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8801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含框架、设置于该框架内的多个发光件,及承置于该框架上以供出光的光学单元。该框架由可弯折型电路板弯折成型,该可弯折型电路板包括中央区,及由该中央区的周缘一体弯折延伸的侧墙区。多个发光件间隔地设置于该可弯折型电路板的该中央区内,而该光学单元不与该发光件接触。利用可弯折型电路板弯折成该框架,不需要使用胶框,因此不但能够弯折成不同尺寸,而且有利于薄型化与窄边框的结构设计。该显示装置包括该背光模组。置包括该背光模组。置包括该背光模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种显示设备,特别是涉及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背光模组主要在框架中装设导光板,并在导光板的入光侧设置光源,且在导光板的出光侧设置多个光学膜片,以利用导光板对光产生的全反射性能以及出光面的微结构等,使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板后均匀分散,再借由光学膜片使自导光板的出光面发出的光进一步漫射分散与增亮,以对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均匀的背光源。
[0003]在现有的架构中,通常将胶框装设于光学膜片的外围以对光学膜片进行限位,然后将该胶框与布设有多个发光件的电路板结合。但上述设计将导致背光模组的整体框架的边缘尺寸与厚度尺寸偏大,这不利于背光模与显示装置薄型化与窄边框的结构设计。另外,胶框的制作还需要设计模具并进行开模、试模等作业,由此影响了开发时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整体结构更为薄型化与使边框更为窄化的背光模组。
[0005]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包含框架、设置于该框架内的多个发光件,及承置于该框架上以供出光的光学单元。其中,该框架由可弯折型电路板弯折成型,该可弯折型电路板包括中央区,及由该中央区的周缘一体弯折延伸的侧墙区。多个发光件间隔地设置于该可弯折型电路板的该中央区内,而该光学单元不与该发光件接触。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侧墙区具有由该中央区的周缘一体弯折延伸的第一侧墙部,及由该第一侧墙部一体弯折且朝向远离该中央区的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侧墙部。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侧墙区具有由该中央区的边缘向外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弯折段,每一弯折段具有连接于该中央区的内弯折部、连接于该内弯折部的末端的外弯折部、用以分隔该中央区与该内弯折部的谷折线,及用以分隔该内弯折部与该外弯折部的山折线,该内弯折部沿该谷折线弯折后共同形成第一侧墙部,该外弯折部沿该山折线弯折后共同形成第二侧墙部,该第二侧墙部朝向远离该中央区的方向向外延伸,而该框架还包含多个补强片,每一补强片用以结合两个相邻的弯折段。
[000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补强片固定于两个相邻的弯折段的该内弯折部上。
[000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弯折段的内弯折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穿孔,每一补强片具有本体段、分别连接于该本体段的两端且宽度小于该本体段的两个颈段,及分别连接于该两个颈段的末端且最大宽度大于该两个颈段的两个结合段,每一结合段的最大宽度大于每一穿孔的宽度,每一补强片的两个结合段分别插置于两个相邻的内弯折部上的穿孔内。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补强片由该弯折部的该内弯折段的末端向外延伸,并具有连接于该内弯折段的本体段、连接于该本体段且宽度小于该本体段的颈段,及连接于该颈段的末端且最大宽度大于该颈段的结合段,而该内弯折段的另一端形成有穿孔,每一补强片的结合段的最大宽度大于每一穿孔的宽度,每一补强片的该结合段插置于相邻的内弯折部上的穿孔内。
[001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框架还包括多个顶抵件,其间隔地设置于该可弯折型电路板的该中央区内,该顶抵件的高度大于该发光件的高度,该光学单元由该多个顶抵件共同撑抵定位。
[001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光学单元由该侧墙区撑抵定位。
[001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可弯折型电路板还包括由该侧墙区向外延伸以与外部元件形成电连接关系的连接区。
[001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前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0015]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001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含设置于该可弯折型电路板的该侧墙区上的黏贴件,该显示面板经由该黏贴件固定于该侧墙区上。
