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0579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针对雷达最优压制干扰效果的被掩护目标突防方法,方法用于在干扰机压制干扰的掩护下,被掩护目标针对目标雷达进行突防时的最优突防方向的获取,方法包括:基于目标雷达的工作参数,创建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基于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建立暴露区模型;基于暴露区模型,分析计算针对目标雷达的突防方向。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充分考虑了雷达天线空间选择特性对干扰效果的影响,给压制干扰下被掩护目标突防方向的选择提供策略指导,能够在干扰机性能一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好的干扰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雷达干扰
,尤其涉及一种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
技术介绍
对雷达实施压制干扰时,干扰机与被掩护目标在同一方向上时,雷达波束照射目标时干扰信号从雷达天线主瓣进入,此时干扰效果是最优的。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于隐蔽安全以及装备机动性的限制,被掩护目标可能与干扰机相对雷达处于不同的方向上。根据雷达距离方程目标回波功率随目标距离的减小成四次方剧烈增加。当干扰机到雷达距离一定,随着被掩护目标到雷达距离的逐渐变小,目标回波功率将会超过进入雷达的干扰功率。从而目标将会被雷达发现,对应发现目标的临界距离称为最小压制距离或烧穿距离,对应目标发现区域称为雷达暴露区域。目前采用的技术基于以下原理:当被掩护目标与干扰机在同一方向上时,雷达照射被掩护目标的同时干扰从雷达天线主瓣进入,烧穿距离最小;当被掩护目标所在方向与干扰机所在方向的夹角变大时,烧穿距离随夹角单调变大;当夹角角度相差180°,烧穿距离最大。因此干扰方向应选择尽量靠近被掩护目标所在方位。然而,现有技术没有考虑雷达面天线的方向图特性,影响雷达突防策略的正确部署。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雷达突防策略部署的正确性,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在干扰机的压制干扰的掩护下,被掩护目标针对目标雷达进行突防时的突防方向的获取,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所述目标雷达的工作参数,创建天线方向特性模型;<br>基于所述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建立暴露区模型;基于所述暴露区模型,分析计算针对所述目标雷达的突防方向;其中,所述干扰机为一部或多部,当所述干扰机为一部时,所述突防方向包括所述干扰机的压制干扰方向和所述被掩护目标的突防方向;当所述干扰机为多部时,所述突防方向包括多部所述干扰机的配合压制方向和所述被掩护目标的突防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充分考虑了雷达天线空间选择特性对干扰效果的影响,给压制干扰下被掩护目标突防方向的选择提供策略指导,能够在干扰机性能一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好的干扰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于目标雷达的工作参数,创建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包括:基于所述目标雷达的波束宽度,根据预设函数建立基本形状函数;基于所述目标雷达的旁瓣增益建立修正函数;通过所述修正函数对所述基本形状函数进行修正,获得天线方向图函数;基于所述天线方向图函数和所述目标雷达的主瓣增益,创建所述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本形状函数为:其中,θ为被掩护目标与所述目标雷达之间的连线、以及所述干扰机与所述目标雷达之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θ3dB为所述目标雷达的波束宽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修正函数为:其中,k=Gb/gn/π-θ0(2n+1)/2,n为所述目标雷达的旁瓣部分的数量,i为第i个旁瓣,1≤i≤n,gn为第n旁瓣衰减度,Gb为所述目标雷达的后向衰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方向图函数为:f(θ)=f0(θ)fa(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天线特性方向模型为:Gr(θ)=G0f(θ),其中,所述G0为所述目标雷达的主瓣增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建立暴露区模型,包括:计算所述目标雷达对所述被掩护目标的有用目标信号功率;基于所述天线方向特性模型,计算所述干扰机对所述目标雷达的干扰信号功率;基于所述有用目标信号功率和所述干扰信号功率,计算获得所述暴露区模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当干扰机为一部时,所述暴露区模型为:其中,Rt为所述被掩护目标距离所述目标雷达的距离,Kj为压制系数,Pt为所述目标雷达的发射功率,Gt为所述雷达天线的发射增益,Gr为所述目标雷达天线的接收增益,Lj为所述干扰机的射频传播损耗,σ为所述被掩护目标的反射截面积,Pj为所述干扰机的发射功率,Gj为所述干扰机的干扰天线增益,γ为干扰信号与所述目标雷达系统极化失配引起的损耗,Lr为所述目标雷达的系统损耗,Δfj为干扰信号的带宽,Δfr为所述目标雷达接收机的带宽,Rj为所述干扰机距离所述目标雷达的距离,Gr(θ)为所述干扰机方向上所述目标雷达天线的接收增益,θ为所述干扰机相对于所述目标雷达的所在方向。