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8208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包括热风发生器、风机和炉体,热风发生器和风机相连且均设于炉体的顶部,炉体的顶部设有与风机连通的进风通道;炉体的内部设有第一循环通道、第二循环通道和传送带,第一循环通道位于炉体的内侧壁,与进风通道连通,另一端延伸至传送带的底部;第二循环通道位于第一循环通道和传送带之间,与进风通道连通;传送带的顶部和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分别设有上风盒和下风盒,上风盒包括若干上送风片和送风板,若干上送风片等间距间隔排列形成若干上风道,送风板上设有若干送风孔,下风盒包括若干等间距间隔排列的下送风片,若干下送风片形成若干下风道。该装置具有产品受热均匀,热风可循环,风温和风速可控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
本技术涉及动密封工装
,特别是涉及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
技术介绍
隧道炉主要用来加热或烘干产品,其核心是对温度的控制,现有技术中,热风循环隧道炉的烘干效果不是特别好,产品受热不够均匀,且风温和风速均不可控,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该装置具有产品受热均匀,热风可循环利用,风温和风速可控等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包括炉体、设于炉体顶部的热风发生器和风机,所述热风发生器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所述炉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接的进风通道;所述炉体的内部设有传送带和环绕传送带设置的第一循环通道,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环绕炉体的内侧壁设置,且该第一循环通道与进风通道连通;所述传送带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上风盒,传送带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下风盒,上风盒包括若干上送风片和位于上送风片顶部的送风板,若干上送风片等间距间隔排列,相邻两上送风片之间形成上风道,送风板上均匀排列有若干送风孔,送风孔贯穿送风板分别与进风通道和上风道连通,下风盒包括若干等间距间隔排列的下送风片,相邻两下送风片之间形成下风道,所述上风道的底部出口朝向所述传送带的顶部,所述下风道的顶部出口朝向所述传送带的底部,所述下风道的底部出口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使用时,产品经传送带传送至上风盒和下风盒之间,热风发生器产生热风,经由风机、进风通道和第一循环通道送至上风盒和下风盒,再通过上风盒的送风板和上风道以及下风盒的下风道均匀导出热风,从而均匀的接触到产品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的内侧设有第二循环通道,所述第二循环通道位于第一循环通道的内侧,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具有朝向所述传送带的两侧的输入口,所述第二循环通道上连接有输出管的一端,所述输出管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炉体,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连接。接触产品后的热风,一部分从炉体的两端开口排出,另一部分从传送带的两侧经第二循环通道返回至风机,再输入进炉体内循环利用,节约了热风加热所消耗的能源。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若干上送风片与下送风片均朝向传送带的边缘倾斜设置。若干上送风片与下送风片均朝向所述传送带的边缘倾斜设置,使得产品多角度受热均匀,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孔为漏斗形状,送风孔的朝向送风板的端口较大,使得热风经过送风板后可以均匀的分布在上风道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产品经传送带传送至上风盒和下风盒之间,热风发生器产生热风,经由风机、进风通道和第一循环通道送至上风盒和下风盒,再通过上风盒的送风板和上风道以及下风盒的下风道均匀导出热风,从而均匀的接触到产品上,保证产品的质量;(2)接触产品后的热风,一部分从炉体的两端开口排出,另一部分从传送带的两侧经第二循环通道返回至风机,再输入进炉体内循环利用,节约了热风加热所消耗的能源;(3)若干上送风片与下送风片均朝向所述传送带的边缘倾斜设置,使得产品多角度受热均匀,从而提高产品质量;(4)送风孔为漏斗形状,送风孔的朝向送风板的端口较大,使得热风经过送风板后可以均匀的分布在上风道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热风循环隧道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上风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热风发生器;2、风机;3、炉体;4、进风通道;5、第一循环通道;6、第二循环通道;7、传送带;8、上风盒;9、下风盒;10、上送风片;11、下送风片;12、送风板;13、上风道;14、下风道;15、送风孔;16、输出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包括炉体3、设于炉体3顶部的热风发生器1和风机2,所述热风发生器1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风机2的进风口,所述炉体3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风机2的出风口连接的进风通道4;所述炉体3的内部设有传送带7和环绕传送带7设置的第一循环通道5,所述第一循环通道5环绕炉体3的内侧壁设置,且该第一循环通道5与进风通道4连通;所述传送带7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上风盒8,传送带7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下风盒9,上风盒8包括若干上送风片10和位于上送风片10顶部的送风板12,若干上送风片10等间距间隔排列,相邻两上送风片10之间形成上风道13,送风板12上均匀排列有若干送风孔15,送风孔15贯穿送风板12分别与进风通道4和上风道13连通,下风盒9包括若干等间距间隔排列的下送风片11,相邻两下送风片11之间形成下风道14,所述上风道的底部出口朝向所述传送带的顶部,所述下风道的顶部出口朝向所述传送带的底部,所述下风道的底部出口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5连通。使用时,产品经传送带7传送至上风盒8和下风盒9之间,热风发生器1产生热风,经由风机2、进风通道4和第一循环通道5送至上风盒8和下风盒9,再通过上风盒8的送风板12和上风道13以及下风盒9的下风道14均匀导出热风,从而均匀的接触到产品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循环通道5的内侧设有第二循环通道6,所述第二循环通道6位于第一循环通道5的内侧,所述第二循环通道6具有朝向所述传送带的两侧的输入口,所述第二循环通道6上连接有输出管16的一端,所述输出管16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炉体,与所述风机2的进风口连接。接触产品后的热风,一部分从炉体3的两端开口排出,另一部分从传送带7的两侧经第二循环通道6返回至风机2,再输入进炉体3内循环利用,节约了热风加热所消耗的能源。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若干上送风片10与下送风片11均朝向传送带7的边缘倾斜设置。若干上送风片10与下送风片11均朝向所述传送带7的边缘倾斜设置,使得产品多角度受热均匀,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孔15为漏斗形状,送风孔15的朝向送风板12的端口较大,使得热风经过送风板后可以均匀的分布在上风道13上。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包括炉体、设于炉体顶部的热风发生器和风机,所述热风发生器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所述炉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接的进风通道;所述炉体的内部设有传送带和环绕传送带设置的第一循环通道,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环绕炉体的内侧壁设置,且该第一循环通道与进风通道连通;所述传送带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上风盒,传送带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下风盒,上风盒包括若干上送风片和位于上送风片顶部的送风板,若干上送风片等间距间隔排列,相邻两上送风片之间形成上风道,送风板上均匀排列有若干送风孔,送风孔贯穿送风板分别与进风通道和上风道连通,下风盒包括若干等间距间隔排列的下送风片,相邻两下送风片之间形成下风道,所述上风道的底部出口朝向所述传送带的顶部,所述下风道的顶部出口朝向所述传送带的底部,所述下风道的底部出口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风循环隧道炉,包括炉体、设于炉体顶部的热风发生器和风机,所述热风发生器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风机的进风口,所述炉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接的进风通道;所述炉体的内部设有传送带和环绕传送带设置的第一循环通道,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环绕炉体的内侧壁设置,且该第一循环通道与进风通道连通;所述传送带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上风盒,传送带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下风盒,上风盒包括若干上送风片和位于上送风片顶部的送风板,若干上送风片等间距间隔排列,相邻两上送风片之间形成上风道,送风板上均匀排列有若干送风孔,送风孔贯穿送风板分别与进风通道和上风道连通,下风盒包括若干等间距间隔排列的下送风片,相邻两下送风片之间形成下风道,所述上风道的底部出口朝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锋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先正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