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3946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23
层叠体(1)具有厚度为5~24μm的基材(2)、和在基材(2)上层叠的固化树脂层(3)。基材(2)包含环烯烃系树脂、周期表VIB族的金属(2M)、和脂环式单体(2P)。固化树脂层(3)包含丙烯酸系树脂、和脂环式单体(3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层叠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基材上层叠固化树脂层(硬涂层)而得到的层叠体。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各种各样的电子机器的显示器上,作为输入设备而使用透明的触控面板。作为触控面板的形式,可以举出电阻膜式、电容式等。电阻膜式触控面板用于家电等输入机器,还可以使用专用的笔来输入。电容式触控面板能够利用多点触控而输入,因此大多用于移动机器等。在任一形式中,触控面板均在基材上具有成为电极的透明导电层。近年来,从加工性、轻量性、经济性等出发,作为上述基材,替代玻璃基板,更多使用透明塑料膜。此外,为了提高按压输入时的耐久性的目的,一般而言在透明塑料膜上设置固化树脂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进一步,近年来要求设备的柔性化,与此相伴地,对基材和固化树脂层两者要求在确保耐弯曲性的同时薄膜化。特别地,要求将占据厚度的大部分的基材薄膜化。然而,如果将基材薄膜化,则基材的韧度(刚性)变弱,因此如果为了在通过在基材上层叠固化树脂层而得到的层叠体上形成透明导电层,将层叠体运送,则在运送中产生微小的褶皱(为在与运送辊接触前截面形成波纹状的状态,英语中相当于“wrinkle”),有可能在基材与固化树脂层之间发生层间剥离。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在固化性组合物中含有具有磷酸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将上述固化性组合物涂布在作为基材的环烯烃系树脂膜上而固化,由此提高基材与固化树脂层之间的紧贴性。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4207号公报(参照权利要求1、段落[0005]、[0006]等)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89566号公报(参照权利要求1、4、段落[0008]~[0011]、[0034]、[0040]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专利文献2中,用作基材的环烯烃系树脂膜的厚度从抑制卷曲的观点出发,设定为50~200μm。在将基材进一步薄膜化的情况下,基材的韧度进一步变弱,因此在运送中容易产生褶皱。因此,在将基材进一步薄膜化的状态下,即使通过专利文献2的手段,也难以抑制层间剥离。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体,其即使在经薄膜化的基材上形成固化树脂层而运送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运送中的褶皱的发生,由此在确保耐弯曲性的同时,能够抑制基材与固化树脂层的层间剥离。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制造方法或结构而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层叠体具有厚度为5~24μm的基材、和在前述基材上层叠的固化树脂层,前述基材包含环烯烃系树脂、周期表VIB族的金属、和脂环式单体,前述固化树脂层包含丙烯酸系树脂、和脂环式单体。专利技术效果即使在将通过在厚度为5~24μm的经薄膜化的基材上形成固化树脂层而得到的层叠体运送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运送中的褶皱的发生。由此,能够在确保层叠体的耐弯曲性的同时,抑制基材与固化树脂层的层间剥离。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体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构成上述层叠体的基材的光学膜的制造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上述光学膜的制造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针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如果基于附图说明,则如下所述。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在将数值范围表述为A~B的情况下,在其数值范围中包括下限A和上限B的值。