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4010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其结构包括衔接杆、模具、底座,衔接杆嵌固于模具的上端位置,模具与底座为一体化结构,当注塑管上残留的熔融塑料原料向下滴落,则无法推动接触板进行滑动,且会被接触板抵挡在其上表面,当流水线再次运行,模具再次使用时通过熔融塑料原料对接触板产生的挤压,能够使接触板在受力板的带动进行滑动收缩,能够使外推块沿着上置板向上伸出对接触板上表面的风干塑料层推离,通过与接触板分离的风干塑料层在接触板的滑动带动下对内触板上的受力板产生的挤压,能够使受力板向上滑动,且通过弹力条能够向下拉动受力板沿着承接板向下滑动,从而使受力板能够向下对风干塑料层进行夹固。力板能够向下对风干塑料层进行夹固。力板能够向下对风干塑料层进行夹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开模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

技术介绍

[0002]注塑开模流水线模具主要是用于对熔融塑料原料进行冷却成型的设备,通过将模具匀速不断的传送至注塑机下方,从而使注塑机能够在固定的时间里将熔融塑料原料挤满注塑开模流水线模具,待冷却成型后打开模具即可取出塑料成品,是注塑开模流水线的常见设备,基于上述描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例如:
[0003]若注塑开模流水线在运行时遇紧急情况快速关闭电源,则会使经过注塑机下方的模具停留在注塑机下方,从而使注塑机的注塑管内壁残留的塑料原料会滴落进已充满塑料原料的模具内部,从而使塑料成品的上端出现多余凸块,若塑料成品为圆球形则会使凸块难以直接切除,需要在切除后对切除处进行圆润处理,从而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其结构包括衔接杆、模具、底座,所述衔接杆嵌固于模具的上端位置,所述模具与底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模具包括上接模、连接杆、下接模、内腔,所述上接模通过连接杆与下接模的上端相连接,所述内腔安装于上接模与下接模之间。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内腔包括进料管、承力板、外接环、受挤块、接触板,所述进料管嵌固于外接环的上端中部位置,所述承力板与外接环的内侧活动卡合,所述受挤块与外接环的内壁中部间隙配合,所述接触板与承力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承力板设有四个,且两个为一组均匀的在外接环的左右两侧内壁呈对称分布。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接触板包括摆动板、底置板、衔接块、弹力条,所述摆动板与衔接块的上端相连接,所述衔接块与底置板铰链连接,所述弹力条安装于摆动板的底部与底置板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摆动板设有两个,且通过衔接块的配合均匀的在底置板的上方呈对称分布。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摆动板包括外推块、上置板、底板、回扯条,所述外推块与上置板间隙配合,所述上置板与底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回扯条安装于外推块与底板之间,所述外推块设有四个,且均匀的在上置板上呈弧形分布。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进料管包括内触板、外滑板、外框,所述内触板与外滑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外滑板与外框的内侧活动卡合,所述外滑板设有两个,且均匀的在外框的内侧呈对称分布。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内触板包括受力板、复弹条、承接板,所述受力板与承接板的右侧活动卡合,所述复弹条安装于受力板与承接板之间,所述受力板设有三个,
且均匀的在承接板上呈平行分布。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受力板包括板体、伸缩架、弹性环、固定块、过渡板,所述伸缩架安装于板体与过渡板之间,所述弹性环嵌固于过渡板的内壁上端与固定块的上表面之间,所述固定块与过渡板间隙配合,所述固定块设有五个,且均匀的在过渡板的下端呈平行分布。
[0012]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当注塑管上残留的熔融塑料原料向下滴落,则无法推动接触板进行滑动,且会被接触板抵挡在其上表面,当流水线再次运行,模具再次使用时通过熔融塑料原料对接触板产生的挤压,能够使接触板在受力板的带动进行滑动收缩,且通过摆动板向上摆动产生的甩力,能够使外推块沿着上置板向上伸出对接触板上表面的风干塑料层推离。
[0014]2、通过与接触板分离的风干塑料层在接触板的滑动带动下对内触板上的受力板产生的挤压,能够使受力板向上滑动,且通过弹力条能够向下拉动受力板沿着承接板向下滑动,从而使受力板能够向下对风干塑料层进行夹固,故而能够避免接触板上分离的风干塑料层跟随熔融塑料原料进入模具内部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模具侧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内腔侧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接触板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摆动板侧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进料管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专利技术内触板侧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专利技术受力板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衔接杆-1、模具-2、底座-3、上接模-21、连接杆-22、下接模-23、内腔-24、进料管-a1、承力板-a2、外接环-a3、受挤块-a4、接触板-a5、摆动板-a51、底置板-a52、衔接块-a53、弹力条-a54、外推块-b1、上置板-b2、底板-b3、回扯条-b4、内触板-c1、外滑板-c2、外框-c3、受力板-c11、复弹条-c12、承接板-c13、板体-d1、伸缩架-d2、弹性环-d3、固定块-d4、过渡板-d5。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如例图1-例图5所展示: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其结构包括衔接杆1、模具2、底座3,所述衔接杆1嵌固于模具2的上端位置,所述模具2与底座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模具2包括上接模
21、连接杆22、下接模23、内腔24,所述上接模21通过连接杆22与下接模23的上端相连接,所述内腔24安装于上接模21与下接模23之间。
[0028]其中,所述内腔24包括进料管a1、承力板a2、外接环a3、受挤块a4、接触板a5,所述进料管a1嵌固于外接环a3的上端中部位置,所述承力板a2与外接环a3的内侧活动卡合,所述受挤块a4与外接环a3的内壁中部间隙配合,所述接触板a5与承力板a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承力板a2设有四个,且两个为一组均匀的在外接环a3的左右两侧内壁呈对称分布,通过熔融塑料对两个承力板a2之间产生的挤压,能够使承力板a2沿着外接环a3的内侧向下滑动。
[0029]其中,所述接触板a5包括摆动板a51、底置板a52、衔接块a53、弹力条a54,所述摆动板a51与衔接块a53的上端相连接,所述衔接块a53与底置板a52铰链连接,所述弹力条a54安装于摆动板a51的底部与底置板a52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摆动板a51设有两个,且通过衔接块a53的配合均匀的在底置板a52的上方呈对称分布,通过物体对摆动板a51产生的挤压,能够使摆动板a51的外端向下摆动。
[0030]其中,所述摆动板a51包括外推块b1、上置板b2、底板b3、回扯条b4,所述外推块b1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其结构包括衔接杆(1)、模具(2)、底座(3),所述衔接杆(1)嵌固于模具(2)的上端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2)与底座(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模具(2)包括上接模(21)、连接杆(22)、下接模(23)、内腔(24),所述上接模(21)通过连接杆(22)与下接模(23)的上端相连接,所述内腔(24)安装于上接模(21)与下接模(2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24)包括进料管(a1)、承力板(a2)、外接环(a3)、受挤块(a4)、接触板(a5),所述进料管(a1)嵌固于外接环(a3)的上端中部位置,所述承力板(a2)与外接环(a3)的内侧活动卡合,所述受挤块(a4)与外接环(a3)的内壁中部间隙配合,所述接触板(a5)与承力板(a2)为一体化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注塑开模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板(a5)包括摆动板(a51)、底置板(a52)、衔接块(a53)、弹力条(a54),所述摆动板(a51)与衔接块(a53)的上端相连接,所述衔接块(a53)与底置板(a52)铰链连接,所述弹力条(a54)安装于摆动板(a51)的底部与底置板(a52)的上表面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泽荣鑫商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