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信号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载波技术和无线信号技术的信号控制系统,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PCB电路板,该PCB电路板上设置有总控制电路;所述总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制器控制电路、从控制器控制电路;所述主控制器控制电路包括U1芯片、U2芯片、U3芯片、U4芯片、无线接收模块、电力载波主模块;所述U1芯片的第1脚与VDD端头相连,第2脚接地;电容C3、电容C11并联在U1芯片的第2、3脚上,U1芯片的第3脚接+12V电源;它通过将无线信号转换成电力载波信号,利用载波信号加载在电源线上,实现有线传播,通过电源线传输给接收端,从而实现无线控制。从而实现无线控制。从而实现无线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载波技术和无线信号技术的信号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信号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载波技和无线信号技术的信号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当下社会已成为以网络为基础,以及智能设备为终端的网络时代。而连接各智能设备终端的网络主要采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而无线网络由于其便捷性更是受人们所喜爱。传统的无线控制方法主要有蓝牙、WIFI、2.4G等方法,其在使用时都在如下问题:
[0003]其一是,由于信号源的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等原因,信号传播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弱,弱的地方无法接收到信号。
[0004]其二是,因此需要离信号源较近的距离,才方便无线控制,存在缺陷。
[0005]其三是,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例如屏敝性较佳的地方,则无法传播无线信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载波技和无线信号技术的信号控制系统。
[0007]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载波技和无线信号技术的信号控制系统,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PCB电路板,该PCB电路板上设置有总控制电路;所述总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制器控制电路、从控制器控制电路;
[0008]所述主控制器控制电路包括U1芯片、U2芯片、U3芯片、U4芯片、无线接收模块、电力载波主模块;
[0009]所述U1芯片的第1脚与VDD端头相连,第2脚接地;电容C3、电容C11并联在U1芯片的第2、3脚上,U1芯片的第3脚接+12V电源;
[0010]所述U2芯片的第1脚接+12V电源,第2脚与电容C10串联,电容C10另一端接地;U2芯片的第3脚接+3.3V电源;电阻R14、R13串联和电容C4、C9分别并联在U2芯片的第2、3脚上;
[0011]所述U3芯片中的二极管的正极端与二极管D5串联,二极管D5另一端与Port端头相连;U3芯片的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电阻R6、R5、R4、R3、R3、R1串联,电阻R1的另一端与L端头相连;U3芯片中的三极管的C极端接+3.3V电源,E极端与电阻R8串联,电容C5并联在电阻R8两端;三极管Q1的E极接地,C极与电阻R9串联,电阻R9另一端接+3.3V电源,b极与电阻R2串联,电阻R2的另一端并联在电阻R8上;所述U3芯片的第1-6脚分别接ROW3端、RX端、TX端、NRST端、RST端、LINE5端;U3芯片的第7脚与电容C7并联,电容C7另一端接+3.3V电源;U3芯片的第8脚与电容C8串联,电容C8另一端与电容C7并联;U3芯片的第10脚与DATA IN端相连;U3芯片的第11-20脚分别与ZERO端、PB4端、LINE0端、LINE1端、LINE2端、LINE3端、LINE4端、SWIM端、ROW1端、ROW2端相连;U3芯片的第4脚与电阻R10并联,电阻R10与电容C6串联,电阻R10另一端接+3.3.V电源;
[0012]插座J2的第1-9脚分别与LINE0端、LINE1端、LINE2端、LINE3端、LINE4端、LINE5端、SWIM端、ROW1端、ROW2、ROW3端相连;
[0013]三极管Q2的b极接PB4端,三极管Q2的E极接喇叭FM,三极管Q2的C极与电阻R12串联,电阻R680并联在三极管Q2的b极、C极间;
[0014]插座J3的第1脚接+3.3V电源,第2脚接地,第3脚接SWIM端,第4脚接NRST端;
[0015]无线接收模块的数据输出端与DATA_IN端相连,VDD端接+3.3V电源;
[0016]电力载波主模块的+12V接口接+12V电源,+3.3V接口接+3.3V;电力载波主模块的的PLC_IN端、PLC_OUT端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相连,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一端与电容CX1串联,电容CX1另一端接火线L,初级线圈另一端与零线N相连;
[0017]二极管D1、D2的正极并联后与VDD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端接保险丝F1,保险丝F1另一端接火线L,二极管D2的负极与二极管D4的正极端相连,二极管D4的正极端接零线N,二极管D3的正极端并联在二极管D1的负极端,二极管D3的负极端并联在二极管D4的负极端,电容C1、C2并联在二极管D1的正极端与二极管D4的负极端之间;
[0018]所述从控制器控制电路包括U5芯片、U6芯片、U7芯片、U8芯片,
