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0888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包括安装于汽车表面的插头保护壳与活动充电桩头,插头保护壳内设有第一安装架,第一安装架内设有若干充电探针,充电探针的底部连接探针连接线,探针连接线与汽车充电线连接;活动充电桩头内设有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内设有若干充电接头;充电探针与充电接头一一对应并能插入与其对应的充电接头内;第二安装架还设有固定装置与夹紧装置,第二安装架通过固定装置与第一安装架连接;固定装置带动夹紧装置加紧充电接头内的充电探针。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避免充电插头与充电桩头直接接触,减少两者的摩擦,保证汽车充电时的安全,防止设备的短路,确保设备的稳定性。确保设备的稳定性。确保设备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并走入寻常百姓家,新能源汽车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潜力。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充电主要依靠安装于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的充电桩,这些充电桩通常为人工充电,需要在司机或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完成充电接头的插拔动作,以避免存在因误操作损坏充电接插设备及充电电路的潜在危险。
[0003]但是,在实际充电过程中,由于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插口为普通结构,其内的充电插头与充电桩的充电桩头之间仅依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相连接,但是当充电桩头受外力拖拽时,充电桩头容易与充电插头脱落,影响充电的正常进行,同时现有的充电桩头安全系数不高,通过充电插头与充电桩的充电桩头长时间摩擦会导致其使用寿命的降低,加速设备的老化,导致设备的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可有效避免充电插头与充电桩头直接接触,减少两者的摩擦,保证汽车充电时的安全,防止设备的短路,确保设备的稳定性。
[0005]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包括安装于汽车表面的插头保护壳、与插头保护壳配合连接的活动充电桩头,插头保护壳外侧连接有汽车充电线,插头保护壳内设有第一安装架,第一安装架内设有若干充电探针,充电探针的底部连接探针连接线,探针连接线与汽车充电线连接;活动充电桩头内设有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内设有若干充电接头;充电探针与充电接头一一对应并能插入与其对应的充电接头内与充电接头接触,对汽车进行充电;第二安装架还设有固定装置与夹紧装置,第二安装架通过固定装置与第一安装架连接;固定装置连接第二安装架与第一安装架的同时将带动夹紧装置加紧充电接头内的充电探针。
[0007]进一步地,固定装置包括集气室,集气室内设有上下活动的活塞阀;活塞阀的一端面与伸出集气室外的顶杆连接;顶杆中部设有压缩弹簧;顶杆远离活塞阀的一端与推板连接。
[0008]进一步地,位于活塞阀另一端面的集气室与通气管的进气端连接,通气管的出气端与气囊连接;进气管还设有单向的单向阀,气囊内部设有与气囊纹路重叠的第一复位弹簧;通气管、单项阀门、以及收缩状态的气囊均嵌于第二安装架内壁。
[0009]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架侧壁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活动充电桩头侧壁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活动充电桩头插入插头保护壳内能带动顶杆与活塞阀整体向上移动,活塞阀压缩与
通气管相连通的集气室使得气囊展开,展开后的气囊先后卡入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内。
[0010]进一步地,第一限位孔内侧开口端所在平面倾斜设置,第一限位孔内侧开口端所在平面与第一限位孔上部的第一安装架侧壁的夹角α为160
°-
170
°

[0011]进一步地,夹紧装置包括活动块与契块;活动块与契块均位于充电接头内;活动块的顶部与矩形块固定连接,矩形块内部设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充电接头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动块固定连接;矩形块与位于其上方的限位板相贴合,限位板与充电接头内壁固定连接;限位板与矩形块的接触面设有滚珠;活动块朝向充电接头中心轴线的一端面设有卡爪;契块位于活动块的下方并沿充电接头内壁上下活动;契块在向上活动的过过程中,契块的斜面与活动块的斜面相契合,并带动活动块与矩形块整体沿充电接头径向方向活动,以使卡爪抵于充电探针表面。
[0012]进一步地,夹紧装置还包括分支杆;分支杆贯穿充电接头内壁后与契块连接,充电接头内壁设有共分支杆上下移动的通孔;分支杆与主支杆连接,主支杆与顶杆连接。
[0013]进一步地,活动充电桩头的侧壁还设有位于第二限位孔上方的定位孔,定位孔内设有连接块,连接块与锁紧杆的一端连接,锁紧杆的另一端贯穿活动充电桩头的侧壁后位于活动充电桩头之外;锁紧杆靠近其另一端的壁面沿锁紧杆长度方向等距开设有数个卡槽;插头保护壳侧壁设有固定槽,固定槽内部安装有扭簧,扭簧套设于连接轴外;活动充电桩头侧壁通过锁紧杆、固定槽内的扭簧与插头保护壳侧壁相连接。
