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换平面/立体影像的显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377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转换平面/立体影像的显示系统,该显示系统包括一显示装置与一视差栅栏,视差栅栏可根据需要转换成全穿透模式,以将立体影像转换为平面影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视差栅栏是由扭转向列遮断器所构成,且其将偏光片设立在载板的内侧,并可将载板以塑料基板取代,以此使视差栅栏的视觉位置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像素具有较短的距离,以提供较短的立体影像成像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立体影像的显示系统,尤其涉及使用视差栅栏的可转换平面/立体影像的显示系统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为美国专利公告号(USPN)第6108029号公告的专利,该专利披露了一种可平面/立体影像转换的显示系统,背光模组1与视差栅栏2分别置放在显示装置3(穿透式面板)的两侧,视差栅栏2具有全穿透模式(Transmissive Type)与栅栏(Barrier)模式等二种模式,视差栅栏2由一开关12控制,使视差栅栏2可在全穿透模式与栅栏模式两种模式中任意转换,以转换平面影像与立体影像。请再参阅图2,其显示装置为具有一背光模组7的液晶显示器4(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配合一视差栅栏2以构成可平面/立体影像转换的显示系统,其视差栅栏2是由扭转向列遮断器(Twist Nematic Shutter)所构成,其结构为偏光片5-载板6-液晶层8-载板6-偏光片5的架构,但由于视差栅栏2内侧的偏光片5可与液晶显示器4外侧的偏光片5共享,因此视差栅栏2内侧的偏光片5可以省略,在此架构下,其视差栅栏2的视觉位置9是前侧偏光片5的所在位置,而液晶显示器4的显示像素10位于液晶显示器4的最前侧偏光片5之上,视差栅栏2的视觉位置9与显示像素10的距离称为物距d,视差栅栏2的条纹间距为Δp,液晶显示器4的左、右显示像素10的间距为ΔL,人眼11的双眼距离为S,人眼11离视差栅栏2的视觉位置9的距离称为视距D,Δp的距离约为ΔL的两倍,其中d=ΔL(D+d)/S,又Δp、ΔL、S受限于人眼11与液晶显示器4的分辨率需求,故一般将其视为固定值,在此采用Δp=0.016厘米、ΔL=0.008厘米、S=6.5厘米,物距d经由测量求得约为0.08厘米,由上述的运算式可知,物距d与视距D的长度是正相关,且此现有构造的最小立体成像距离,经由计算后得知D约为60厘米,显然其并不适用于中小型尺寸的显示器。请再参阅图3,为美国专利公告号(USPN)第5969850号公告的专利,与前述比较可知,其将液晶显示器4的载板6去除一个,缩短物距d,以使视距D达到约35厘米,其虽可符合中小型尺寸显示器的应用范围,但其必须在载板6的两侧进行镀模(coating)、蚀刻(etch)、配向(rubbing)等多道制程,显然其与现有技术采用的只在载板6单面进行镀模、蚀刻、配向的面板制程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其生产成本相当高昂,显然不符合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缺陷,为避免该缺陷的存在,本专利技术在使用载板单面制程的基础上,改变视差栅栏的制作流程,使视差栅栏的视觉位置与显示装置显示像素的距离(物距)缩短,进而使视距能符合中小型尺寸显示器的应用范围。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可转换平面/立体影像的显示系统,其包括有一显示装置、一视差栅栏,视差栅栏设于该显示装置的外侧,该视差栅栏由内而外依序排列有一第二偏光片、一第二载板、一液晶层、一第一偏光片、与一第一载板,该第一载板与该第二载板靠近该液晶层的一面具有特定图样的电极,该液晶层接触的二表面经过配向处理,该视差栅栏利用外部电压的控制,通过该第一载板与该第二载板上的电极,控制该液晶层的分子排列,以此该视差栅栏可在全穿透模式与栅栏模式两种模式中任意转换。据此本专利技术的物距较现有构造减少约一半,其视距约为35厘米(cm),能符合中小型尺寸显示器的应用范围;此外本专利技术也利用塑料液晶面板(plastic LCD)的技术,将载板以塑料基板(plasticfilm)取代,其可进一步降低物距的距离,以降低视距。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平面/立体显示系统示意图。图2是现有平面/立体显示系统构造图。