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属于初期径流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包括:包括初期雨水沟和雨水沟,初期雨水沟和雨水沟为平行设置且相互靠近,其中初期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初期雨水槽,初期雨水槽与污水排水管连通,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雨水槽,且雨水槽与雨水排水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通过初期雨水沟篦与雨水沟篦开孔率的不同,可以实现初期雨水径流与中后期雨水径流的分离,从源头削减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负荷,缓解城市水环境恶化的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
本技术涉及初期径流污染控制
,具体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城市规模及开发面积显著增加,城区硬化路面及道路等不透水地面面积陡增,综合径流系数显著增大,降雨过程中径流总量明显增加,其中室外硬化路面及道路下垫面透水性差,径流系数接近1。同时,降雨过程中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路面交通负荷大,占地面积多,污染源多,面源污染负荷产生强度大,应作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对象,其中降雨初期雨水其中降雨初期对道路形成了初期冲刷,其所形成的初期径流包含了大部分的道路污染物,研究结果表明,流雨径流初期20%径流雨水污染负荷占整场降雨的80%,将初期雨水径流与后期剥离并单独处理针对初期雨水径流进行处理,便能极大减少硬化路面面源污染量。我国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路面大多采用截水沟及雨水篦子收纳雨水径流,降雨过程中雨水径流透过截水沟及雨水篦子直接进入市政雨水管道,大量面源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水体,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若能有效剥离雨水径流中污染源,并汇入市政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一方面可以极大削减排入城市水环境的污染物负荷量,改善城市水体水质;另一方又能充分利用市政污水处理系统污染物降解能力,不额外增加污染物处理成本,从而有效缓解甚至解决降雨过程初期雨水径流带来的城市面源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截水沟内设置三道或两道平行沟体,包括初期雨水沟和雨水沟,并分别覆盖初期雨水沟篦、雨水沟篦。因为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内初期雨水沟配合初期雨水沟篦可截留含有大量面源污染物的初期雨水并最终通过污水排水管排至市政污水管网,降雨中期大流量雨水径流通过雨水沟篦及雨水沟最终排至市政雨水管网。一方面实现初期雨水与中后期雨水的分离,削减面源污染排放量,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市政污水处理系统污染物降解能力,不额外增加污染物处理成本,从而有效缓解甚至解决降雨过程初期雨水径流带来的城市面源污染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包括初期雨水沟和雨水沟,初期雨水沟和雨水沟为平行设置且相互靠近,其中初期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初期雨水槽,初期雨水槽与污水排水管连通,雨水沟的末端设置有雨水槽,且雨水槽与雨水排水管连通。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截水沟为单侧收水截水沟,该单侧收水截水沟设置两道平行沟体,包括一设置在收水方向前侧的初期雨水沟和一设置在收水方向后侧的雨水沟;截水沟为双侧收水截水沟,该双侧收水截水沟设置有三道平行沟体,包括设置在中间的雨水沟和设置在雨水沟宽度方向两侧的初期雨水沟。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双侧收水截水沟中,雨水槽位于两初期雨水槽的中部,两侧初期雨水槽通过连通管连通,其中连通管的管径不小于DN200(200mm),此外雨水槽和初期雨水槽的顶部设置有盖板。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雨水沟的上部覆盖有雨水沟篦,初期雨水沟的上部覆盖有初期雨水沟篦,雨水沟篦和初期雨水沟篦采用铸铁或复合材料等材质。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雨水沟篦的开孔率不小于50%,初期雨水沟篦的开孔率不大于30%。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雨水沟和初期雨水沟并排设置,且雨水沟和初期雨水沟通过分隔壁隔开,雨水沟的底标高和初期雨水沟的底标高不同。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雨水排水管的底标高与雨水槽的底标高相同,雨水排水管的顶标高不高于雨水沟末端的底标高;污水排水管的底标高与初期雨水槽的底标高相同,污水排水管的顶标高不高于初期雨水沟末端的底标高。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初期雨水沟的起端深度不小于0.1m,宽度不小于0.1m,坡度不小于3‰;雨水沟的起端深度不小于0.1m,宽度不小于0.2m,坡度不小于3‰。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雨水排水管的管径根据流量确定但管径不小于DN300(300mm);污水排水管的管径根据流量确定但管径不小于DN200(200mm)。上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雨水排水管和污水排水管的起端均设置有孔径为20mm的不锈钢钢丝隔网。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1)通过初期雨水沟篦与雨水沟篦开孔率的不同,可以实现初期雨水径流与中后期雨水径流的分离而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或能量消耗;(2)三条沟体平行敷设,不会增加后端管线埋深,结构简单,施工方便;(3)可高效截留污染物含量高的降雨初期雨水,从源头削减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负荷,缓解城市水环境恶化的状况;(4)被截留的初期雨水最终汇入市政污水管网,不额外增加污水处理设备及投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的实施例一的截水沟宽度方向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的实施例二的截水沟宽度方向的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图。附图中:1、雨水沟;2、雨水槽;3、雨水排水管;4、初期雨水沟;5、初期雨水槽;6、污水排水管;7、雨水沟篦;8、初期雨水沟篦;9、连通管;10、分隔壁;11、盖板;12、不锈钢钢丝隔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8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作具体阐述。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中,截水沟为双侧收水截水沟,该双侧收水截水沟设置有三道平行沟体,包括设置在中间的雨水沟1和设置在雨水沟1宽度方向两侧的初期雨水沟4。雨水沟4用来吸收中后期雨量较大且污染较轻的雨水,初期雨水沟4用来吸收前期雨量较小且污染较重的雨水,初期雨水沟4和雨水沟1为平行设置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其特征在于,包括初期雨水沟(4)和雨水沟(1),所述初期雨水沟(4)和所述雨水沟(1)为平行设置且相互靠近,其中所述初期雨水沟(4)的末端设置有初期雨水槽(5),所述初期雨水槽(5)与污水排水管(6)连通,所述雨水沟(1)的末端设置有雨水槽(2),且所述雨水槽(2)与雨水排水管(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其特征在于,包括初期雨水沟(4)和雨水沟(1),所述初期雨水沟(4)和所述雨水沟(1)为平行设置且相互靠近,其中所述初期雨水沟(4)的末端设置有初期雨水槽(5),所述初期雨水槽(5)与污水排水管(6)连通,所述雨水沟(1)的末端设置有雨水槽(2),且所述雨水槽(2)与雨水排水管(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水沟为单侧收水截水沟,该所述单侧收水截水沟设置两道平行沟体,包括一设置在收水方向前侧的所述初期雨水沟(4)和一设置在收水方向后侧的所述雨水沟(1);所述截水沟为双侧收水截水沟,该所述双侧收水截水沟设置有三道平行沟体,包括设置在中间的所述雨水沟(1)和设置在所述雨水沟(1)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初期雨水沟(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其特征在于,在双侧收水截水沟中,所述雨水槽(2)位于两所述初期雨水槽(5)的中部,两侧所述初期雨水槽通过连通管(9)连通,其中所述连通管的管径不小于DN200,此外所述雨水槽(2)和所述初期雨水槽(5)的顶部设置有盖板(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的初期雨水径流分离截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沟(1)的上部覆盖有雨水沟篦(7),所述初期雨水沟(4)的上部覆盖有初期雨水沟篦(8),所述雨水沟篦(7)和所述初期雨水沟篦(8)采用铸铁或复合材料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室外硬化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昌龙,樊艳霞,张海珊,王喆,何俊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