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7127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元件,提供一种解决以下全部问题的结构:即场序液晶显示元件,在形成像素区域的液晶层厚度小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现有的方法中难以将处于基板间的密封材料良好地硬化形成。虽然在像素区域内设置液晶层厚度调节膜可以解决,但对向电极和遮光膜的层叠结构受到阻碍,产生由对向电极的电阻增大而造成的显示不良。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在像素区域内前基板(23)的内面上设置遮光膜(19),并以覆盖该遮光膜的方式设置液晶层厚度调节膜(3),在其上层设置由ITO膜(4)构成的对向电极,经由设置于液晶层厚度调节膜(3)上的接触孔(7)将ITO膜(4)和遮光膜(19)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元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使用了场序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不需要滤色器的场序用液晶显示元件的开发正在进展。场序方式中,由于通过高速切换RGB三色光源来进行彩色显示,因而不使用用于通常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滤色器,相反而使用具备由Cr膜等构成的遮光膜和由透明导电膜构成的对向电极的对向基板。在此,对向电极延伸到像素区域之外,与阵列基板上的电极及布线电连接。场序用液晶显示元件为寻求高速相应,而使用强介质性液晶作为封入构成液晶显示元件的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在此,为了封入液晶,已知有如下方法,例如将液晶滴到基板上,在上述两个基板的周边部涂敷密封材料,并粘合基板,之后,通过热及光使密封材料硬化,将液晶封入。在使用强介质性液晶作为液晶材料时,构成液晶显示元件的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的厚度为比常规情况窄1~3μm是最适合的范围。因此,也有配置用于将像素区域内的液晶层的厚度维持均匀的衬垫的情况。但是,为使液晶层的厚度比常规情况窄而存在以下的问题。如上所述,在将两个基板粘合的工序中,若此时的基板之间的空隙窄,则夹在基板之间的密封材料扩散,且密封材料的未硬化树脂等扩散到液晶封入区域,因此产生液晶污染,直至出现显示不良。若提高密封材料的粘性则不会产生该问题,但在该情况下,在粘合基板时密封材料不能被充分压开,因此,面板周边部的空隙扩大。因此,存在在像素区域的周边部和中央部出现液晶层的厚度不均,且引起显示色斑的问题(例如,参照特许文献1)。为解决这些问题,已知有以下这样的技术,在由涂敷于对向基板周边部的密封材料包围的区域,通过设置用于调节液晶层厚度的液晶层厚度调节膜并在其上形成对向电极,而兼顾使像素区域中的液晶层厚度缩小的结构和密封材料良好的硬化这两者(例如参照特许文献2)。特许文献1特开2003-280007号公报(图6)特许文献2特开2004-264606号公报(图4)根据上述方法,能够避免密封材料硬化的问题,同时能够减小密封材料所包围的像素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但还是存在该方法引起的以下问题。即,当采用上述方法时,需要在对向基板上,在遮光膜和对向电极之间形成作为液晶层厚度调节膜的绝缘膜。这是由于,对向电极是用于对液晶施加电压的电极,理想的是,若除去定向膜,则其是最上层(距玻璃基板最远的层),此外,从与底层的粘附力及防反射效果的最优化方面考虑,理想的是,遮光膜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而且,在这种结构中,上述的问题得以解决,但又产生了横向串扰这样的其它不良情况。本来用于对向电极的透明导电膜的比电阻只为0.00002Ωcm左右,膜厚为0.1μm左右,因此,对向电极的电阻也可以说是低电阻。因此,在从像素区域之外的与阵列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位离开的部位,即像素区域的中央附近,在与阵列基板之间施加了对向电极自身的电阻成分,从而容易产生横向串扰这样的显示不良。但是,通常的对向基板的透明导电膜由如遮光膜这样的低电阻的金属膜层叠而成,因此,能够抑制由电阻成分增大而造成的横向串扰不良。然而,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作为该解决方法的像素区域内的绝缘膜的形成阻碍了像素区域内的对向电极和遮光膜的层叠结构,因此,上述遮光膜的低电阻的金属膜不能对对向电极的导电性做出充分的贡献。