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及其搭建方法,包括第一轨道、连接轨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连接轨和第二轨道的底部均设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上设有第二支撑柱,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底部均设有支撑座;所述第一轨道上设有涡杆,涡杆的两端通过设置轴承与第一轨道连接,涡杆上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轨道、连接轨和第二轨道的上部设有机头和拖台,机头和拖台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机头的底部设有第一履带,第一履带的内部设有驱动轮和导向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用性强,操作起来非常简便,能够增长轨道的使用寿命,在降低发动机油耗的同时有效避免在爬坡路段产生的运行不稳定或溜车现象。定或溜车现象。定或溜车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及其搭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及其搭建方法,应用在输电线路施工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公知的,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态势,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而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为避开人口密集区,塔位大部分在人口稀少且交通运输条件差的山区,长久以来送电施工现场山高坡陡、弯急路险等工程实际已无法改变,运输条件相当恶劣。现阶段采用较多的运输方法是索道运输、骡马运输、履带式运输,然而索道运输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受地型限制多、单价高、且运行安全风险大;骡马运输单程运量较少、且受天气制约较大,若遇到雨天就将影响到施工材料的运输从而影响工程工期;履带式运输需要修筑平整道路方可运输,对运输场地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爬坡地段,一旦制动不足或者制动不稳定,使用时间久了就会出现爬坡能力差、不能停稳或溜车等现象,还有上下坡的速度差别较大,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运行不稳定甚至发动机熄火等问题,进而导致运输存在风险、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及其搭建方法,能够增长轨道的使用寿命,在降低发动机油耗的同时有效避免在爬坡路段产生的运行不稳定或溜车现象。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包括第一轨道、连接轨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连接轨和第二轨道的底部均设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上设有第二支撑柱,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底部均设有支撑座;所述第一轨道上设有涡杆,涡杆的两端通过设置轴承与第一轨道连接,涡杆上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轨道、连接轨和第二轨道的上部设有机头和拖台,机头和拖台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机头的底部设有第一履带,第一履带的内部设有驱动轮和导向轮,拖台的底部设有第二履带,第二履带内设有若干个负重轮。
[0006]所述第一轨道、连接轨和第二轨道均为凹槽型结构,第二轨道平行于水平面,第一轨道与水平面倾斜,倾斜角度小于60
°
,连接轨为弧型结构,连接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的端头对接,第一轨道、连接轨和第二轨道的底部均与第一支撑柱固定连接。
[0007]所述第一支撑柱为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第一支撑柱垂直于地平面,第一支撑柱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二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的顶部与第一支撑柱形成夹角,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底部均固定有圆台型的支撑座。
[0008]所述第一轨道的凹槽底部加设有长方型的腔体,腔体的内部转动设置有涡杆,涡杆的顶部从凹槽的内底面上凸出。
[0009]所述涡杆的两端均连接有轴承,轴承固定在腔体的内壁面上,涡杆的一端还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固定于腔体的内部,驱动电机上连接有控制器和信号接收模块。
[0010]所述机头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汽油机、机架、变速箱、限速机构和制动机构。
[0011]所述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均包括履带板和履带销,相邻的履带板之间的空隙与涡杆相适配。
[0012]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的搭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13]S1:在山林中选定最合适的路线并做好标记,确定搭建方案并按照施工工期和施工路段将所需材料运输至指定地点;
[0014]S2:在选定的施工路段将路面做平整,爬坡段做成平整的斜坡,斜坡角度小于60
°
,然后将第一支撑柱垂直于地平面,第一支撑柱底部的支撑座通过水泥固定在平整的路面或坡面上,进一步将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搭接,使得第二支撑柱倾斜于地平面,将第二支撑柱的顶部固定在第一支撑柱的侧壁面,第二支撑柱底部的支撑座用水泥固定在平整的路面或坡面;
