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7187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该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导光板和至少一光源,每一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其中,相邻两个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且光源设置在两相邻导光板入光面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已广泛应用在各种信息、通讯、消费性产品之中。然而,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中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为达到显示效果,需给液晶显示器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模组,其功能在于向液晶显示器面板提供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请参阅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液晶显示器100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110和一与其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120。该背光模组120包括一扩散片121、一导光板122、一反射片123和一光源124。该扩散片121、导光板122和反射片123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该导光板122具有一侧面11。该光源124是冷阴极萤光灯管,其与导光板122的侧面11相对设置。该液晶显示器100工作时,该光源124发出的光束直接或经由反射罩125反射后经侧面11进入导光板122,并由该导光板122配合反射片123将该光束转变为面光源后出射,然后,再由扩散片121扩散并均匀出射至液晶显示面板110。然而,该液晶显示器100的导光板122只有一侧面11与该光源124相对设置。因此,直接进入导光板122的光束少,其余光束需经反射罩125多次反射后再进入导光板122,其间光损失大,光利用率低。请参阅图2,是另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液晶显示器200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210和一与其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220。该背光模组220包括从上到下层叠设置的一扩散片221、一导光板222、一光源223和一反射片224。该导光板222具有一出光面21和一与其相对设置的底面22。该光源223是多个平行排列的冷阴极萤光灯管。该液晶显示器200工作时,该光源223发出的光束,一部分直接经底面22进入导光板222;另一部分射向该反射片224,由该反射片224反射进入导光板222。进入导光板222的光束由其导光后出射,再经扩散片221扩散并均匀入射至液晶显示面板210。然而,该液晶显示器200的光源是多个平行排列的冷阴极萤光灯管,其中,各灯管的光束会向四周传播,其侧向光束难以被利用,因此光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光利用率低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光利用率高的背光模组。为克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光利用率低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光利用率高的液晶显示器。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至少两个导光板和至少一光源,每一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其中相邻两个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且光源设置在两相邻导光板入光面之间。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层叠设置的一液晶显示面板和一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具有至少两个导光板和至少一光源,每一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其中相邻两个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且光源设置在两相邻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利用导光板与光源相互间隔设计,以增大与光源直接相对的导光板面积,故增加直接进入导光板的光束,因此提高光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另一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液晶显示器300具有一液晶显示面板310和一与其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320。该背光模组320包括一扩散片321、一第一导光板322、一第二导光板323、一光源324和一反射片325。其中该第一导光板322和第二导光板323并排设置在该扩散片321与反射片325之间。该第一导光板322具有一入光面31,该第二导光板323具有一入光面32,该两入光面31、32相对设置。该光源324是冷阴极萤光灯管,其设置在第一导光板322的入光面31和第二导光板323的入光面32之间。该光源324发出的光束向四周传播,其中大部分光束分别从入光面31、32直接进入该第一、二导光板322、323,由该两个导光板322、323配合反射片325将其转换为面光源后,再出射至扩散片321;其余光束将直接或经由反射片325反射后射向扩散片321;然后,入射至该扩散片321的光束由该扩散片321扩散并均匀出射至液晶显示面板310。由于,该光源324设置在该第一、二导光板322、323之间,光源324发出的光束,能分别经入光面31、32直接进入该第一、二导光板322、323,因此,光利用率高。另外,该扩散片321内部具有不规则分布的扩散粒子326,该扩散粒子326粒径是微米量级,其能对光束进行扩散。然而,该扩散片321与光源324相对设置区域的扩散粒子326的粒径更小,其对光束扩散的效果较其它区域佳,以对光束的导光进行补偿,防止出现亮线。本实施方式也可进行如下变化,即该背光模组320的导光板322、323和光源324的数目不做限定,可为多个,然而,该光源324应与导光板322、323间隔设置。请参阅图4,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液晶显示器400与液晶显示器300相似,然而,其背光模组420进一步设置有一扩散片426。该扩散片426与该第一、二导光板422、423部分层叠设置,且与光源424相对,以对光束进行进一步扩散,防止出现亮线。本实施方式也可做如下变化,即该导光板422、423,光源424和扩散片426的数目不做限制。即可为多个光源与各导光板间隔设置,另外,具有多个扩散片分别与各光源相对,并与各光源相邻的导光板部分层叠设置。请参阅图5,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液晶显示器500与该液晶显示器300相似,其光源526也设置在该第一导光板522的入光面52与第二导光板523的入光面53之间。然而,该第一导光板522和第二导光板523之间进一步连接有一第三导光板524,该第三导光板524较该第一、二导光板522、523薄。另外,该第三导光板524具有一入光面56和一出光面55,其中,出光面55与第一、二导光板522、523的出光面51、54平齐,且该出光面55具有一扩散结构57,该扩散结构57具有多个网点;该入光面56与光源526相对,且与入光面52、53相接。该光源526发出的光束能分别经入光面52、53、56直接进入该第一、二、三导光板522、523、524,故光利用率高。另外,该扩散结构57能对由该第三导光板524出射的光束进行扩散,防止出现亮线。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500亦可做如下变化。即该导光板522、523和光源526的数目也不做限制,然而,该光源526亦应与各导光板522、523间隔设置。另外,该扩散结构57,不限于网点,也可为凹点和凸点或扩散粒子,只要其能对光束进行扩散混光即可。另外,该扩散结构57不限于设置在该第三导光板524的出光面55,其亦可设置在该出光面55与入光面56之间,甚或分别邻近该第三导光板524的出光面55或入光面56设置。请参阅图6,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器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液晶显示器600与该液晶显示器400相似。然而,该液晶显示器600进一步包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至少两个导光板和至少一光源,每一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且光源设置在两相邻导光板之入光面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文斌魏娜张志弘
申请(专利权)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