[0014]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架内设有第一收线槽,探针连接线通过第一收线槽与汽车充电线相连。
[0015]进一步地,第二安装架内设有第二收线槽,第二收线槽内的线路贯穿活动充电桩头与外部设备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17]本专利技术通过活动充电桩头推入插头保护壳内使充电探针与充电接头接触进行充电,同时活动充电桩头插内部的顶杆会顶住第一安装架底面,再向内推动活动充电桩头顶杆会带动活塞阀向集气室一侧压缩,压缩后集气室内的气体会被推入与集气室相连的气管,气管内的气体会通过气管上的单向阀进入气囊,使气囊展开穿入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形成初步固定,同时夹紧装置内的卡爪也会固定于充电探针表面,使充电探针内壁不与充电接头接触,之后再拉出充电接头侧面设置的锁紧杆,将其穿入固定槽形成二次固定,有效的避免充电插头与充电桩头直接接触,保证汽车充电时的安全,防止设备的短路,确保设备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插头保护壳与活动充电桩头的充电前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活动充电桩头内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夹紧装置未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夹紧装置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A处放大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气囊与第一复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插头保护壳与活动充电桩头的充电时的示意图。
[0025]图中,1汽车充电线;2插头保护壳;3第一收线槽;4探针连接线;5第一安装架;6充电探针;7第一限位孔;8固定槽;81连接轴;82扭簧;9固定装置;91通气管;92推板;93活塞阀;94集气室;95胶圈;96压缩弹簧;97气囊;971第一复位弹簧;98顶杆;99单向阀;10夹紧装置;101限位板;102卡爪;103分支杆;104第二复位弹簧;105活动块;106契块;11充电接头;12第二限位孔;13第二安装架;14第二收线槽;15活动充电桩头;16锁紧杆;17连接块;18定位孔;19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地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仅限于此。
[0027]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一种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包括安装于汽车表面的插头保护壳2、与插头保护壳2配合连接的活动充电桩头15,插头保护壳2外侧连接有汽车充电线1。插头保护壳2内设有第一安装架5,第一安装架5内设有若干充电探针6,充电探针6的底部连接探针连接线4,探针连接线4与汽车充电线1连接。活动充电桩头15内设有第二安装架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包括安装于汽车表面的插头保护壳、与插头保护壳配合连接的活动充电桩头,插头保护壳外侧连接有汽车充电线,其特征在于:插头保护壳内设有第一安装架,第一安装架内设有若干充电探针,充电探针的底部连接探针连接线,探针连接线与汽车充电线连接;活动充电桩头内设有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内设有若干充电接头;充电探针与充电接头一一对应并能插入与其对应的充电接头内与充电接头接触,对汽车进行充电;第二安装架还设有固定装置与夹紧装置,第二安装架通过固定装置与第一安装架连接;固定装置连接第二安装架与第一安装架的同时将带动夹紧装置加紧充电接头内的充电探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固定装置包括集气室,集气室内设有上下活动的活塞阀;活塞阀的一端面与伸出集气室外的顶杆连接;顶杆中部设有压缩弹簧;顶杆远离活塞阀的一端与推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活塞阀另一端面的集气室与通气管的进气端连接,通气管的出气端与气囊连接;进气管还设有单向的单向阀,气囊内部设有与气囊纹路重叠的第一复位弹簧;通气管、单项阀门、以及收缩状态的气囊均嵌于第二安装架内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架侧壁开设有第一限位孔,活动充电桩头侧壁开设有第二限位孔;活动充电桩头插入插头保护壳内能带动顶杆与活塞阀整体向上移动,活塞阀压缩与通气管相连通的集气室使得气囊展开,展开后的气囊先后卡入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插电接口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限位孔内侧开口端所在平面倾斜设置,第一限位孔内侧开口端所在平面与第一限位孔上部的第一安装架侧壁的夹角α为160
°-
17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昕刘忠民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