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荧光激发采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0650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技术的时间分辨荧光采集系统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荧光激发采集系统,包括光子采集器、荧光滤光模组和光源模组;荧光滤光模组分别与光子采集器和光源模组连接;荧光滤光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壳、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分色片组件、防尘盖片、镜头凸镜、第二滤光片、镜头凹座和镜头凸座;光源模组产生的光源经过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分色片组件、防尘盖片形成的路径进入分析物溶液激发产生荧光;荧光经过防尘盖片、分色片组件、镜头凸镜、第二滤光片、镜头凹座、镜头凸座形成的路径进入光子采集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荧光激发采集系统的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同时满足临床快速检测荧光的需求。同时满足临床快速检测荧光的需求。同时满足临床快速检测荧光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荧光激发采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技术的时间分辨荧光采集系统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激发分析物溶液产生特定波段的荧光,进行荧光信号的采集的荧光激发采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某些分析物溶液受光照射能发射出比激发光波长更长的光,此物质能宠外界吸收并存储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等),并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再回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即发光),称为荧光。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分析物溶液中的分子必须具有与照射光相同的频率;吸收与本身特征频率相同能量的分子,必须具有高荧光效率。市场上对于临床检测荧光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传统的荧光采集系统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大,操作复杂,价格高,产生的光源杂光对光子采集器采集荧光影响较大,难以满足临床快速检测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同时满足临床快速检测荧光的需求的荧光激发采集系统。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方案:
[0005]一种荧光激发采集系统,包括光子采集器;还包括荧光滤光模组和光源模组;所述荧光滤光模组分别与所述光子采集器和光源模组连接;
[0006]所述荧光滤光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壳、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分色片组件、防尘盖片、镜头凸镜、第二滤光片、镜头凹座和镜头凸座;
[0007]所述光源模组产生的光源经过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分色片组件、防尘盖片形成的路径进入分析物溶液激发产生荧光;
[0008]荧光经过所述防尘盖片、分色片组件、镜头凸镜、第二滤光片、镜头凹座、镜头凸座形成的路径进入所述光子采集器。
[0009]进一步地,所述光子采集器设于所述荧光滤光模组的上端上;所述光源模组设于所述荧光滤光模组的左端上;
[0010]所述镜头模组壳的上下方向上具有一个第一镜头孔腔;所述镜头模组壳的左右方向上具有一个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相连通的第二镜头孔腔;
[0011]所述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从左至右依次设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内;所述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的中心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的中心轴线相对准;
[0012]所述镜头凸镜、滤光片、镜头凹座和镜头凸座从下到上依次设于所述镜头模组壳的上端;所述镜头凸镜、滤光片、镜头凹座和镜头凸座的中心与所述第二镜头孔腔的中心轴线相对准;所述光子采集器设于所述镜头凸座上;
[0013]所述分色片组件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镜头孔腔和第二镜头孔腔的交界处以将光折射入所述第二镜头孔腔内;
[0014]所述防尘盖片设于第二镜头孔腔的下端上且与所述第二镜头孔腔的中心轴线相对准。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通过镜头套垫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内;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的左端设有与所述镜头套垫组件的外壁相配合连接的定位卡槽;
[0016]所述镜头套垫组件包括镜头垫套管、第一套管锁紧接头和第二套管锁紧接头;所述镜头垫套管、第一套管锁紧接头和第二套管锁紧接头均匀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相连通;
[0017]所述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从左至右依次置于所述第一套管锁紧接头内;所述第一套管锁紧接头与所述镜头垫套管的左端连接以定位所述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所述第一套管锁紧接头与所述光源模组连接;所述聚光凸镜与所述镜头垫套管的左端之间设有密封圈;
[0018]所述聚光片设于所述镜头垫套管的右端内;所述第二套管锁紧接头与所述镜头垫套管的右端连接以定位所述聚光片。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管锁紧接头的右端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镜头垫套管的左端的外表面设有所述第一内螺纹相配合连接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套管锁紧接头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镜头垫套管的右端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配合连接的第二内螺纹。