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干扰机为多部时,所述暴露区模型为:其中,Rt为所述被掩护目标距离所述目标雷达的距离,Kj为压制系数,Pt为所述目标雷达的发射功率,Gt为所述雷达天线的发射增益,Gr为所述目标雷达天线的接收增益,σ为所述被掩护目标的反射截面积,Δfr为所述目标雷达接收机的带宽,Lr为所述目标雷达的系统损耗,N为所述干扰机的数量,Pji为第i部所述干扰机的发射功率,Gji为第i部所述干扰机的干扰天线增益,Gr(θi)为第i部所述干扰机方向上所述目标雷达天线的接收增益,γi为第i部所述干扰机的干扰信号与所述目标雷达系统极化失配引起的损耗,Rji为第i部所述干扰机距离所述目标雷达的距离,Lji为第i部所述干扰机的射频传播损耗,Δfji为第i部所述干扰机的干扰信号的带宽,θ为所述干扰机相对于所述目标雷达的所在方向。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分析计算针对所述目标雷达的突防参数,包括:根据所述暴露区模型,获得所述目标雷达的烧穿距离与所述干扰机和所述被掩护目标突防方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基于所述对应关系选择所述突防参数。附图说明图1为相关技术中雷达暴露区模型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流程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创建天线方向特性模型的方法流程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sinc函数形式天线方向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标雷达天线的旁瓣衰减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天线方向特修正下的雷达暴露区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暴露区模型的创建方法流程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两部干扰机同时实施压制干扰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两部干扰机同时实施压制干扰时暴露区变化示意图;图10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两部干扰机同时实施压制干扰时暴露区变化示意图;图1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极坐标下雷达天线方向特性示意图;图1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雷达受到压制干扰时的PPI画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后。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方法用于在干扰机的掩护下,被掩护目标针对目标雷达进行突防时的突防参数的获取。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突防策略和效果评估建立在雷达暴露区模型上,此时干扰机在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在干扰机压制干扰的掩护下,被掩护目标针对目标雷达进行突防时的突防方向的获取,所述方法包括:/n基于所述目标雷达的工作参数,创建天线方向特性模型;/n基于所述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建立暴露区模型;/n基于所述暴露区模型,分析计算针对所述目标雷达的突防方向;/n其中,所述干扰机为一部或多部,当所述干扰机为一部时,所述突防方向包括所述干扰机的压制干扰方向和所述被掩护目标的突防方向;当所述干扰机为多部时,所述突防方向包括多部所述干扰机的配合压制方向和所述被掩护目标的突防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在干扰机压制干扰的掩护下,被掩护目标针对目标雷达进行突防时的突防方向的获取,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雷达的工作参数,创建天线方向特性模型;
基于所述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建立暴露区模型;
基于所述暴露区模型,分析计算针对所述目标雷达的突防方向;
其中,所述干扰机为一部或多部,当所述干扰机为一部时,所述突防方向包括所述干扰机的压制干扰方向和所述被掩护目标的突防方向;当所述干扰机为多部时,所述突防方向包括多部所述干扰机的配合压制方向和所述被掩护目标的突防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目标雷达的工作参数,创建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雷达的波束宽度,根据预设函数建立基本形状函数;
基于所述目标雷达的旁瓣增益建立修正函数;
通过所述修正函数对所述基本形状函数进行修正,获得天线方向图函数;
基于所述天线方向图函数和所述目标雷达的主瓣增益,创建所述天线方向特性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形状函数为:



其中,θ为被掩护目标与所述目标雷达之间的连线、以及所述干扰机与所述目标雷达之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θ3dB为所述目标雷达的波束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修正函数为:



其中,k=Gb/gn/π-θ0(2n+1)/2,n为所述目标雷达的旁瓣部分的数量,i为第i个旁瓣,1≤i≤n,gn为第n旁瓣衰减度,Gb为所述目标雷达的后向衰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方向图函数为:f(θ)=f0(θ)·fa(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特性方向模型为:Gr(θ)=G0f(θ),其中,所述G0为所述目标雷达的主瓣增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雷达的突防方向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天线方向特性模型,建立暴露区模型,包括:
计算所述目标雷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栋李淑华李大龙孙中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