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及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12534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及控制方法,竖向井道包括至少一个上行竖向井道和下行竖向井道,相邻的竖向井道之间设有中间墙体,轿厢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回转井道,设置在最顶层、最底层和其它任意需要的楼层,使得相邻的竖向井道连通为一体;回转机构,设置在回转井道中,用于将从其中一个竖向井道运行到回转机构中的轿厢,进行旋转运载到另一个相邻的竖向井道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竖向井道进行功能分工,轿厢上行到最顶层时通过回转机构旋转至下行竖向井道,轿厢下行到最底层时通过回转机构旋转至上行井道,如此循环,从而能够在两个竖向井道中设置多部轿厢运行,节省电梯的占用面积。用面积。用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及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梯
,具体涉及一种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传统电梯一个轿厢占用一个井道,随着建筑物的高度的增加,电梯的运输效率大大降低,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为了满足运输需求,不得不布置多达数十部甚至上百部电梯,如此一来,电梯占用高层建筑的面积越来越大,进而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面积,不利于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及控制方法,能够在较少的井道中布置多个轿厢运行,提高轿厢的利用率,减少电梯占用面积。
[0004]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井道,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墙体内的至少一个上行竖向井道和至少一个下行竖向井道,上行竖向井道供轿厢向上运行,下行竖向井道供轿厢向下运行,相邻的竖向井道之间设有中间墙体,轿厢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回转井道,设置在最顶层、最底层和其它任意需要的楼层,使得相邻的竖向井道连通为一体;回转机构,设置在回转井道中,用于将从其中一个竖向井道运行到回转机构中的轿厢,进行旋转运载到另一个相邻的竖向井道中。
[0005]按上述方案,一个上行竖向井道、一个下行竖向井道、以及最顶层和最底层的回转井道构成回字形,作为一组;若干轿厢从上行竖直井道向上运行至最顶层的回转井道中,由最顶层的回转井道中的回转机构旋转至下行竖直井道中,轿厢在下行竖直井道中向下运行至最底层的回转井道中,由最低层的回转井道中的回转机构旋转至上行竖直井道中。
[0006]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回转机构包括上回转机构、下回转机构、回转轴、回转架体和回转驱动机构;其中,上回转机构通过上回转支座连接在上回转支座固定架体上,上回转支座固定架体与所述墙体固定;下回转机构通过下回转支座固定在回转井道的底部;回转轴设置在上回转机构和下回转机构之间,通过所述的回转驱动机构驱动旋转,回转架体套设在回转轴上随回转轴的旋转而旋转,回转架体包括两个对称的框架,每个框架对应一个竖向井道,且框架的内部大小与所述的轿厢相匹配。
[0007]按上述方案,所述的竖向井道内壁沿竖直方向布设有墙体附着齿条轨道;所述的框架内壁沿竖直方向布设有架体附着齿条轨道,与所述墙体附着齿条轨道相对应;轿厢外
壁设有与所述的墙体附着齿条轨道和架体附着齿条轨道相啮合的齿轮,齿轮通过减速箱与驱动电机连接。
[0008]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最顶层的回转井道的底部为中间墙体,最顶层的回转井道中的下回转机构通过下回转支座固定在中间墙体上。
[0009]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回转井道设置在最底层,回转井道的底部与最底层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的上回转支架固定架体包括横梁,横梁之间设有供轿厢穿过的空间。
[0010]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回转架体内设有限位传感器和锁紧机构,所述的轿厢内设有控制机构;限位传感器用于检测轿厢是否运行到框架内的指定位置,控制机构用于在轿厢运行到指定位置后,控制锁紧机构将轿厢固定在框架内,然后控制所述的回转驱动机构驱动上下回转机构同步旋转,使得回转轴一起旋转,回转架体随回转轴一起旋转。
[0011]所述的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需要换竖向井道的轿厢运行到回转机构中;S2、轿厢随回转机构旋转至相邻的竖向井道;S3、轿厢在相邻的竖向井道继续工作。
