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7306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包括底板和警示板,底板上端面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壳体一和支撑柱,壳体一内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左右两端设有连接块,壳体一上设有开槽,连接块从开槽露出,警示板与连接块连接,转轴上连接块之间设有齿轮一,底板上端面壳体一后侧设有电机一,电机一的输出端上设有齿轮二,底板上端面电机一后侧设有主控箱,主控箱上设有通信模组,底板上端面主控箱后侧设有电池,底板下端面前端设有两个电机二,电机二的输出端上连接有驱动轮,电机二的输出端上设有编码器,底板下端面后侧设有万向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无需人工放置警告标志、使用方便、可有效避免二次车祸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车辆用品
,具体是指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成为很多家庭出行的主要方式,但是,与此同时,每年因车祸死亡的人数也不断上涨。根据联合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在全球每年约有125万人因道路交通事故丧生,每天就有3千多人因交通事故死亡,受伤人数更是高达5000万人。全球每年因为道路交通事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85万亿美元。在各类交通事故中,有一种事故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原本这样的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它就是二次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在普通公路上发生故障时,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五十米以外,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夜间适当增加距离,车上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应急车道内,并且迅速报警。现在警告标志的放置需要通过人工放置,在人工放置警告标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了二次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无需人工放置警告标志、使用方便、可有效避免二次车祸产生的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包括底板和警示板,所述底板上端面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壳体一和支撑柱,所述壳体一内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左右两端设有连接块,所述壳体一上设有开槽,所述连接块从开槽露出,所述警示板与连接块连接,所述转轴上连接块之间设有齿轮一,所述底板上端面壳体一后侧设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输出端上设有齿轮二,所述齿轮二与齿轮一啮合,所述底板上端面电机一后侧设有主控箱,所述主控箱上设有通信模组,所述底板上端面主控箱后侧设有电池,所述底板下端面前端设有两个电机二,所述电机二的输出端上连接有驱动轮,所述电机二的输出端上设有编码器,所述底板下端面后侧设有万向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该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电机二带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带动该机器人进行行进,电机二输出端上的编码器记录电机二转动的圈数,方便对该机器人行进的距离进行控制和计算;当机器人运动至指定位置时,电机一通过齿轮二和齿轮一的啮合带动转轴转动,转轴通过连接块带动警示板转动,警示板起到警示作用,使得该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无需人工放置,有效避免了二次事故的发生。作为改进,所述底板下端面电机二与万向轮之间设有壳体二,所述壳体二内设有振动传感器和陀螺仪,当有车辆经过机器人附近时,触发振动传感器,机器人通过通讯模组向使用者的遥控端发出提示声响;当有车辆碰撞机器人时,触发陀螺仪,机器人通过通讯模组向使用者的遥控端发出报警声响。作为改进,所述警示板上设有通孔,警示板立起时风从通孔穿过,防止机器人倾覆。作为改进,所述底板和警示板均呈三角形,减少空间占用。作为改进,所述底板上与驱动轮位置对应处设有露出孔,所述驱动轮上端从露出孔露出,降低机器人的高度,较少空间占用。作为改进,所述电机二采用直流无刷电机,使得电机二体积小、重量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的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的壳体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的壳体二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底板,2、警示板,3、壳体一,4、支撑柱,5、转轴,6、连接块,7、齿轮一,8、电机一,9、齿轮二,10、主控箱,11、通信模组,12、电池,13、电机二,14、驱动轮,15、编码器,16、万向轮,17、壳体二,18、振动传感器,19、陀螺仪,20、通孔,21、露出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结合附图,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包括底板1和警示板2,所述底板1上端面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壳体一3和支撑柱4,所述壳体一3内转动连接有转轴5,所述转轴5左右两端设有连接块6,所述壳体一3上设有开槽,所述连接块6从开槽露出,所述警示板2与连接块6连接,所述转轴5上连接块6之间设有齿轮一7,所述底板1上端面壳体一3后侧设有电机一8,所述电机一8的输出端上设有齿轮二9,所述齿轮二9与齿轮一7啮合,所述底板1上端面电机一8后侧设有主控箱10,所述主控箱10上设有通信模组11,所述底板1上端面主控箱10后侧设有电池12,所述底板1下端面前端设有两个电机二13,所述电机二13的输出端上连接有驱动轮14,所述电机二13的输出端上设有编码器15,所述底板1下端面后侧设有万向轮16。所述底板1下端面电机二13与万向轮16之间设有壳体二17,所述壳体二17内设有振动传感器18和陀螺仪19。所述警示板2上设有通孔20。所述底板1和警示板2均呈三角形。所述底板1上与驱动轮14位置对应处设有露出孔21,所述驱动轮14上端从露出孔21露出。所述电机二13采用直流无刷电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该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在使用时,电机二带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带动该机器人进行行进,电机二输出端上的编码器记录电机二转动的圈数,方便对该机器人行进的距离进行控制和计算。该机器人每抵达50米时,使用者的遥控端接收是否继续前进的信息,若是,则继续前行,直至250米处。当机器人到达指定位置后,振动传感器和陀螺仪开始工作。当有车辆经过机器人附近时,触发振动传感器,机器人通过通讯模组向使用者的遥控端发出提示声响;当有车辆碰撞机器人时,触发陀螺仪,机器人通过通讯模组向使用者的遥控端发出报警声响。电机一通过齿轮二和齿轮一的啮合,带动转轴一转动,转轴一通过连接块带动警示板转动,警示板立起起到警示作用。在遇到复杂地形时,使用者通过遥控端对两个电机二进行差速控制,实现机器人的转向。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述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包括底板(1)和警示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端面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壳体一(3)和支撑柱(4),所述壳体一(3)内转动连接有转轴(5),所述转轴(5)左右两端设有连接块(6),所述壳体一(3)上设有开槽,所述连接块(6)从开槽露出,所述警示板(2)与连接块(6)连接,所述转轴(5)上连接块(6)之间设有齿轮一(7),所述底板(1)上端面壳体一(3)后侧设有电机一(8),所述电机一(8)的输出端上设有齿轮二(9),所述齿轮二(9)与齿轮一(7)啮合,所述底板(1)上端面电机一(8)后侧设有主控箱(10),所述主控箱(10)上设有通信模组(11),所述底板(1)上端面主控箱(10)后侧设有电池(12),所述底板(1)下端面前端设有两个电机二(13),所述电机二(13)的输出端上连接有驱动轮(14),所述电机二(13)的输出端上设有编码器(15),所述底板(1)下端面后侧设有万向轮(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车辆故障示警机器人,包括底板(1)和警示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端面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壳体一(3)和支撑柱(4),所述壳体一(3)内转动连接有转轴(5),所述转轴(5)左右两端设有连接块(6),所述壳体一(3)上设有开槽,所述连接块(6)从开槽露出,所述警示板(2)与连接块(6)连接,所述转轴(5)上连接块(6)之间设有齿轮一(7),所述底板(1)上端面壳体一(3)后侧设有电机一(8),所述电机一(8)的输出端上设有齿轮二(9),所述齿轮二(9)与齿轮一(7)啮合,所述底板(1)上端面电机一(8)后侧设有主控箱(10),所述主控箱(10)上设有通信模组(11),所述底板(1)上端面主控箱(10)后侧设有电池(12),所述底板(1)下端面前端设有两个电机二(13),所述电机二(13)的输出端上连接有驱动轮(14),所述电机二(13)的输出端上设有编码器(15),所述底板(1)下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思远康楷沈天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政和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