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2493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42
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其包括:具有胃气囊气体通路、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和胃管的双囊三腔管、利用胃气囊气体通路和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对胃气囊和食道气囊进行充放气的充放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沿胃气囊气体通路和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在双囊三腔管与充放气机构之设置监测胃气囊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且提醒医护人员实时调整的监测调控装置;上述设置利用监测调控装置分别实现对双囊三腔管中胃气囊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的监测和调节。节。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双囊三腔管压迫止血术用于抢救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胰源性门脉高压所致的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其主要通过向双囊三腔胃管的食道囊和胃囊注气,气囊膨胀后压迫局部静脉进行止血。其中胃气囊注气的气体量为200-250毫升;食道气囊注气量100-150毫升。两个气囊的压力需要维持在上述标准范围内,若食道囊充气过多可能引起食道粘膜过度受压而出现坏死,胃气囊充气不够或是漏气,双囊三腔胃管则可能滑出堵塞咽喉部,造成窒息。此外,双囊三腔胃管在安置期间气囊会漏气或破裂,因此需要定时检测和调节气囊内的压力,以确保压力符合标准。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双囊三腔胃管需要实时监测和调节气囊内压强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双囊三腔胃管需要实时监测和调节气囊内压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
[0005]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其包括:具有胃气囊气体通路、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和胃管的双囊三腔管、利用胃气囊气体通路和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对胃气囊和食道气囊进行充放气的充放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沿胃气囊气体通路和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在双囊三腔管与充放气机构之设置监测胃气囊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且提醒医护人员实时调整的监测调控装置;上述设置利用监测调控装置分别实现对双囊三腔管中胃气囊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的监测和调节。
[0006]进一步,所述监测调控装置为沿胃气囊气体通路和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在双囊三腔管与充放气机构之间依次设置的监测胃气囊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的实时监测机构、供医护人员调整胃气囊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的气阀门。
[0007]进一步,所述实时监测机构包括:监测胃气囊内气体量的第一容积测量舱、监测食道气囊内气体量的第二容积测量舱、测量表盘;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第一容积测量舱、第二容积测量舱、测量表盘;所述第一容积测量舱分隔为与胃气囊和气阀门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监测胃气囊与第一腔室内气体量的第二腔室,且在第一腔室的两侧端分别设置供胃气囊气体通路与气阀门连通的通孔;在所述测量表盘内设置反馈第一容积测量舱中第二腔室测量值和第二容积测量舱中第二腔室测量值的分层指针;上述设置实现了胃气囊内气体量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在同一测量表盘内显示,便于医护人员观察。
[0008]或者,沿第一腔室一侧端的通孔位置设置供胃气囊气体通路与第一容积测量舱可拆卸连接的套接卡扣。
[0009]进一步,所述套接卡扣为在第一腔室一侧端通孔处的卡盘和胃气囊气体通路端口处的可调节绑带。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容积测量舱设置为筒状;沿第一容积测量舱的径向水平面设置分隔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隔板;且在隔板上设置供第二腔室测量第一腔室内气体量的通孔;上述设置筒状的容积测量舱可以有效避免胃气囊气体通路弯折打结。
[0011]进一步,沿隔板的通孔在第二腔室的底端设置波纹管,且波纹管的一端铰接一扇形齿轮;在第二腔室的底端设置一与扇形齿轮相啮合的圆形齿轮;回卷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圆形齿轮和扇形齿轮;在圆形齿轮的上端设置一固定在圆形齿轮周缘的指针;上述设置利用波纹管受到气体流动发生形变这一变化,进而通过与其铰接的扇形齿轮啮合圆形齿轮将线性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测量气囊内气体量的变化;当波纹管内气压下降时,回卷弹簧缓慢复位圆形齿轮和扇形齿轮至初始位置。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容积测量舱内第二腔室内的指针沿第二容积测量舱内的第二腔室中的指针内缘贯穿第二容积测量舱;上述设置实现了测量表盘内的分层指针。