[0012]按上述方法,所述的S2中,先将轿厢固定在回转机构中,再旋转;所述的S3中,先解除轿厢的固定,再继续工作。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竖向井道进行功能分工,一部分只用于轿厢的上行,一部分只用于轿厢的下行,轿厢上行到最顶层时通过回转机构旋转至下行竖向井道,轿厢下行到最底层时通过回转机构旋转至上行井道,如此循环,从而能够在两个竖向井道中设置多部轿厢运行,既提高了轿厢的利用率,又节省了电梯的占用面积。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回转机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17]图4为回转机构的立体图。
[0018]图5为回转机构的主视图。
[0019]图6为回转机构的AA俯视图。
[0020]图中:1-墙体,1.1-中间墙体,2.1-墙体附着齿条轨道,2.2-架体附着齿条轨道,3.1-竖向井道,3.1.1-上行竖向井道,3.1.2-下行竖向井道,3.2-回转井道,4-回转机构,4.1-回转轴,4.2-上回转机构,4.3-上回转支座,4.4-下回转机构,4.5-下回转支座,4.6-回转架体,4.7-回转驱动机构,5-上回转支座固定架体,6-轿厢,7-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2]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包括:竖向井道3.1,
设置在建筑物墙体1内的至少一个上行竖向井道3.1.1和至少一个下行竖向井道3.1.2,上行竖向井道3.1.1供轿厢6向上运行,下行竖向井道3.1.2供轿厢6向下运行,相邻的竖向井道3.1之间设有中间墙体1.1,轿厢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回转井道3.2,设置在最顶层、最底层和其它任意需要的楼层,使得两个相邻的竖向井道3.1连通为一体;回转机构4,设置在回转井道3.2中,用于将从其中一个竖向井道3.1运行到回转机构4中的轿厢,进行旋转运载到另一个相邻的竖向井道3.1中。
[0023]本实施例中,一个上行竖向井道3.1.1、一个下行竖向井道3.1.2、以及最顶层和最底层的回转井道3.2构成回字形,作为一组;若干轿厢从上行竖直井道3.1.1向上运行至最顶层的回转井道3.2中,由最顶层的回转井道3.2中的回转机构4旋转至下行竖直井道3.1.2中,轿厢6在下行竖直井道3.1.2中向下运行至最底层的回转井道3.2中,由最低层的回转井道3.2中的回转机构4旋转至上行竖直井道3.1.1中。
[0024]进一步的,所述的回转机构4包括上回转机构4.2、下回转机构4.4、回转轴4.1、回转架体4.6和回转驱动机构4.7;其中,上回转机构4.2通过上回转支座4.5连接在上回转支座固定架体5上,上回转支座固定架体5与所述墙体1固定;下回转机构4.4通过下回转支座4.5固定在回转井道3.2的底部;回转轴4.1设置在上回转机构4.2和下回转机构4.4之间,通过所述的回转驱动机构4.7驱动旋转,回转架体4.6套设在回转轴4.1上随回转轴4.1的旋转而旋转,回转架体4.6包括两个对称的框架,每个框架对应一个竖向井道,且框架的内部大小与所述的轿厢6相匹配。
[0025]再进一步的,所述的竖向井道3.1内壁沿竖直方向布设有墙体附着齿条轨道2.1;所述的框架内壁沿竖直方向布设有架体附着齿条轨道2.2,与所述墙体附着齿条轨道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井道,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墙体内的至少一个上行竖向井道和至少一个下行竖向井道,上行竖向井道供轿厢向上运行,下行竖向井道供轿厢向下运行,相邻的竖向井道之间设有中间墙体,轿厢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回转井道,设置在最顶层、最底层和其它任意需要的楼层,使得相邻的竖向井道连通为一体;回转机构,设置在回转井道中,用于将从其中一个竖向井道运行到回转机构中的轿厢,进行旋转运载到另一个相邻的竖向井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其特征在于:一个上行竖向井道、一个下行竖向井道、以及最顶层和最底层的回转井道构成回字形,作为一组;若干轿厢从上行竖直井道向上运行至最顶层的回转井道中,由最顶层的回转井道中的回转机构旋转至下行竖直井道中,轿厢在下行竖直井道中向下运行至最底层的回转井道中,由最低层的回转井道中的回转机构旋转至上行竖直井道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转机构包括上回转机构、下回转机构、回转轴、回转架体和回转驱动机构;其中,上回转机构通过上回转支座连接在上回转支座固定架体上,上回转支座固定架体与所述墙体固定;下回转机构通过下回转支座固定在回转井道的底部;回转轴设置在上回转机构和下回转机构之间,通过所述的回转驱动机构驱动旋转,回转架体套设在回转轴上随回转轴的旋转而旋转,回转架体包括两个对称的框架,每个框架对应一个竖向井道,且框架的内部大小与所述的轿厢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层建筑多轿厢循环运行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琨王辉王开强李迪刘威李霞周勇叶贞张维吕方韬章磊王俊翔吴惠泽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