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09510 阅读:4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组装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该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垂直于该入光面的底面和相对于该底面的表面,该表面包括第一表面和出光面,该光源位于该入光面一侧,该第一反射片设置在该导光板的底面一侧,该第二反射片设置在该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一侧,其中该第一反射片与第二反射片是一体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该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模组和该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液晶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因而,为达到显示效果,需要给液晶显示面板提供一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的功能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供应亮度充分而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一种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该背光模组1包括光学膜片11、导光板12、反射片13、光源14和遮光片15。该光学膜片11为扩散片,用于将自导光板12射出的光线进行均匀扩散。该光学膜片11也可为扩散片与增光片的组合层,较常用的组合方式为层叠设置的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和上扩散片。该导光板12具有弧形入光面121、垂直于该入光面121的底面122,和相对该底面122的第一表面123与第二表面124。该导光板12在其入光面121处限定凹槽125。该导光板12的第二表面124是出光面,该第一表面123虽和第二表面124连接,但该第一表面123不需光线射出。一起参照图2,是该背光模组1的组装剖面图。该背光模组1组装时,将反射片13设置在导光板12的底面122一侧,该光源14位于该导光板12的凹槽125内并正对入光面121,该遮光片15设置在该导光板12的第一表面123上,该光学膜片11设置在该导光板12的第二表面124上。该背光模组1工作时,光源14发出的光线自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1射入导光板12内,其中一部分光线经由第二表面124和光学膜片11直接自该背光模组1射出,另一部分光线首先投射在反射片13或遮光片15上,然后经过多次反射后再经由第二表面124和光学膜片11自该背光模组1射出。该遮光片15同反射片13的材料和作用相同,其是将投射于其上的光线反射,以避免光线漏出。但是,因该背光模组1中的反射片13和遮光片15是分离的个体,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分别将其贴附在导光板12上,此种背光模组1的组装步骤因之增加,组装效率相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可提高其组装效率的背光模组,以及,一种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为实现上述实施例之内容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该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垂直于该入光面的底面和相对于该底面的表面,该表面包括第一表面和出光面,该光源位于该入光面一侧,该第一反射片设置在该导光板的底面一侧,该第二反射片设置在该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一侧,其中该第一反射片与第二反射片是一体结构。为实现上述实施例内容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其中,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该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垂直于该入光面的底面和相对于该底面的表面,该表面包括第一表面和出光面,该第一反射片与第二反射片是一体结构,该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包括将该第一反射片设置在该导光板的底面上;将该第二反射片设置在该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第二反射片为具有遮光功能的遮光片,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反射片与第二反射片做成连体,在组装时先将第一反射片设置在底面上再将第二反射片反折即可设置在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上,可提高本实施例背光模组的组装效率。同样,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也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组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背光模组组装后的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其中该背光模组的第二反射片处于未折叠的状态。图4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的组装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的另一角度的组装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沿图4的VI-VI线方向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分别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3的立体分解图和两个不同角度的组装立体图,其中该图3所示的背光模组3处于未组装的状态。该背光模组3包括光学膜片31、导光板32、光源34、第一反射片41和第二反射片42。该光学膜片31为扩散片,用于将自导光板32射出的光线进行均匀扩散。该光学膜片31也可为扩散片与增光片的组合层,较常用的组合方式为层叠设置的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和上扩散片。该导光板32为八边形的平板形状(将入光面321与侧面328看做一个边),其具有弧形入光面321、垂直于该入光面321的底面322,和相对该底面322的第一表面323与第二表面324。该导光板32在其入光面321处限定凹槽326。该导光板32的第二表面324是出光面,该第一表面323虽和第二表面324连接,但该第一表面323不需光线射出。该导光板32底面322的边缘部位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定位柱325,该定位柱325为垂直于底面322的圆柱,该定位柱325也可以是截面为多边形、半圆形的其它柱状体。该导光板32的底面322上设置有多个散射网点327(参图6),该网点327可以为自底面322突出或者凹进的圆柱形、半圆球形、金字塔形、削去尖端部分的金字塔形等形状,该网点327还可以为V形槽结构。该网点327在底面322是均匀分布或者沿远离入光面321的方向逐渐变大和/或变密设置。该第一反射片41与第二反射片42是通过连接部45连接而成的一体结构,在该连接部45中间具有一U形切槽44,该第一反射片41、第二反射片42与连接部45是以镀有铝或银的同种反射材料制成,该U形切槽44可以采用裁切或者冲压的方式形成。该第一反射片41与该定位柱325对应的部分限定有定位槽43,该定位槽43具有与定位柱325直径相同的半圆形部分。在组装前,该第一反射片41和第二反射片42呈平板状位于同一平面内。当然,当该定位柱325采用上述的圆柱外的其它形状时,该定位槽43的形状也将与之对应,以便二者的卡合。该光源34是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小灯泡或者冷阴极管等。以下结合图6对该背光模组3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该背光模组3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该第一反射片41设置在该导光板32的底面322上,并将该导光板32的两个定位柱325分别卡入该第一反射片41的两个定位槽43内,使该第一反射片41定位在该导光板32的底面322上;将该第二反射片42反折设置在该导光板32的第一表面323上,此时,该连接部45贴附在该导光板的侧面328上,该U形切槽44在第二反射片42反折后将该导光板32的入光面321露出;将光学膜片31设置在该导光板32的出光面324上;将该光源34设置在该导光板32的凹槽326内并正对入光面321。该背光模组3作时,光源34发出的光线自导光板32的入光面321射入导光板32内,其中一部分光线经由第二表面324和光学膜片31直接自该背光模组3射出,另一部分光线首先投射在第一反射片41或第二反射片42上,然后经过多次反射后再经由第二表面324和光学膜片31自该背光模组3射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3的第二反射片42为具有遮光功能的遮光片,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反射片41与第二反射片42做成连体,在组装时先将第一反射片41设置在底面322上再将第二反射片42反折即可设置在导光板32的第一表面323上,相较于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组装,可提高本实施例背光模组3的组装效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3的组装方法同样可以提高背光模组3的组装效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例,该导光板32的形状还可以为平板形的长方体或者楔形的长方体。该导光板32入光面3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该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垂直于该入光面的底面和相对于该底面的表面,该表面包括第一表面和出光面,该光源位于该入光面一侧,该第一反射片设置在该导光板的底面一侧,该第二反射片设置在该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一侧,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射片与第二反射片是一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国汉黄英杰徐世平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