[0015]S3:在第一支撑柱的顶部分段铺设轨道,平整的路段使用第二轨道铺设,斜坡的路段使用第一轨道铺设,在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的连接处选择曲度相适配的连接轨进行连接,使得第二轨道向第一轨道平滑过渡;第一轨道上的腔体内在出厂时提前安装好驱动电机、轴承和涡杆,在安装第一轨道时将其内部线路连接好即可;
[0016]S4:机头在出厂时预装好汽油机、机架、变速箱、限速机构和制动机构,限速机构采用超越离合器,制动机构采用采用内涨蹄式制动器,机头放置在轨道上之后使得第一履带卡合在轨道内;
[0017]S5:将拖台设置在机头的后方,使得拖台底部的第二履带卡合在轨道内,通过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使得机头能够带动拖台运行;
[0018]S6:搭建完毕后进行系统调试、检查及严格试机合格后才能正常投入运输使用。
[0019]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1、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第一轨道、连接轨和第二轨道均采用高强钢并在外部采用热镀锌工艺,有效增加了轨道的防腐防锈能力,使得轨道的使用寿命增长,且第一轨道和连接轨在拆除后采用特制轨道复直机,可以增加轨道的反复利用。
[0021]2、利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轨道均设置在爬坡路段,在运输过程中机头和拖台在经过爬坡路段时,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与第一轨道内的涡杆咬合向前,一方面能够降低发动机油耗,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制动不足而造成的运行不稳定或溜车现象发生。
[002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轨道,在爬坡时通过驱动电机使得涡杆顺时针旋转并配合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前进,在返回时通过驱动电机使得涡杆逆时针旋转并配合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下坡,使得机头和拖台在上坡和下坡时速度差别小,稳定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轨道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轨道的侧剖视图;
[0026]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7]1、机头;2、第一履带;3、导向轮;4、连接轨;5、第一轨道;6、第一连杆;7、第二连杆;8、拖台;9、负重轮;10、第二履带;11、第二轨道;12、第一支撑柱;13、第二支撑柱;14、支撑座;15、腔体;16、驱动电机;17、轴承;18、涡杆;19、驱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9]参见图1至图3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包括第一轨道5、连接轨4和第二轨道11,所述第一轨道5、连接轨4和第二轨道11的底部均设有第一支撑柱12,第一支撑柱12上设有第二支撑柱13,第一支撑柱12和第二支撑柱13的底部均设有支撑座14;所述第一轨道5上设有涡杆18,涡杆18的两端通过设置轴承17与第一轨道5连接,涡杆18上连接有驱动电机16;所述第一轨道5、连接轨4和第二轨道11的上部设有机头1和拖台8,机头1和拖台8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铰接,机头1的底部设有第一履带2,第一履带2的内部设有驱动轮19和导向轮3,拖台8的底部设有第二履带10,第二履带10内设有若干个负重轮9。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轨道(5)、连接轨(4)和第二轨道(11),所述第一轨道(5)、连接轨(4)和第二轨道(11)的底部均设有第一支撑柱(12),第一支撑柱(12)上设有第二支撑柱(13),第一支撑柱(12)和第二支撑柱(13)的底部均设有支撑座(14);所述第一轨道(5)上设有涡杆(18),涡杆(18)的两端通过设置轴承(17)与第一轨道(5)连接,涡杆(18)上连接有驱动电机(16);所述第一轨道(5)、连接轨(4)和第二轨道(11)的上部设有机头(1)和拖台(8),机头(1)和拖台(8)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铰接,机头(1)的底部设有第一履带(2),第一履带(2)的内部设有驱动轮(19)和导向轮(3),拖台(8)的底部设有第二履带(10),第二履带(10)内设有若干个负重轮(9)。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5)、连接轨(4)和第二轨道(11)均为凹槽型结构,第二轨道(11)平行于水平面,第一轨道(5)与水平面倾斜,倾斜角度小于60
°
,连接轨(4)为弧型结构,连接轨(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轨道(5)和第二轨道(11)的端头对接,第一轨道(5)、连接轨(4)和第二轨道(11)的底部均与第一支撑柱(12)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2)为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第一支撑柱(12)垂直于地平面,第一支撑柱(12)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二支撑柱(13),第二支撑柱(13)的顶部与第一支撑柱(12)形成夹角,第一支撑柱(12)和第二支撑柱(13)的底部均固定有圆台型的支撑座(1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5)的凹槽底部加设有长方型的腔体(15),腔体(15)的内部转动设置有涡杆(18),涡杆(18)的顶部从凹槽的内底面上凸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施工运输专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杆(18)的两端均连接有轴承(17),轴承(17)固定在腔体(15)的内壁面上,涡杆(18)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致远,陈铸,罗文灵,林建,吴念沁,祝凤清,陈锋,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