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起部形成方法、突起部形成系统及具有突起部的金属零组件的制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06990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突起部形成方法、突起部形成系统及具有突起部的金属零组件的制造方法,在使用于各种装置的零组件或集电端子等具有突起部的金属板或金属棒中,不会伴随金属板的薄壁化或金属棒的细径化,可通过加压成形简便地形成实心状的突起部。以借着支撑模及推压模夹持金属制的工件固定的状态,从相对于在工件的一面欲形成的突起部的直立方向呈垂直或倾斜的方向将工件的外形周边端部剖面,使用推压用模具或推压用支架通过加压成形以工件的金属的低于软化点的温度进行推压,并借着使工件的金属塑性流动于支撑模及上述推压模的至少其中一方所设置的贯穿孔的内部形成金属的实心状的突起部,以作为相对于突起部成为凹模的凹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突起部形成方法、突起部形成系统及具有突起部的金属零组件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突起部形成方法、突起部形成系统及具有突起部的金属零组件的制造方法,在使用于各种装置的零组件或集电端子等的具有突起部的金属板或金属棒中,不会伴随上述金属板的薄壁化或上述金属棒的细径化,可通过加压成形简便地形成实心状的突起部。
技术介绍
在金属零组件形成1或2个以上的突起部(或突出部)的已知的方法也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已知有:(1)将金属板原材加压成形加工成突起部及在其内面形成成形凹部的方法、(2)将锻造用的金属原材锻造成形的方法、(3)在金属制的主体部的外面通过激光或TIG等焊接突起部的方法、(4)在金属主体部形成孔后,在该孔嵌合形成于突起部的基部的嵌合部,将其嵌合部加固由此在主体部固着突起部的方法等。上述(1)的通过加压成形的突起部形成方法是除了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HDD用惯性臂之外,也可运用在压模成形品、散热板及集电端子等,泛用性高,而为适用范围广的技术。上述(1)的方法是在通过加压成形进行突出加工之后,使金属板的一方的面成为平坦,多是在与进行形成后的突起部的内面或形成面的切削或研磨的后加工组合加以运用(参阅专利文献2及3)。并且,也提出一种将上述(1)的方法与通过加压进行拉深之前步骤组合,由此形成有前端部的壁厚比外围壁厚的圆锥梯形突起的方法(参阅专利文献4)。通过加压成形的其他突起部形成方法是在专利文献5中,揭示有将具有突起部形状的凹部的加压模推压至金属板进行加压加工,由此将金属板的一部分压入上述凹部内形成突起部的方法。又,在专利文献6中,提出一种在具备有突起部的空腔的第1模具,嵌入与上述空腔滑合的第2模具,移动此第2模具,将材料填充成形于第1模具具备的空腔与第2模具之间由此形成突起部的方法。并且,在专利文献7中,提出一种推压金属工件的接近一面的两位置,在两位置间形成彼此相反方向的金属流动部,形成金属的隆起部(突起部)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揭示有使用中空的金属原管形成突起部的技术来取代使用金属板或金属棒,例如,专利文献8中,提出一种在金属原管的内部一边注入加工用液体,一边使模具在上述金属原管的轴向滑动的液压隆起加工的具有突起的中空轴的成形方法。又,也提出一种在金属制的平板构件形成厚壁的部位来取代形成如上述的突起部用的加压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及其成形装置(例如,参阅专利文献9及10)。上述专利文献9揭示的加压成形品的制造方法是使得与上述平板部的第1端部相对的第1加压部,及位于与上述平板部的上述第1端部相反侧的第2端部相对的第2加压部彼此接近,由此进行上述平板部加压。上述专利文献10记载的成形品的制造方法中,为了避免加压成形时壁厚变薄,将压缩力从与夹持在锻造模间的金属板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用,进行局部地或连续的形成比上述金属板的原材板厚更厚的增壁厚部的锻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803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6699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33033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50987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143933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9-298056号公报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5-153014号公报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4-17107号公报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17-94341号公报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7-1497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的(1)加压成形与(2)锻造法、(3)焊接法及(4)填缝法比较,从具有高质量的突起部的形成可能、可适合对精密金属零组件的运用及可简略化突起部的形成步骤,可廉价地制作等的优点作为突起部形成方法成为以往的至宝的技术。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10所揭示已知的加压成形的突起部形成方法或壁厚的部位的形成方法有如以下所述的技术问题。