图3是另一现有平面/立体显示系统构造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构造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制作流程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构造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制作流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构造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制作流程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构造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制作流程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构造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制作流程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例构造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七实施例构造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八实施例构造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能对本专利技术的特征、目的、及功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同,现列举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阅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图,视差栅栏20A设于该显示装置30的外侧,该视差栅栏20A由内而外依序排列有一第二偏光片24、一第二载板23、一液晶层25、一第一偏光片21、与一第一载板22,该第一载板22与该第二载板23靠近该液晶层25的一面具有特定图样的电极(图中未示),该液晶层25接触的二表面经过配向处理,其作用在于使液晶层25的液晶分子呈现特定的排列,该视差栅栏20A利用外部电压的控制,通过该第一载板22与该第二载板23上的电极,改变该液晶层25的分子排列,以此该视差栅栏20A可在全穿透模式与栅栏模式两种模式中任意转换,使显示装置30可在平面影像与立体影像之间任意转换。请再参阅图5,其为第一实施例视差栅栏20A的制作流程图,步骤5A是在第一载板22的表面形成特定图样的电极,步骤5B是制作第一偏光片21,此第一偏光片21可以利用印刷的方式涂布在第一载板22的表面,步骤5C是利用配向剂在其表面作配向(rubbing)的制程;步骤5D是在第二载板23的表面形成特定图样的电极,步骤5E是在第二载板23的表面作配向处理,第一载板22与第二载板23分别经过步骤5F上胶,步骤5G置放间隙物,再经过步骤5H结合在一起后,再经过步骤5I灌液晶与步骤5J封装,最后经过步骤5K粘贴第二偏光片24,即完成视差栅栏20A的制作。请再参阅图4,视差栅栏20A的视觉位置40(人眼45看到间隔条纹的实际位置)是第一偏光片21的所在位置,而显示装置30的显示像素50位于第二偏光板24之上,视差栅栏20A的视觉位置40与显示像素50的距离称为物距d,视觉位置40的条纹间距定为Δp,左、右显示像素50的间距为ΔL,人眼45的双眼距离为S,人眼45离视差栅栏20A的视觉位置40的距离称为视距D,因此本实施例物距d的长度较现有技术而言减少约一半(因为第一载板22的距离不列入计算),经由实际测量后,其物距d约为0.4毫米~0.5毫米,故经由换算后其视距约为35厘米(cm)左右,其能符合中小型尺寸显示器的应用范围。请参阅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构造图,其是利用塑料液晶面板(plastic LCD)的技术制造视差栅栏20B,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其将该第二载板23由一厚度小于0.2毫米的塑料基板60取代,该塑料基板60可为聚酯树脂(PE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非晶型聚烯烃(Artone)等的任一种,Artone的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请再参阅图7,其为第二实施例视差栅栏20B的制作流程图,除了步骤7D是将该第二载板23以塑料基板60取代外,其余的制程步骤7A、7B、7C、7E、7F、7G、7H、7I、7J、7K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物距d长度较第一实施例更短,因此其能提供更短的视距D,故能提供特殊领域的应用。请参阅图8,为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转换平面/立体影像的显示系统,其包括:一显示装置(30),具有一视觉上的显示像素(50);一视差栅栏(20A),设于所述显示像素(50)的外侧,具有一第二偏光片(24)、一第二载板(23)、一液晶层(25)、一第一偏光片(21)、与一第一载板(22);其特征在于所述视差栅栏(20A)由内而外依序排列有所述第二偏光片(24)、所述第二载板(23)、所述液晶层(25)、所述第一偏光片(21)、与所述第一载板(2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易骏廖文瑞
申请(专利权)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