[0019]所述U5芯片的第1脚接+12V电源,第2脚与电容C3串联,电容C3另一端接地;U2芯片的第3脚接+3.3V电源;电阻R14、R13串联和电容C4分别并联在U2芯片的第2、3脚上;
[0020]所述U6芯片的第1脚与VDD端头相连,第2脚接地;电容C6、电容C7并联在U6芯片的第1、3脚上,U1芯片的第3脚接+12V电源;
[0021]所述U7芯片中的二极管的正极端与二极管D8串联,二极管D8另一端与Port端头相连;U7芯片的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电阻R9、R8、R7、R6、R5、R4串联,电阻R4的另一端与火线L相连;U7芯片中的三极管的C极端接+3.3V电源,E极端与电阻R10串联,电容C8并联在电阻R10两端;三极管Q4的E极接地,C极与电阻R12串联,电阻R12另一端接+3.3V电源,b极与电阻R11串联,电阻R11的另一端并联在电阻R10上;
[0022]所述U8芯片第2、3脚与电力载波从模块的RXD接口、TXD接口相连,U8芯片第4脚与NRST端相连,U8芯片的第4脚与电容C10并联,电容C10与电阻R13串联,电阻R13另一端接+3.3V电源;U8芯片的第8脚与电容C8串联,电容C8另一端与U8芯片的第7脚串联;电容C11一端并联在U8芯片的第9脚,电容C11一端接+3.3V电源,电容C11另一端接地;U8芯片的第11脚接ZERO端,第13脚接B端,第16脚-18脚接R端、G端、SWIM端;
[0023]所述电力载波从模块的PLC_IN端、PLC_OUT端接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与电容C9串联,电容C9另一端接火线L,初级线圈的另一端接零线N;
[0024]二极管D1、D2的正极并联后与VDD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端接保险丝F2,保险丝F1另一端接火线L,二极管D2的负极与二极管D4的正极端相连,二极管D4的正极端接零线N,二极管D3的正极端并联在二极管D1的负极端,二极管D3的负极端并联在二极管D4的负极端,电容C1并联在二极管D1的正极端与二极管D4的负极端之间;
[0025]插座J2的第1脚接+3.3V电源,第2脚接地,第3、4脚接SWIM端、NRST端;
[0026]进一步地,所述U1芯片、U6芯片为型号是78M12的稳压芯片。
[0027]进一步地,所述U2芯片、U5芯片为型号是LM1117-ADJ的稳压器芯片。
[0028]进一步地,所述U3芯片、U7芯片为型号是EL816DS的光电耦合器。
[0029]进一步地,所述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载波技术和无线信号技术的信号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PCB电路板,该PCB电路板上设置有总控制电路;所述总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制器控制电路、从控制器控制电路;所述主控制器控制电路包括U1芯片、U2芯片、U3芯片、U4芯片、无线接收模块、电力载波主模块;所述U1芯片的第1脚与VDD端头相连,第2脚接地;电容C3、电容C11并联在U1芯片的第2、3脚上,U1芯片的第3脚接+12V电源;所述U2芯片的第1脚接+12V电源,第2脚与电容C10串联,电容C10另一端接地;U2芯片的第3脚接+3.3V电源;电阻R14、R13串联和电容C4、C9分别并联在U2芯片的第2、3脚上;所述U3芯片中的二极管的正极端与二极管D5串联,二极管D5另一端与Port端头相连;U3芯片的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电阻R6、R5、R4、R3、R3、R1串联,电阻R1的另一端与L端头相连;U3芯片中的三极管的C极端接+3.3V电源,E极端与电阻R8串联,电容C5并联在电阻R8两端;三极管Q1的E极接地,C极与电阻R9串联,电阻R9另一端接+3.3V电源,b极与电阻R2串联,电阻R2的另一端并联在电阻R8上;所述U3芯片的第1-6脚分别接ROW3端、RX端、TX端、NRST端、RST端、LINE5端;U3芯片的第7脚与电容C7并联,电容C7另一端接+3.3V电源;U3芯片的第8脚与电容C8串联,电容C8另一端与电容C7并联;U3芯片的第10脚与DATA IN端相连;U3芯片的第11-20脚分别与ZERO端、PB4端、LINE0端、LINE1端、LINE2端、LINE3端、LINE4端、SWIM端、ROW1端、ROW2端相连;U3芯片的第4脚与电阻R10并联,电阻R10与电容C6串联,电阻R10另一端接+3.3.V电源;插座J2的第1-9脚分别与LINE0端、LINE1端、LINE2端、LINE3端、LINE4端、LINE5端、SWIM端、ROW1端、ROW2、ROW3端相连;三极管Q2的b极接PB4端,三极管Q2的E极接喇叭FM,三极管Q2的C极与电阻R12串联,电阻R680并联在三极管Q2的b极、C极间;插座J3的第1脚接+3.3V电源,第2脚接地,第3脚接SWIM端,第4脚接NRST端;无线接收模块的数据输出端与DATA_IN端相连,VDD端接+3.3V电源;电力载波主模块的+12V接口接+12V电源,+3.3V接口接+3.3V;电力载波主模块的PLC_IN端、PLC_OUT端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相连,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一端与电容CX1串联,电容CX1另一端接火线L,初级线圈另一端与零线N相连;二极管D1、D2的正极并联后与VDD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端接保险丝F1,保险丝F1另一端接火线L,二极管D2的负极与二极管D4的正极端相连,二极管D4的正极端接零线N,二极管D3的正极端并联在二极管D1的负极端,二极管D3的负极端并联在二极管D4的负极端,电容C1、C2并联在二极管D1的正极端与二极管D4的负极端之间;所述从控制器控制电路包括U5芯片、U6芯片、U7芯片、U8芯片、电力载波从模块;所述U5芯片的第1脚接+12V电源,第2脚与电容C3串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凡超,
申请(专利权)人:曾凡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