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气泡生成的透镜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9742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眼科透镜成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少气泡生成的透镜成型装置。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中心位置设有透镜成型腔中心光学部,所述下模具透镜成型腔中心光学部的上端设有成型腔边缘部,所述成型腔边缘部的外侧设有下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中部设有第一胶塞槽,所述第一胶塞槽内还设有第一胶塞,所述成型腔边缘部的外侧还设有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的中部位置设有第二胶塞槽,所述第二胶塞槽内设有第二胶塞,所述排气通道和进料通道内均设有空心尖管,所述空心尖管分别插入第一胶塞和第二胶塞内,将成型腔边缘部和外界连通。本技术方案可以降低透镜成型时产生气泡的概率,提高合格率,同时减少液体原料的浪费。原料的浪费。原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少气泡生成的透镜成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眼科透镜成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少气泡生成的透镜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工晶状体的形状功能类似人眼的晶状体,具有重量轻、光学性能高、无抗原性、无致炎性、无致癌性等特性。它是白内障患者的福音,白内障患者术后摘除了原本浑浊的晶状体,然后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替代原来的晶状体,使外界物体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治疗白内障的目的。
[0003]当前如人工晶状体、角膜接触镜等眼科透镜的生产,都发展使用了一种模压成型技术。其透镜成型的模具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在成型过程中,模具的下部分始终平放,将过剩的化学液体加入平放的模具的下半部分,然后将模具的上半部分盖到下半部模具上。上、下模具部分之间形成的成型腔之间就充满了化学液体。再通过紫外光或热处理使化学液体发生聚合反应,从而在上、下模具部分之间形成的成型腔体内就成型了透镜的半成品或者透镜。
[0004]这样的透镜成型技术容易在成型腔内出现气泡,气泡的存在将会导致成型的透镜质量不合格,而且为了减少气泡的数量尽可能的将气体排出成型腔,在模具的下半部分的成型腔内需要填充更多的化学液体,当上半部分模具盖上去时,多出来的液体会残留在模具内,不仅无法进行回收利用,造成成本的增加,还会为模具的清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根据上述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出眼科透镜成型装置,用以解决透镜模具成型时,容易产生气泡,造成质量不合格的问题,以及为了减少气泡的产生,过量注入化学液体,导致化学液体原料浪费,造成的成本增加的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卡合连接,上模具和下模具中心位置设有透镜成型腔中心光学部,所述下模具透镜成型腔中心光学部的周围设有成型腔边缘部,成型腔边缘部的外侧设有下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成型腔边缘部连通,所述排气通道中部设有第一胶塞槽,所述第一胶塞槽的宽度大于下排气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胶塞槽内还设有第一胶塞,所述成型腔边缘部的外侧还设有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的中部位置设有第二胶塞槽,所述第二胶塞槽的宽度大于进料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二胶塞槽内设有第二胶塞,所述上模具在于下模具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相同的排气通道、进料通道、第一胶塞槽和第二胶塞槽,所述第一胶塞和第二胶塞将卡合之后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的排气通道和进料通道密封,所述排气通道和进料通道内均设有空心尖管,所述空心尖管分别插入第一胶塞和第二胶塞内,将成型腔和外界连通。
[0007]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将第一胶塞和第二胶塞放入相应的胶塞槽内,
将上模具和下模具进行卡合,模具中部会形成密闭的透镜成型腔(腔内有空气),卡合完成后的模具竖直放置,排气通道位于最上端,第一胶塞插入空心尖管使成型腔与大气相连,用于注入原料时排除成型腔内的空气。进料通道的位置可在任意方向,最好是在最底端,在第二胶塞内插入另一个空心尖管,通过此空心尖管注入原料液体,原料液因为重力将逐渐填满上、下模具形成的成型腔,同时空气在成型腔的上部聚集并通过第一胶塞内的空心尖管排出成型腔,避免了空气混入原料液体产生气泡。原料注液完成后,顺次拔除排空气的空心尖管,再拔出注入原料液的尖管,由于第一胶塞和第二胶塞的记忆功能,将会使空心尖管插入时的通道密闭,从而使反成型腔体形成密闭的空间。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胶塞和第二胶塞的材质为有记忆功能的材质,必须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不和原材料发生反应。其有益之处在于:记忆功能可以保证空心尖管拔出之后,第一橡胶塞和第二橡胶塞仍能对成型腔起到密封作用。
