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全红面罩的LED转向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438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全红面罩的LED转向灯,包括底壳、转向灯光源、用于转向灯光源的聚光器,转向灯光源设置在聚光器的光线入射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聚光器的出射光线处设置有全红面罩,所述转向灯光源和聚光器设置在由底壳和全红面罩形成的容纳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由转向灯光源发出的黄光经过聚光器后再经全红面罩后,射出转向灯规定的琥珀色光色,改变了现有转向灯只能用无色透明灯罩的现状,本发明专利技术尾灯转向灯可以实现全红的外观效果,避免在尾灯红色面罩上出现无色透明的突兀效果,满足客户和市场对于尾灯红色造型整体性的要求。市场对于尾灯红色造型整体性的要求。市场对于尾灯红色造型整体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全红面罩的LED转向灯


[0001]本专利技术汽车转向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全红面罩的LED转向灯。

技术介绍

[0002]国家规定转向灯的颜色是琥珀色,其他颜色都是违法的,转向灯是表示汽车动态信息的最主要装置,安装在车身前后,在汽车转弯时开启,它为行车安全提供了保障。现有汽车的转向灯安装在汽车尾灯上,尾灯集成转向灯、刹车灯、倒车灯等为一体,现有的汽车尾灯的灯罩为主体为红色,其中部分是透明,该透明部分用于透过琥珀色LED灯光线,但是在红色灯罩上穿插一块透明色灯罩不美观,无法满足客户和市场对于尾灯整体红色造型的整体性要求,因此获得一种带全红面罩的LED转向灯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全红面罩的LED转向灯,包括底壳、转向灯光源、用于转向灯光源的聚光器,转向灯光源设置在聚光器的光线入射处,位于所述聚光器的出射光线处设置有全红面罩,所述转向灯光源和聚光器设置在由底壳和全红面罩形成的容纳腔内,转向灯光源发出黄光经过聚光器和透明的全红面罩后射出琥珀色光。
[0004]还包括驱动板,驱动板装配固定在底壳内,用于控制转向灯光源工作。所述聚光器包括本体,本体第一侧顶部一体成型有凸面,本体第一侧为45度斜面,本体的第二侧开设有若干呈梯度设置的弧面,所述转向灯光源的光线垂直射入本体的凸面,经过斜面反射后从弧面射出。还包括装饰框,设置于底壳和全红面罩之间,装饰框上开设有用于聚光器穿过的第一穿孔,装饰框上还开设有可以用于刹车、倒车灯的聚光器穿过的第二穿孔。
[0005]转向灯光源发出黄光,黄光的主波长为581-591nm。聚光器为透明的PMMA或PC材料。聚光器的反射率为0.7,透过率为0.8。底壳为一体注塑成型,其与全红面罩焊接。全红面罩为红色透明材料,其与底壳焊接连接,由转向灯光源发出的黄光经过聚光器后再经全红面罩后,射出转向灯规定的琥珀色光色。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由转向灯光源发出的黄光经过聚光器后再经全红面罩后,射出转向灯规定的琥珀色光色,改变了现有转向灯只能用无色透明灯罩的现状,本专利技术尾灯转向灯可以实现全红的外观效果,避免在尾灯红色面罩上出现无色透明的突兀效果,满足客户和市场对于尾灯红色造型整体性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专利技术截面示意图;
[0008]图2为本专利技术爆炸图;
[0009]图3为本专利技术光源光谱测试报告;
[0010]图4为聚光器结构示意图;
[0011]图5为图4的A出放大图;
[0012]图6为光谱实验测试图一;
[0013]图7为光谱实验测试图二。
[0014]附图标记:1-全红面罩;2-装饰框;3-聚光器;4-转向灯光源;5-驱动板;6-底壳;7
-ꢀ
第一穿孔;8-第二穿孔;9-本体;10-凸面;11-斜面;12-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从而对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专利技术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专利技术,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
