表面的氧化物溶去,使油污松动,利用水流作用使油污离开金属表面。
[0020]碱蚀液:氢氧化钠45 g/L,葡萄糖酸钠1 g/L,温度40
o
C,时间2-3min,铝合金工件,经过脱脂工艺后,还不能进行转化膜处理,表面一般存在自然氧化膜,加工条纹等缺陷,需要进行腐蚀处理去除自然氧化膜,活化表面。碱性腐蚀是最常用的腐蚀工艺,主要成分是NaOH溶液,它成本低,维护管理容易,用于除去酸洗无法除去的氧化膜。
[0021]出光液:350g/L硝酸溶液,时间2-3min,。经酸碱腐蚀后的工件,表面常发暗,这是
因为含铜较高的铝合金表面,有铜氧化物的存在,形成黑色挂灰。为使工件表面光亮,通常再在硝酸溶液中进行出光处理。
[0022](2)关于阳极氧化:采用10-20wt.%硫酸水溶液为电解液,电流密度1-2A/dm2,时间30-100min,温度20-30
o
C,获得阳极氧化膜铝材厚度为10-20微米,孔径集中于500nm以下,孔径较小,如附图5所示,所述孔径不利于后续的填充碳前驱体,因此将获得的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棒状碳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碳材的一端为圆弧状,一端为平线状,所述棒状碳材在溶液中高度分散,尺寸均匀一致,长度为10-20μm,棒的直径为0.5-0.7μ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棒状碳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碳材通过硬模板法制备,所述硬模板为铝材阳极氧化膜的多孔层,所述阳极氧化膜的制备方法如下,将经过预处理的铝材为阳极,惰性铅材料为阴极,采用10-20wt.%硫酸水溶液为电解液,电流密度1-2A/dm2,时间30-100min,温度20-30
o
C,获得阳极氧化膜铝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纳米棒状碳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脱脂-水洗-酸洗-水洗-碱蚀-水洗-出光-水洗,其中脱脂溶液:碳酸氢钠45g/ L,碳酸钠45g/ L,温度40
o
C;酸洗液:氢氟酸0.02g/L,硫酸4g/ L,表面活性剂1g/ L,温度室温; 碱蚀液:氢氧化钠45 g/L,葡萄糖酸钠1 g/L,温度40
o
C,时间2-3min;出光液:350g/L硝酸溶液,时间2-3min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纳米棒状碳材,其特征在于阳极氧化后,进行扩孔处理,获得的氧化膜的厚度为10-20微米,孔径为0.5-0.7μm;所述扩孔处理为:将获得的阳极氧化膜铝材于35
o
C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伟
申请(专利权)人:赵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