[0017]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通过将可弯折型电路板弯折成用以承置光学单元的框架,不但可以依需求弯折成不同尺寸,而且有利于薄型化与窄边框的结构设计。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2是说明以冲压的方式使可弯折型电路板成型的流程示意图;
[0020]图3是说明以折纸的方式使可弯折型电路板成型的示意图,其中,图中所示为可弯折型电路板的展开态样;
[0021]图4是说明可弯折型电路板以折纸方式成型且经由补强片结合于其中一个转角处的态样的局部立体图;
[0022]图5是说明补强片的第二种形态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23]图6是说明图5的结合态样的局部立体图;
[0024]图7是说明补强片的第三种形态的局部俯视图;
[0025]图8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组合态样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其中,光学单元由可弯折型电路板的侧墙支撑定位;
[0026]图9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组合态样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其中,光学单元是由多个顶抵件支撑定位;及
[0027]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专利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被清楚的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0029]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框架2、设置于框架2内的多个发光件5,及承置于框架2上以供出光的光学单元7。其中,光学单元7可依需求选择为导光
板、导光膜及/或多个光学膜片的组合。
[0030]框架2由可弯折型电路板3弯折成型,可弯折型电路板3包括中央区31、由中央区31的周缘弯折延伸的侧墙区32,及由侧墙区32向外延伸以与外部元件(未图示)形成电连接关系的连接区33。多个发光件5间隔地设置于可弯折型电路板3的中央区31内。
[0031]图2示出了框架2的一种成型方式:框架2通过直接对可弯折型电路板3进行冲压而成型,以使侧墙区32具有由中央区31的周缘一体弯折延伸的第一侧墙部321,及由第一侧墙部321一体弯折且朝向远离中央区31的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侧墙部322。
[0032]图3示出了框架2的另一种成型方式:框架2通过将可弯折型电路板3进行弯折后再固定成型,以使侧墙区32具有由中央区31的边缘向外呈放射状延伸的四个弯折段323,每一弯折段323具有连接于中央区31的内弯折部324、连接于内弯折部324的末端的外弯折部325、用以分隔中央区31与内弯折部324的谷折线,及用以分隔内弯折部324与外弯折部325的山折线。要说明的是,短线与点依序串连的点虚线代表谷折线(VALLEY FOLD),即沿谷折线向上弯折,谷折线在弯折后为内凹状态;多个等长的短线串连的虚线代表山折线(MOUNTAIN FOLD),即沿山折线向下弯折,山折线在弯折后为外露凸出状态。四个内弯折部324沿谷折线弯折后共同接续而形成如图2所示的第一侧墙部321,四个外弯折部325沿山折线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框架,其由可弯折型电路板弯折成型,所述可弯折型电路板包括中央区,及由所述中央区的周缘一体弯折延伸的侧墙区;多个发光件,其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可弯折型电路板的所述中央区内;及光学单元,其承置于所述框架上以供出光,且所述光学单元不与所述发光件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区具有由所述中央区的周缘一体弯折延伸的第一侧墙部,及由所述第一侧墙部一体弯折且朝向远离所述中央区的方向向外延伸的第二侧墙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区具有由所述中央区的边缘向外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弯折段,每一所述弯折段具有连接于所述中央区的内弯折部、连接于所述内弯折部的末端的外弯折部、用以分隔所述中央区与所述内弯折部的谷折线,及用以分隔所述内弯折部与所述外弯折部的山折线,所述内弯折部沿所述谷折线弯折后共同形成第一侧墙部,所述外弯折部沿所述山折线弯折后共同形成第二侧墙部,所述第二侧墙部朝向远离所述中央区的方向向外延伸,而所述框架还包含多个补强片,每一所述补强片用以结合两个相邻的所述弯折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补强片固定于两个相邻的所述弯折段的所述内弯折部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弯折段的所述内弯折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穿孔,每一所述补强片具有本体段、分别连接于所述本体段的两端且宽度小于所述本体段的两个颈段,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纬陈瑞麟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