[0020]进一步地,所述分色片组件与水平面倾斜形成的夹角为45度。
[0021]进一步地,所述镜头模组壳上位于第一镜头孔腔和第二镜头孔腔的交界处设有用于定位所述分色片组件的定位插槽;所述镜头模组壳的后端上对应所述定位插槽的位置设有定位盖槽和定位盖板;所述定位盖板相配合嵌设于所述定位盖槽内并通过螺栓锁紧固定。
[0022]进一步地,所述镜头模组壳的上端上对应第二镜头孔腔的位置设有定位槽;所述镜头凸镜、滤光片从上到下相配合设于所述定位槽上;所述镜头凹座设于所述镜头模组壳的上端面上;所述镜头凸座设于所述镜头凹座的上端面上。
[0023]进一步地,所述光源模组包括点光源和灯源固定座;所述点光源设于所述灯源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套管锁紧接头与所述灯源固定座连接;所述灯源固定座对应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的位置设有开孔;所述灯源固定座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在镜头模组壳上。
[0024]进一步地,所述镜头模组壳包括第一方块模组壳和第二方块模组壳;所述第一方块模组壳与所述第二方块模组壳连接;所述第二镜头孔腔设于所述第二方块模组壳上;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穿过所述第一方块模组壳且穿入所述第二方块模组壳与所述第二镜头孔腔相连通。
[0025]进一步地,所述光源模组的前端设有与所述镜头模组壳连接的散热风扇。
[002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7]本专利技术利用光源模组发出特定波长的光源,经过设定的光路径进入分析溶液,分析溶液激发产生荧光,然后利用光子采集器采集激发后的分析溶液产生的荧光进行信号的强弱,处理反馈出该溶液的浓度,解决光照激发效率不高,光源杂光对光子采集器采集荧光影响较大的问题,以及解决在低浓度采集荧光信号不稳定的问题,而且该荧光激发采集系统的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同时满足临床快速检测荧光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荧光激发采集系统的立体图。
[0030]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荧光激发采集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0031]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荧光激发采集系统的剖视图。
[0032]图中包括:。
[0033]光子采集器1、荧光滤光模组2、镜头模组壳20、第一方块模组壳201、第二方块模组壳202、第一镜头孔腔2011、第二镜头孔腔2021、第一滤光片21、聚光凸镜22、聚光片23、分色片组件24、分色片241、分色片座242、防尘盖片25、镜头凸镜26、第二滤光片27、镜头凹座28、镜头凸座29、光源模组3、点光源31、灯源固定座32、镜头套垫组件4、镜头垫套管41、第一套管锁紧接头42、第二套管锁紧接头43、定位卡槽5、密封圈6、第一内螺纹421、第一外螺纹411、第二内螺纹412、第二外螺纹431、定位插槽7、定位盖槽8、定位盖板9、定位槽10、散热风扇11。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荧光激发采集系统,包括光子采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荧光滤光模组和光源模组;所述荧光滤光模组分别与所述光子采集器和光源模组连接;所述荧光滤光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壳、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分色片组件、防尘盖片、镜头凸镜、第二滤光片、镜头凹座和镜头凸座;所述光源模组产生的光源经过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分色片组件、防尘盖片形成的路径进入分析物溶液激发产生荧光;荧光经过所述防尘盖片、分色片组件、镜头凸镜、第二滤光片、镜头凹座、镜头凸座形成的路径进入所述光子采集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激发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子采集器设于所述荧光滤光模组的上端上;所述光源模组设于所述荧光滤光模组的左端上;所述镜头模组壳的上下方向上具有一个第一镜头孔腔;所述镜头模组壳的左右方向上具有一个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相连通的第二镜头孔腔;所述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从左至右依次设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内;所述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的中心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的中心轴线相对准;所述镜头凸镜、滤光片、镜头凹座和镜头凸座从下到上依次设于所述镜头模组壳的上端;所述镜头凸镜、滤光片、镜头凹座和镜头凸座的中心与所述第二镜头孔腔的中心轴线相对准;所述光子采集器设于所述镜头凸座上;所述分色片组件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镜头孔腔和第二镜头孔腔的交界处以将光折射入所述第二镜头孔腔内;所述防尘盖片设于第二镜头孔腔的下端上且与所述第二镜头孔腔的中心轴线相对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荧光激发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聚光片通过镜头套垫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内;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的左端设有与所述镜头套垫组件的外壁相配合连接的定位卡槽;所述镜头套垫组件包括镜头垫套管、第一套管锁紧接头和第二套管锁紧接头;所述镜头垫套管、第一套管锁紧接头和第二套管锁紧接头均匀与所述第一镜头孔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从左至右依次置于所述第一套管锁紧接头内;所述第一套管锁紧接头与所述镜头垫套管的左端连接以定位所述第一滤光片、聚光凸镜;所述第一套管锁紧接头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根平陈发森袁杰陈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源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