因此,对向电极成为高电阻,引起横向串扰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在良好地进行像素区域周边部的密封形成,且具有减小像素区域的液晶层厚度的结构的液晶显示元件中,抑制上述的横向串扰不良,且具有良好的显示特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元件,通过利用在形成于像素区域外的周边部的密封材料将两个基板粘合,在其内部封入液晶而成,其特征在于,该两个基板的其中之一是对向基板,该对向基板具备含有透明绝缘性基板上形成的金属膜的遮光膜、覆盖该遮光膜的液晶层厚度调节膜、以及由上述液晶层厚度调节膜上形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对向电极,在像素区域内的上述液晶层厚度调节膜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用于将对向电极和遮光膜连接的接触孔。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元件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对向基板的像素区域内形成绝缘膜之后,在像素区域内形成将对向电极的透明导电膜和遮光膜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位,由此减小像素区域内的液晶层的厚度的结构,并且实现了无液晶污染、无周边空隙不良、无横向串扰的具有良好的显示特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外观;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密封材料附近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后基板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前基板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前基板的工序剖面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前基板和后基板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前基板和后基板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外观。图1中所示的液晶显示元件是将作为一个基板的位于观察显示侧的相反侧的后基板24、和作为另一个基板的位于观察显示侧的基板即前基板23经由两基板间框状形成的密封材料18粘合而成的,具有在由密封材料18和两基板包围的区域内封入了液晶16的结构。密封材料18在像素区域19的外侧形成,在像素区域19内的后基板24上的内面形成有后述的TFT等。图2(1)表示液晶显示元件的密封材料18附近的平面图。此外,图2(2)表示2(1)中B-B线所示的部位的前基板23和后基板24的剖面图。该液晶显示元件用于场序液晶显示元件,而不具有滤色器。该液晶显示元件是以TFT为有源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元件,基本上是一对透明玻璃基板1经由密封材料18接合而成,在由密封材料18构成的密封部包围的区域,封入液晶层16。在一对透明玻璃基板1相互对向的内面中,在其中一个基板、例如显示的观察者侧的相反侧即后侧的基板(下面称作后基板)24的内面的密封材料18附近形成有后述的TFT的构成要素即栅极绝缘膜14和钝化膜15以及定向膜17。另一方面,在另一个基板即作为显示的观察者侧的前侧基板(下面称作前基板)23的内面设有例如由氧化铬(CrOxx为正数)和金属铬(Cr)的层叠膜构成的具有电气导电性的遮光膜2、例如由氮化硅(SiNxx为正数)绝缘膜构成的液晶层厚度调节膜3、以及例如由ITO等构成的透明导电膜4,定向膜7,进而在形成密封材料18的部位,在液晶层厚度调节膜3上形成有凹部5。其次,对设于后基板24内面的TFT和像素电极进行说明。图3(1)表示从形成有TFT的后基板24的内面看到的平面图。而且,图3(2)表示图3(1)中C-C线所示的部位的后基板24的剖面图。参照图3(1)、(2),设于后基板24内面的TFT22由形成于后基板24的基板面上的公共CS电极布线12及栅极布线8、覆盖该栅极布线8的在基板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的透明的栅极绝缘膜14、在栅极绝缘膜14上与栅极布线8对向形成的i型半导体膜9、在i型半导体膜9上经由n型半导体膜20形成的源极电极10及漏极电极11、覆盖i型半导体膜9及源极电极10、漏极电极11的钝化膜15形成。在钝化膜15上设有TFT接触孔12。多个像素电极21由ITO等透明导电膜构成,并形成于钝化膜15上,在其一端侧的端部经由TFT接触孔12与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一面,且具备像素电极的第一基板;具有与所述第一面对向的第二面,且具备朝向该第二面的方向顺序配置的遮光膜、厚度调节膜、对向电极的第二基板;将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接合的框状 的密封材料;以及在由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所述密封材料包围的区域设置的液晶层,所述厚度调节膜以覆盖所述遮光膜的方式设置,并限定所述液晶层的厚度,且具有接触孔,所述对向电极与所述像素电极对向,经由所述遮光膜和 所述接触孔而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荒木利夫平川诚中村智树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