亦即,上述专利文献1~4所揭示的方法为不能形成实心状的突起部,板厚薄的金属板或小径的金属棒的场合在突起部或其周边容易形成产生裂痕或破裂使得高质量的突起部的形成困难,而有进行切削或研磨等后加工的必要,因此有步骤变得繁杂等的问题。又,上述专利文献5及6所揭示的方法,会使突起部形成后的金属板主体部的厚度变薄,因此金属板的板厚在薄的场合运用上困难,金属棒的场合则会有通过加压进行均匀的推压困难,不仅使突起部的高度受到大的限制,且在生成厚的金属棒主体部容易产生局部性变形等的问题。尤其在专利文献5揭示的方法中,通过推压的金属的塑性流动是在垂直下方→水平方向→垂直上方的三方向变动,所以朝突起部形状的凹部的流动不能顺利地进行,不仅是突起部的质量差,且所形成突起部的直径及高度受到大的限制。另外,上述专利文献7所揭示的方法为所形成的突起部受限于环状,所以突起形状的选择自由度不仅贫乏,在加工后的金属主体部的表面(形成有突起部的表面)产生凹陷,导致有成为外观上问题的场合。又,在欲形成高的突起部时,加工后呈现于表面的凹陷变大,这也会对突起部或金属主体部的强度造成影响。从以上的显示,上述专利文献7所揭示的方法不适合于对寻求高质量或高精度的突起部的金属零组件,例如集电端子的运用。另一方面,专利文献8记载的附带突起的中空轴的成形方法,原本被加工物的工件是以中空的金属原管为对象,针对在金属板或金属管的一面形成突起部的方法并未见有任何的记载或暗示,自然不存在有可认知如上述方法的专利技术。又,上述专利文献9及10所揭示的方法是用于在金属制的平板构件形成厚壁的部位,上述厚壁的部位(增厚形成部)一般是以从上述平板构件的高度比上述平板构件的厚度小的尺寸形成低的形状。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9及10具体揭示有增厚形成部的形成方法是仅将金属制的平板构件整体或局部加热进行锻造或加压成形的热加工或温加工(热压),针对冷加工亦仅暗示其可能性而已。因此,将专利文献9及10所揭示的方法作为以工件金属的低于软化点的温度通过加压成形来形成高的突起部用的方法,以其状态运用上困难。尤其是专利文献9揭示的方法是使得与平板部的第1端部相对的第1加压部,及与位在上述平板部的上述第1端部相反侧的第2端部相对的第2加压部滑动的加压成形方法,在可滑动的距离与成形时可负荷加压力受到限制,所以可形成的增厚部的高度有所限制。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相关问题所研创而成,提供一种在使用于各种装置的零组件或集电端子等具有突起部的金属板或金属棒中,不会伴随上述金属板的薄壁化或上述金属棒的细径化,可通过加压成形以作为工件使用的金属材料的低于软化点的温度简便地形成实心状的突起部的突起部形成方法及突起部形成系统为目的。此外,本专利技术是以提供具有借着上述突起部形成方法所形成的突起部的金属零组件的制造方法为目的。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人是与已知的加压成形加工方法不同,并非从被加工物的金属板工件的上下面或相对于金属棒工件的长方向的垂直方向,而是借着从水平方向以加压进行上述各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突起部形成方法,是于金属制的工件的一面或两面以上形成1或2个以上的突起部的突起部形成方法,其特征为:/n以借着支撑模及推压模夹持固定上述金属制的工件的状态,从相对于欲形成在上述金属制的工件的一面的上述突起部的直立方向呈垂直或倾斜的方向将上述工件的外形周边端部剖面,使用具备与上述支撑模及推压模不同的推压用模具或推压用支架通过加压成形以作为上述工件使用的金属的低于软化点的温度进行推压,并借着使上述工件的金属塑性流动于上述支撑模及上述推压模的至少其中一方所设置的贯穿孔的内部形成金属的实心状的突起部作为相对于上述突起部成为凹模的凹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531 JP 2018-104198;20180727 JP 2018-1408181.一种突起部形成方法,是于金属制的工件的一面或两面以上形成1或2个以上的突起部的突起部形成方法,其特征为:
以借着支撑模及推压模夹持固定上述金属制的工件的状态,从相对于欲形成在上述金属制的工件的一面的上述突起部的直立方向呈垂直或倾斜的方向将上述工件的外形周边端部剖面,使用具备与上述支撑模及推压模不同的推压用模具或推压用支架通过加压成形以作为上述工件使用的金属的低于软化点的温度进行推压,并借着使上述工件的金属塑性流动于上述支撑模及上述推压模的至少其中一方所设置的贯穿孔的内部形成金属的实心状的突起部作为相对于上述突起部成为凹模的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起部形成方法,其中,从上述工件的外形端部剖面的上述加压成形的推压是从以上述突起部的底面中心为对称中心时从位在点对称的2个以上的方向,或上述突起部的底面圆周方向进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突起部形成方法,其中,上述工件具有在与上述工件的长方向不同的方向,并且,位于上述点对称的2个以上的方向,或朝上述突起部的底面圆周方向伸展的金属部分。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突起部形成方法,其中,上述加压成形的推压是在室温进行的。


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突起部形成方法,其中,将借着上述支撑模及推压模夹持上述工件的压力从上述加压成形的推压步骤的前半连续地或阶段地上升至后半。


6.一种突起部形成系统,是于金属制的工件的一面形成实心状的突起部用的突起部形成系统,其特征为,具有:
支撑金属制的工件用的支撑模;
相对于欲形成在上述工件的一面的突起部成为凹模的凹部;
抑制上述工件的浮起用的推压模;
上述支撑模及上述推压模的夹持装置;
为推压上述工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正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关冲压机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