[层叠体的结构]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层叠体1具有基材2、和在基材2上层叠的固化树脂层3。基材2的厚度是5~24μm。基材2包含环烯烃系树脂、周期表VIB族的金属2M、和脂环式单体2P。固化树脂层3包含丙烯酸系树脂、和脂环式单体3P。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确保层叠体1的耐弯曲性的同时,抑制基材2与固化树脂层3的层间剥离。针对其理由,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如下推定。(1)首先,基材2中包含的脂环式单体2P在形成固化树脂层3时向固化树脂层3(固化树脂层形成组合物)内扩散,基材2中的脂环式单体2P与固化树脂层3中的脂环式单体3P相互作用,由此基材2与固化性树脂层3的紧贴性提高。(2)在基材2中含有金属2M,由此基材2的硬度上升。进一步,通过选择特定的金属(周期表VIB族的金属),能够通过金属2M而使周围的树脂凝集,由此基材2的树脂密度提高。通过基材2的硬度上升与提高树脂密度的协同效果,即使基材2的厚度薄至5~24μm,也能够使基材2本身保持韧度(刚性),能够抑制推定为引起基材2与固化树脂层3的层间剥离的原因的运送中的褶皱。此外,通过基材2的薄膜化,层叠体1变为柔性,也能够确保层叠体1的耐弯曲性。(3)在基材2中同时添加脂环式单体2P和特定的金属2M,由此推定具有脂环式单体2P向固化树脂层3侧的扩散促进效果,由此促进了上述(1)的紧贴性的提高。通过以上的(1)~(3)的理由,即使基材2薄至厚度5~24μm,也能够提高基材2与固化树脂层3的紧贴性,且对基材2赋予韧度。由此,能够在通过基材2的薄膜化而确保层叠体1的耐弯曲性的同时,抑制层叠体1的运送中的褶皱从而抑制基材2与固化树脂层3的层间剥离。在此,将基材2的厚度记作d(μm),基材2中的从同与固化树脂层3接触侧相反侧的面起算至d/5(μm)的深度记作基材下层2a,基材2中的从与固化树脂层3接触侧的面起算至d/5(μm)的深度记作基材上层2b,基材2中的除了基材下层2a和基材上层2b之外的部分(基材下层2a与基材上层2b之间的部分)记作基材中间层2c时,在基材上层2b与基材下层2c中,期望在脂环式单体2P的浓度中存在差异。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使基材2与固化树脂层3的紧贴性提高的效果,由此能够提高抑制层间剥离的效果。更详细而言,如下所述。例如,在与基材下层2a相比,基材上层2b的脂环式单体2P的浓度更大的情况下,与固化树脂层3的脂环式单体3P相互作用的脂环式单体2P的量增大。由此,能够通过上述相互作用而进一步提高基材2与固化树脂层3的紧贴性,能够提高抑制层间剥离的效果。此外,例如在与基材下层2a相比,基材上层2b的脂环式单体2P的浓度更小的情况下,基材上层2b的脂环式单体2P容易扩散至固化树脂层3,容易与固化树脂层3的脂环式单体3P相互作用。因此,能够通过上述相互作用而进一步提高基材2与固化性树脂层3的紧贴性,能够提高抑制层间剥离的效果。此外,固化树脂层3中,从与基材2接触侧的面起算至厚度方向的中心记作树脂下层3a,从同与基材2接触侧相反侧的面起算至厚度方向的中心记作树脂上层3b时,可以仅在树脂下层3a中存在脂环式单体3P。通过仅在树脂下层3a中存在脂环式单体3P,将固化树脂层3中的脂环式单体3P的含量抑制为少,能够提高与基材2的紧贴性。通过将固化树脂层3中的脂环式单体3P的含量抑制为少,能够抑制固化树脂层3的脆性劣化,抑制制成透明导电膜时的弯曲耐性的劣化。此外,基材2所包含的脂环式单体2P可以为二环戊二烯(DCP)或四环十二碳烯(TCD)。在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层叠体,其具有:/n厚度为5~24μm的基材,和/n在前述基材上层叠的固化树脂层;/n前述基材包含环烯烃系树脂、周期表VIB族的金属、和脂环式单体,/n前述固化树脂层包含丙烯酸系树脂、和脂环式单体。/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608 JP 2018-1103651.一种层叠体,其具有:
厚度为5~24μm的基材,和
在前述基材上层叠的固化树脂层;
前述基材包含环烯烃系树脂、周期表VIB族的金属、和脂环式单体,
前述固化树脂层包含丙烯酸系树脂、和脂环式单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体,其中,将前述基材的厚度记作d其单位是μm,
前述基材中的从同与前述固化树脂层接触侧相反侧的面起算至d/5其单位是μm的深度记作基材下层,
前述基材中的从与前述固化树脂层接触侧的面起算至d/5其单位是μm的深度记作基材上层时,
前述基材上层和前述基材下层中,前述脂环式单体的浓度中存在差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与前述基材下层相比,前述基材上层的前述脂环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香贺太平河村朋纪金子由纪南條崇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