[0016]参阅附图所示,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全红面罩的LED转向灯,包括底壳、转向灯光源、用于转向灯光源的聚光器,转向灯光源设置在聚光器的光线入射处,位于所述聚光器的出射光线处设置有全红面罩,所述转向灯光源和聚光器设置在由底壳和全红面罩形成的容纳腔内,转向灯光源发出黄光经过聚光器和透明的全红面罩后射出琥珀色光。本专利技术的转向灯光源采用LED灯。
[0017]还包括驱动板,驱动板装配固定在底壳内,用于控制转向灯光源工作。所述聚光器包括本体,本体第一侧顶部一体成型有凸面,本体第一侧为45度斜面,本体的第二侧开设有若干呈梯度设置的弧面,所述转向灯光源的光线垂直射入本体的凸面,经过斜面反射后从弧面射出。还包括装饰框,固定设置于底壳和全红面罩之间,装饰框上开设有用于聚光器穿过的第一穿孔,装饰框上还开设有可以用于刹车、倒车灯的聚光器穿过的第二穿孔。
[0018]转向灯光源发出黄光,黄光的主波长为581-591nm。聚光器为透明的PMMA或PC材料,采用注塑工艺制成,其反射率为0.7以上,透过率为0.8以上。底壳为一体注塑成型,其与全红面罩焊接。全红面罩为红色透明材料,其与底壳焊接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全红面罩采用奇美 CM205-B18301M1-L的材料或同类型材料。
[0019]本专利技术根据三原色配色原理中的减法混合原理,当光经过物质时会发生吸收和反射,混合后产生不同于原来的光色;利用这种吸收和反射现象,采用特定的光色和特定的物质,混合出不同的光色结果。通过实验测试验证,只有波长在581-591nm范围内的黄色光透过材料为奇美CM205-B18301M1-L的材料或同类型材料时,该材料的透过率在0.8以上,才能满足法律规定的转向灯的光色要求。例如图6所示,采用CM205-0316材料使得黄光透过,其色品坐标点位于法规要求的范围外;又例如图7所示,采用波长为605nm透过CM205-B18301M1-L的材料,其色品坐标位于法规要求外。在图6和图7中,箭头X指示的是法规要求范围,Y指示的是色品坐标点。
[0020]如图3所示,测试的波长范围为380-780nm,在光谱参数中波长为580nm稍靠右的波长输出琥珀色光,在色品图中,箭头X所指示的是法规要求范围,箭头Y指示的是本专利技术所在区域,本专利技术输出的光所在区域位于法规要求范围内。
[0021]本专利技术的红色透明面罩具有滤光特性,当黄色光透过红色透明面罩时,发生光色吸收和反射,混合出满足法规的琥珀色光色,即由转向灯光源发出的黄光经过聚光器后再
经全红面罩后,射出转向灯规定的琥珀色光色。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由转向灯光源发出的黄光经过聚光器后再经全红面罩后,射出转向灯规定的琥珀色光色,改变了现有转向灯只能用无色透明灯罩的现状,本专利技术尾灯转向灯可以实现全红的外观效果,避免在尾灯红色面罩上出现无色透明的突兀效果,满足客户和市场对于尾灯红色造型整体性的要求。
[0023]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全红面罩(1)的LED转向灯,包括底壳(6)、转向灯光源(4)、用于转向灯光源(4)的聚光器(3),转向灯光源(4)设置在聚光器(3)的光线入射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聚光器(3)的出射光线处设置有全红面罩(1),所述转向灯光源(4)和聚光器(3)设置在由底壳(6)和全红面罩(1)形成的容纳腔内,所述转向灯光源(4)发出黄光经过聚光器(3)和透明的全红面罩(1)后射出琥珀色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全红面罩的LED转向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板(5),驱动板(5)装配固定在底壳(6)内,用于控制转向灯光源(4)工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全红面罩的LED转向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器(3)包括本体(9),本体(9)第一侧顶部一体成型有凸面(10),本体(9)第一侧为45度斜面(11),本体(9)的第二侧开设有若干呈梯度设置的弧面(12),所述转向灯光源(4)的光线垂直射入本体(9)的凸面(10),经过斜面(11)反射后从弧面(12)射出。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斌斌刘子豪张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