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塔机监控系统及塔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0492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程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供电系统、塔机监控系统及塔机。所述供电系统包括:第一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安装在臂根且由塔机供电的第一供电模块及安装在小车上的第一充电模块,用于通过第一供电模块对第一充电模块供电;第一储电装置,其被安装在小车上,用于存储由第一充电模块获取的电量;第二无线充电装置,其包括安装在小车上且与第一储电装置相连接的第二供电模块及安装在吊钩上的第二充电模块,用于由第二供电模块对第二充电模块供电;及第二储电装置,其被安装在吊钩上且与第二充电模块相连接,用于存储由第二充电模块获取的电量,并对吊钩上的第二传感器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塔机、小车与吊钩之间的非接触式的无线充电。触式的无线充电。触式的无线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塔机监控系统及塔机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安全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塔机监控系统及塔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不断增大,相应地,塔机的高度更高、臂长更长,随之塔机上的司机的视线盲区越来越大,由此吊钩摆动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越发严重。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塔机的小车及吊钩上安装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来监测吊钩的运行轨迹以确保现场的人员及财物的安全。目前为止,小车及吊钩上的传感器主要采用锂电池的方式进行供电,这种方式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更换蓄电池。
[0003]为了避免不断更换蓄电池的缺陷,现有技术中有人尝试通过导轨实现小车和起重臂的根部间的充电,但其为接触式的有线充电。随着有线充电装置的不断磨损或在室外长时间的暴露,会导致无法充电或导电体逐渐外露等缺陷,这对本身全是导电体的塔机而言,存在巨大的漏电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塔机监控系统及塔机,其解决了吊钩与起重臂的根部无相对固定位置而导致无法实现对吊钩组件的无线充电的问题,实现了塔机与变幅小车组件之间及变幅小车与吊钩组件之间的非接触式的无线供电。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所述塔机包括驾驶室、起重臂、变幅小车及吊钩,所述供电系统包括:第一无线充电装置,该第一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被安装在所述起重臂的根部且与所述驾驶室内的电源相连接的第一供电模块及被安装在所述变幅小车上的第一充电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对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进行供电;第一储电装置,该第一储电装置被安装在所述变幅小车上,用于存储由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获取的电量,并对所述变幅小车上的第一传感器进行供电;第二无线充电装置,该第二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被安装在所述变幅小车上且与所述第一储电装置相连接的第二供电模块及被安装在所述吊钩上的第二充电模块,用于由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对所述第二充电模块进行供电;以及第二储电装置,该第二储电装置被安装在所述吊钩上且与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相连接,用于存储由所述第二充电模块获取的电量,并对所述吊钩上的第二传感器进行供电。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无线充电装置及所述第二无线充电装置为采用电磁感应方式进行充电的装置。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及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分别为第一发射线圈及第二发射线圈;以及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及所述第二充电模块分别为第一接收线圈及第二接收线圈。
[0008]优选地,在所述变幅小车被完全收回至所述起重臂的根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
射线圈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预设间距范围;以及在所述吊钩被收回至所述变幅小车处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预设间距范围。
[0009]优选地,在所述变幅小车被收回至所述起重臂的根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的中心对准且两者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以及在所述吊钩被收回至所述变幅小车处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接收线圈的中心对准且两者所在的平面相平行。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射线圈、所述第一接收线圈、所述第二发射线圈及所述第二接收线圈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垂直。
[0011]优选地,所述起重臂的根部处的第一限位挡板安装有第一磁性装置或者所述第一限位挡板为具有磁性的限位挡板,用于在所述变幅小车被收回至所述起重臂的根部的情况下吸附该变幅小车;和/或所述变幅小车的下侧或所述吊钩的滑轮组上侧安装有第二限位挡板,并且位于该第二限位挡板上安装有第二磁性装置或者该第二限位挡板为具有磁性的限位挡板,用于在所述吊钩被收回至所述变幅小车处的情况下将所述吊钩与所述变幅小车吸附在一起。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储电装置的容量至少为所述第二储电装置的容量的两倍。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创造性地通过第一无线充电装置实现塔机与变幅小车组件之间的无线供电,通过第二无线充电装置实现变幅小车与吊钩组件之间的无线供电,由此解决了吊钩与起重臂的根部无相对固定位置而导致无法实现对吊钩组件的无线充电的问题,实现了塔机与变幅小车组件之间及变幅小车与吊钩组件之间的非接触式的无线供电。
