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压脱泡炉及加压脱泡炉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加压脱泡炉包括一具有一进料口及一出料口的桶槽本体,用以容置至少一面板卡匣;分别邻设于进料口及出料口的第一龙门支撑单元与第二龙门支撑单元,第一龙门支撑单元与第二龙门支撑单元分别具有一驱动装置;以及第一桶槽门盖板与第二桶槽门盖板。其中,第一桶槽门盖板与第二桶槽门盖板分别对应于桶槽本体的进料口与出料口,并分别在第一龙门支撑单元与第二龙门支撑单元上移动,以与桶槽本体嵌合形成一密闭空间从而执行一加压脱泡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能使加压脱泡炉的炉体尺寸缩小并缩短加压脱泡工艺的产距时间,并可提高偏光膜贴附工艺的工艺效率及节省无尘室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压脱泡炉及一种加压脱泡炉系统,其能使加压脱泡炉的炉体尺寸縮小并縮短加压脱泡工艺的产距时间(tack time),且使加压脱泡炉 从原本的离线机台转换为连线机台,并提高偏光膜贴附工艺的生产效率。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包括一加压脱泡炉11、 一可承载 三个面板卡匣(图1所示的A、 B、 C)移入或移出加压脱泡炉11的滑台12 以及一输送机构13,其中输送机构13将尚未进行加压脱泡工艺的面板卡匣 14从面板卡匣入口 15(如图1左侧上方所示)移入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 中,且将执行完加压脱泡工艺的面板卡匣14从面板卡匣出口 16(如图1左侧 下方所示)移出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此外,当面板卡匣14被输送机构 13移入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后,它们便被放置于滑台12上,滑台12则 将这些面板卡匣14移入加压脱泡炉11中,以执行加压脱泡工艺。最后,当 加压脱泡工艺执行完毕后,滑台12将面板卡匣14从加压脱泡炉11移出, 前述的输送机构13接着将这些面板卡匣14从滑台12上移出并经由面板卡 匣出口 16移出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此外,由于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的加压脱泡炉11的炉体必须能容 纳滑台12移入或移出,所以其炉体尺寸会受到体积庞大的滑台12的限制而 无法有效地縮小。当面板日趋大型化以后(如7.5G或8G以上),面板卡匣14 的尺寸及承载这些面板卡匣移入或移出加压脱泡炉11的滑台12的尺寸也日 趋庞大,滑台12的重量因而直线上升。因此,在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 中,滑台12的移动速率便越来越慢,降低了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执行 加压脱泡工艺的效率。由于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l的滑台12仅能经由单一的炉体门盖板111 移入或移出加压脱泡炉11,所以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必须等到前一批执行完加压脱泡工艺的面板卡匣14从滑台12上被移出后,才能将另一批预备 执行加压脱泡工艺的面板卡匣14放置于滑台12上。如此,公知的加压脱泡 炉系统1装卸面板卡匣所需的时间便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加而增长,造成应用 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的加压脱泡工艺的产距时间无法縮短。另一方面,由于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执行加压脱泡工艺所需的时间 比其它工艺所需的时间长,所以业界均将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定位为离 线(offline)机台,且会在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1前搭配设置多个立仓(buffer stock),以暂时将面板储存于这些立仓中,而这些立仓占据了相当大小的无 尘室空间,造成无尘室配置的浪费。因此, 一种可使其炉体尺寸縮小并縮短加压脱泡工艺的产距时间的加压 脱泡炉,其可提高偏光膜贴附工艺的工艺效率,并使加压脱泡炉转换为连线 (inline)机台的加压脱泡炉系统无疑为业界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压脱泡炉,以使加压 脱泡炉的炉体尺寸縮小并縮短加压脱泡工艺的产距时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压脱泡炉系统,其可提高偏光膜贴附 工艺的工艺效率并节省无尘室空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压脱泡炉,包括 一桶槽本体, 具有一进料口及一出料口,用以容置至少一个面板卡匣,其中面板卡匣经由 进料口进入桶槽本体并经由出料口移出桶槽本体; 一第一龙门支撑单元与一 第二龙门支撑单元,分别设置邻设于桶槽本体的进料口及出料口,并分别具 有一驱动装置;以及一第一桶槽门盖板与一第二桶槽门盖板,分别设置于第一龙门支撑单元与第二龙门支撑单元上,并分别对应于桶槽本体的进料口与 出料口,以与桶槽本体嵌合形成一密闭空间从而执行一加压脱泡工艺。 