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液结构及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液结构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在空调制冷领域中的运用比较广泛,微通道换热器主要包括集流管、扁管和翅片三部分,集流管竖直设置或水平设置,分为竖直型和水平型的微通道换热器。制冷剂在水平设置的集流管内流动时,存在重力造成的压力的损失。
[0003]进入集流管的制冷剂通常为气态和液态的混合形式,制冷剂不易均匀分配到多个扁管内,影响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液结构及换热器,以提高换热器中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液结构,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一端具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朝向所述集流管的轴向设置,所述进液口用于输入制冷剂;分液网,所述分液网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所述分液网具有多个通孔,所述分液网位于所述进液口的输送方向上。
[0006]采用该方案,从进液口进入集流管内的制冷剂会与分液网接触,气液两相的制冷剂经过分液网的多个通孔节流后,制冷剂的气相和液相流体可充分混合。这样混合均匀后的制冷剂继续流动到多个扁管中,可提高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以及换热效果。
[0007]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锥形筒结构,所述锥形筒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进液口,所述锥形筒结构的周缘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连接。将分液网设置为锥形筒结构,这样分液网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与制冷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使气相和液相流体充分混合。 />[0008]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椭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分液网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倾斜设置,所述分液网的周缘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连接。采用该方案,分液网结构简单,并且同样可增大分液网的表面积,从而与制冷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冷剂的混合均匀性。在本实施例中,分液网在集流管的径向上充满整个截面,从而可以提高分液效果。
[0009]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液网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间隔设置。这样制冷剂和不同位置的分液网接触后,均可实现气相和液相流体混合的效果。采用该方案,对于集流管长度较大的情况,在集流管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均可实现制冷剂均匀分布,避免集流管的后端可能会出现分液不均的现象。
[0010]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半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分液网的弧形边沿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分液网能够和集流管实现可靠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的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和多个所述分液网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每个所述分液网和对应的所述隔板组成圆形板结构,所述圆形板结构的周缘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实现分液网和集
流管的连接。其中,隔板为无孔结构。
[0012]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结构还包括:连接板,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所述连接板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延伸,每个所述分液网均和所述连接板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板,便于多个分液网的布置和装配。
[0013]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为半圆形板状结构,所述连接板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分液网在集流管的径向上虽不能充满整个截面,但余下的间隙很小,该较小间隙同样具有节流作用,不会减弱分液网的分液效果。
[0014]进一步地,所述分液网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倾斜设置,所述分液网为多个,相邻两个所述分液网的倾斜方向不同,多个所述分液网首尾相连以形成波浪形结构。这样对于集流管长度较大的情况,在集流管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制冷剂能够与不同位置的分液网配合,因此在不同位置均可实现制冷剂均匀分布,避免集流管的后端可能会出现分液不均的现象。该方案中,多个分液网和制冷剂接触面积大,分液效果好。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扁管和上述的分液结构,每个所述扁管的一端均和所述分液结构的集流管连通。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换热器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三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示出了图4中的换热器的局部装配结构放大图;
[0022]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四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示出了图6中的换热器的局部装配结构放大图;
[0024]图8示出了图7中的换热器的径向局部剖视图;
[0025]图9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五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示出了图9中的换热器的局部装配结构放大图;
[0027]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换热器的径向局部剖视图。
[002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9]10、集流管;11、进液口;20、分液网;21、通孔;30、隔板;40、连接板;50、进口管;60、扁管;70、收集管;80、出口管;90、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
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分液结构及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集流管10的一端具有进液口11,进液口11朝向集流管10的轴向设置,进液口11用于输入制冷剂;分液网20,分液网20设置在集流管10内,分液网20具有多个通孔21,分液网20位于进液口11的输送方向上。
[0032]采用该方案,从集流管10的进液口11进入集流管10内的制冷剂会与分液网20接触,气液两相的制冷剂经过分液网20的多个通孔21节流后,制冷剂的气相和液相流体可充分混合。这样混合均匀后的制冷剂继续流动到换热器的多个扁管60中,可提高换热器中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以及换热效果。
[0033]具体地,分液网20为锥形筒结构,锥形筒结构的开口朝向进液口11,锥形筒结构的周缘和集流管10的内壁连接。将分液网20设置为锥形筒结构,这样分液网20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与制冷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使气相和液相流体充分混合。
[0034]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二中,分液网20为椭圆形板状结构,分液网20相对于集流管10的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管(10),所述集流管(10)的一端具有进液口(11),所述进液口(11)朝向所述集流管(10)的轴向设置,所述进液口(11)用于输入制冷剂;分液网(20),所述分液网(20)设置在所述集流管(10)内,所述分液网(20)具有多个通孔(21),所述分液网(20)位于所述进液口(11)的输送方向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网(20)为锥形筒结构,所述锥形筒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进液口(11),所述锥形筒结构的周缘和所述集流管(10)的内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网(20)为椭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分液网(20)相对于所述集流管(10)的轴线倾斜设置,所述分液网(20)的周缘和所述集流管(10)的内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网(20)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液网(20)沿所述集流管(10)的轴向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网(20)为半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分液网(20)的弧形边沿和所述集流管(10)的内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文建,梁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