[0013]进一步,所述气阀门设置为中空柱形体,且沿气阀门的不同径向在气阀门两侧端分别设置供第一容积测量舱与充放气机构连通的第一关联通孔、第二容积测量舱与充放气机构连通的第二关联通孔;在气阀门内设置滑动的阀芯;上述设置利用阀芯去实现第一容积测量舱和第二容积测量舱与充放气机构连通通路的开启或关闭。
[0014]进一步,沿阀芯底端依次在阀芯上设置第一通孔、第一环状通路、第二通孔、第二环状通路;所述第一环状通路与第二环状通路的轴向中心距是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轴向中心距的二分之一;上述设置可以实现第一容积测量舱和第二容积测量舱与充放气机构连通通路的依次打开。
[0015]进一步,阀芯上第一通孔滑动至与第一关联通孔对应位置时为第一位置;阀芯上第一环状通路滑动至与第一关联通孔对应位置时为第二位置;阀芯上第二通孔滑动至与第二关联孔对应位置时为第三位置;阀芯上第一通孔、第一环状通路、第二通孔、第二环状通路均未滑动至与第一关联通孔对应位置时为第四位置;使用时当阀芯滑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关联通孔打开,第二关联通孔关闭,胃气囊与充放气机构之间的气体管路打开,食道气囊与充放气机构之间的气体管路关闭;阀芯滑动至第二位置,第一关联通孔和第二关联通孔均打开,胃气囊和食道气囊与充放气机构之间的气体管路均打开;阀芯滑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一关联通孔关闭,第二关联通孔打开,胃气囊与充放气机构之间的气体管路关闭,食道气囊与充放气机构之间的气体管路打开;阀芯滑动至第四位置时,第一关联通孔和第二关联通孔均关闭,胃气囊和食道气囊与充放气机构之间的气体管路均关闭。
[0016]进一步,在阀芯一端面设置供阀芯在气阀门内滑动的推拉机构,所述推拉机构包括:直杆、齿条、齿轮、圆杆;在阀芯一端面的中心点处设置直杆,在直杆的端面设置齿条;沿齿条的一水平径向线在直杆侧端设置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且沿齿轮的轴向中心线在气阀门内壁上设置供齿轮转动的圆杆,在齿轮的一端面周缘设置转动齿轮的可伸缩把手,沿可伸缩把手的一端在气阀门内壁上设置供医护人员转动可伸缩把手的贯穿通孔;使用时医护人员转动可伸缩把手,设置在圆杆第一端的齿轮啮合齿条进行直线往复远动,与齿条固定连接的直杆推动阀芯在阀筒内做直线往复运动。
[0017]进一步,沿医护人员转动可伸缩把手的贯穿通孔周缘在阀筒外壁上设置限位盘;
在限位盘上设置表示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第四位置的刻度条。
[0018]进一步,为了避免阀芯与气阀门发生相对滑动,在阀芯外缘上设置滑块,在气阀门内壁上设置与滑块适配的滑轨。
[0019]进一步,为了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沿实时监测机构和气囊之间在外露的气囊气体管路上设置气泡;当有气体通过时,气泡处于张开状态。
[0020]进一步,所述双囊三腔管内的气囊气体管路、胃气囊气体通路、胃管均设置为便于观察区分的透明材质。
[0021]进一步,在胃管的体内放置端设置X光不透过的锥形头;上述设置便于实现胃管的放置。
[0022]进一步,为了便于胃内液体抽吸,在胃管末端周缘设置胃液吸收用通孔。
[0023]进一步,在气阀门外表面设置便于器械本体与床体绳体连接的圆环。
[0024]进一步,所述充放气机构为可手持的充放气手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其包括:具有胃气囊气体通路、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和胃管的双囊三腔管、利用胃气囊气体通路和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对胃气囊和食道气囊进行充放气的充放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沿胃气囊气体通路和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在双囊三腔管与充放气机构之设置监测胃气囊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且提醒医护人员实时调整的监测调控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调控装置为沿胃气囊气体通路和食道气囊气体通路在双囊三腔管与充放气机构之间依次设置的监测胃气囊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的实时监测机构、供医护人员调整胃气囊和食道气囊内气体量的气阀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监测机构包括:监测胃气囊内气体量的第一容积测量舱、监测食道气囊内气体量的第二容积测量舱、测量表盘;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第一容积测量舱、第二容积测量舱、测量表盘;所述第一容积测量舱分隔为与胃气囊和气阀门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监测胃气囊与第一腔室内气体量的第二腔室,且在第一腔室的两侧端设置供胃气囊气体通路与气阀门连通的通孔;在所述测量表盘内设置反馈第一容积测量舱中第二腔室测量值和第二容积测量舱中第二腔室测量值的分层指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双囊三腔管内气压的监测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积测量舱和第二容积测量舱均设置为筒状;沿第一容积测量舱的径向水平面设置分隔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隔板;且在隔板上设置供第二腔室测量第一腔室内气体量的通孔;沿隔板的通孔在第二腔室的底端设置波纹管,且波纹管的一端铰接一扇形齿轮;在第二腔室的底端设置一与扇形齿轮相啮合的圆形齿轮;回卷弹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英刘雨薇周藜藜李卡龚仁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