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加压脱泡炉系统,加压脱泡炉系统包括上述的加压脱泡炉; 一面板卡匣输入模块,邻设于桶槽本体的进料口;以及一面板卡匣输 出模块,邻设于桶槽本体的出料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加压脱泡炉的炉体尺寸縮 小并縮短加压脱泡工艺的产距时间,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加压脱泡炉系统可使加压脱泡炉从原本的离线机台转换为连线机台。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的加压脱泡炉 系统无须配置公知的立仓,且可与其它处理机台整合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 如此,本专利技术的加压脱泡炉系统便可省下被立仓所占据的无尘室空间,有效 提高无尘室的使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公知的加压脱泡炉系统的上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加压脱泡炉的示意图。图3是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加压脱泡炉的龙门支撑单元及桶槽门盖板 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加压脱泡炉系统的上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加压脱泡炉系统 111炉体门盖板13输送机构 15面板卡匣入口 2加压脱泡炉 211进料口213面板卡匣移动单元 220驱动装置 222横向滑动部 224纵向滑动部 226上下滑动部 230驱动装置 25第二桶槽门盖板 4加压脱泡炉系统 42面板卡匣输出模块 44第一机械手臂11加压脱泡炉12滑台14面板卡匣16面板卡匣出口21桶槽本体212出料口22第一龙门支撑单元221横向驱动部223纵向驱动部225上下驱动部23第二龙门支撑单元24第一桶槽门盖板26面板卡匣41面板卡匣输入模块43面板卡匣回送模块45第二机械手臂411、 421、 431、 432、 433滚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加压脱泡炉2包括桶槽本体21、第一龙 门支撑单元22、第二龙门支撑单元23、第一桶槽门盖板24以及第二桶槽门 盖板25。其中,桶槽本体21具有进料口 211及出料口 212,第一龙门支撑 单元22与第二龙门支撑单元23分别邻设于进料口 211及出料口 212。第一 桶槽门盖板24与第二桶槽门盖板25分别设置于第一龙门支撑单元22与第 二龙门支撑单元23上,第一桶槽门盖板24与第二桶槽门盖板25分别对应 进料口 211与出料口 212,且可分别通过位于龙门支撑单元22、 23上的驱动 装置220、 230而移动。此外,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加压脱泡炉2用于针对面 板卡匣26所承载的面板进行加压脱泡工艺,在执行加压脱泡工艺时,面板 卡匣26承载多个贴附偏光膜的面板,以加温或加压、或同时加温加压的方 式去除残留在面板上的偏光膜贴合气泡。当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加压脱泡炉2预备执行加压脱泡工艺时,面板卡匣 26从第一龙门支撑单元22的下方通过,经由进料口 211移入桶槽本体21。 当执行完加压脱泡工艺时,面板卡匣26经由出料口 212移出桶槽本体21, 从第二龙门支撑单元23的下方通过。为了使面板卡匣26从桶槽本体21邻 近进料口 211的一侧,随着加压脱泡工艺的执行而移动至桶槽本体21的邻 近出料口 212的另一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加压脱泡炉2的桶槽本体21内 设置一面板卡匣移动单元213,且本专利技术的面板卡匣移动单元213优选包括 一输送带。至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加压脱泡炉2的第一龙门支撑单元22及第一桶 槽门盖板24的详细结构,则请参阅图3。其中,第一龙门支撑单元22及第 一桶槽门盖板24邻设于桶槽本体21的进料口 211,且第一桶槽门盖板24设 置于第一龙门支撑单元22并通过位于第一龙门支撑单元22上的驱动装置 220而移动。如图3所示,第一龙门支撑单元22具有一驱动装置220,驱动装置22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压脱泡炉,包括:一桶槽本体,具有一进料口及一出料口,用以容置至少一个面板卡匣,其中所述面板卡匣经由该进料口进入该桶槽本体并经由该出料口移出该桶槽本体;一第一龙门支撑单元与一第二龙门支撑单元,分别邻设于该桶槽本体的进料口 及出料口,并分别具有一驱动装置;以及一第一桶槽门盖板与一第二桶槽门盖板,分别设置于该第一龙门支撑单元与该第二龙门支撑单元上,并分别对应于该桶槽本体的进料口与出料口,以与该桶槽本体嵌合形成一密闭空间从而执行一加压脱泡工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俊斌,徐盟贵,李运铨,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