[0009]进一步,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卡合接触面上均设有密封层。其有益之处在于:上模具和下模具卡合之后,因为接触面上设有密封层,起到的密封效果更好。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胶塞和第二胶塞可以为硅胶塞,或者与透镜相同材质。其有益之处在于:避免成型的透镜使用在人身上后产生不必要的排斥反应。
[0011]进一步,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卡合结构为环形卡合,在下模具上设有截面为直角梯形的环形凸起,上模具上设有向外突出的与下磨具匹配的环形凹槽。其有益之处在于:环形密封能起到360度密封效果,使模具的密封性能更好。
[0012]进一步,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卡合之后,立放使用时,排气管道在最上方,进料管道在最下方。其有益之处在于:下端进料管使原料从底部缓慢进入,将空气逐一排出,上端的排气管能将成型腔内的空气排出干净。
[0013]进一步,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形状为三角形,在三角形的每个角处倒有圆角。其有益之处在于:倒角可以避免上模具和下模具对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划伤。
[0014]进一步,所述上模具的环形凸起上设有方便开合的把手。其有益之处在于:在上下模板卡合时,把手方便操作人员拿取。
[0015]进一步,所述下模具的底部设有底座。其有益之处在于:方便成型之后平放,便于取出成型透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具截面图和俯视图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模具截面图和俯视图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具和下模具卡合之后的截面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排气通道1和1.1、进料通道2和2.1第一胶塞槽3和 3.1、第二胶塞槽4和4.1、透镜成型腔中心光学部5、成型腔边缘部6、底座7、第一胶塞8。
[0021]透镜成型腔中心光学部5与成型腔边缘部6形成透镜成型腔。
[0022]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标示只是便于理解,实物图中都是上
模具和下模具上的两个部分在上模具和下模具卡合时组成一个整体。图中的1和1.1指的是下模具中截面为半圆形的下排气通道和上模具中截面为半圆形的上排气通道,实施例中均用1表示,图中标识的2和2.1指的是下模具和上模具上的截面为半圆形的进料通道,以下实施例中用 2表示,图中标示的3和3.1指的是下模具上的第一胶塞槽和上模具上的第一胶塞槽,实施例中均用3表示,图中标示的4和4.1指的是下模具中的第二胶塞槽和上模具中的第二胶塞槽,实施例中用4表示。
[0023]如图1所示,下模具的整体形状为倒有圆角的三菱柱,在其底面设有底座7,在其上端面上从高到低设有下卡合部,下卡合部是截面为直角梯形的环形台体,然后设有成型腔边缘部6,成型腔边缘部6设置在下模具表面的下方,成型腔边缘部6为环形凹槽,在成型腔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凹形的成型腔中心光学部5。
[0024]在成型腔边缘部6的边缘设置有排气通道1和进料通道2,在排气通道1和进料通道2 上分别设有第一胶塞槽3和第二胶塞槽4,该第一胶塞槽3和第二胶塞槽4的宽度分别大于排气通道1和进料通道2的直径,排气通道1和进料通道2的截面可以为半圆形,排气通道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少气泡生成的透镜成型装置,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卡合连接,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中心位置设有透镜成型腔中心光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透镜成型腔中心光学部的周边设有成型腔边缘部,所述成型腔边缘部的外侧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成型腔边缘部连通,所述排气通道中部设有第一胶塞槽,所述第一胶塞槽的宽度大于下排气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胶塞槽内还设有第一胶塞,所述成型腔边缘部的外侧还设有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的中部位置设有第二胶塞槽,所述第二胶塞槽的宽度大于进料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二胶塞槽内设有第二胶塞,所述上模具在于下模具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相同的排气通道、进料通道、第一胶塞槽和第二胶塞槽,所述第一胶塞和第二胶塞将卡合之后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的排气通道和进料通道密封,所述排气通道和进料通道内均设有空心尖管,所述空心尖管分别插入第一胶塞和第二胶塞内,将成型腔和外界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减少气泡生成的透镜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韶华陈良全卢伙贵张正泓李兰秀李彦玲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晶华视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