[0014]本技术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塔机监控系统,所述塔机包括:驾驶室、起重臂、变幅小车及吊钩,所述塔机监测系统包括:所述的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
[0015]优选地,所述塔机监测系统还包括:被安装在所述驾驶室内的控制装置、被安装在所述变幅小车上的第一传感器、被安装在所述吊钩上的第二传感器及无线传输装置,所述无线传输装置包括:被安装在所述起重臂的根部且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相连的第一无线传输模块及被安装在所述变幅小车上且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相连的第二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以及被安装在所述变幅小车上且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模块相连接的第三无线传输模块及被安装在所述吊钩上的第四无线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模块及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模块间接无线传输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二传感器之间的数据。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无线传输模块与所述第二无线传输模块面对面设置;以及所述第三无线传输模块与所述第四无线传输模块面对面设置。
[0017]有关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塔机监测系统的具体细节及益处可参阅上述针对所述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的描述,于此不再赘述。
[0018]本技术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塔机,所述塔机包括所述的塔机监控系统。
[0019]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0]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的结构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的结构图;以及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塔机监控系统的结构图;以及
[002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传输装置的结构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
第一发射线圈
ꢀꢀꢀꢀꢀꢀꢀꢀ2ꢀꢀꢀꢀꢀꢀꢀꢀꢀꢀ
第一接收线圈
[0027]3ꢀꢀꢀꢀꢀꢀꢀꢀꢀꢀꢀ
第二发射线圈
ꢀꢀꢀꢀꢀꢀꢀꢀ4ꢀꢀꢀꢀꢀꢀꢀꢀꢀꢀ
第二接收线圈
[0028]5、6、7
ꢀꢀꢀꢀꢀ
摄像头
ꢀꢀꢀꢀꢀꢀꢀꢀꢀꢀꢀꢀꢀꢀ8ꢀꢀꢀꢀꢀꢀꢀꢀꢀꢀ
220V交流电源
[0029]9ꢀꢀꢀꢀꢀꢀꢀꢀꢀꢀꢀ
交换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所述塔机包括驾驶室、起重臂、变幅小车及吊钩,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系统包括:第一无线充电装置,该第一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被安装在所述起重臂的根部且与所述驾驶室内的电源相连接的第一供电模块及被安装在所述变幅小车上的第一充电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对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进行供电;第一储电装置,该第一储电装置被安装在所述变幅小车上,用于存储由所述第一充电模块获取的电量,并对所述变幅小车上的第一传感器进行供电;第二无线充电装置,该第二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被安装在所述变幅小车上且与所述第一储电装置相连接的第二供电模块及被安装在所述吊钩上的第二充电模块,用于由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对所述第二充电模块进行供电;以及第二储电装置,该第二储电装置被安装在所述吊钩上且与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相连接,用于存储由所述第二充电模块获取的电量,并对所述吊钩上的第二传感器进行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装置及所述第二无线充电装置为采用电磁感应方式进行充电的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及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分别为第一发射线圈及第二发射线圈;以及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及所述第二充电模块分别为第一接收线圈及第二接收线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幅小车被完全收回至所述起重臂的根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预设间距范围;以及在所述吊钩被收回至所述变幅小车处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接收线圈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预设间距范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幅小车被收回至所述起重臂的根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一接收线圈的中心对准且两者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以及在所述吊钩被收回至所述变幅小车处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二接收线圈的中心对准且两者所在的平面相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塔机监控系统的供电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敏余闯林能发龙文堃曾杨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