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及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392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分析检测测试仪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及混合装置,混合棒包括棒体,棒体包括用于供硬胶管缠绕的缠绕部及设于缠绕部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的直径和第二端部的直径均大于缠绕部的直径,棒体设置有沿轴向贯穿且关于中心对称分布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缠绕部在靠近第二端部处设置有环缠绕部一周的环状沟槽,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均与环状沟槽连通,第二端部的端面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沟槽和第二槽的连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及混合装置,该混合棒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缠绕后的硬胶管不会折弯堵塞流道,也不会松动影响缠绕的混合长度和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及混合装置
本技术属于分析检测测试仪器
,尤其涉及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及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在分析测试仪器领域中,经常要用到硬胶管来导向液体流动,为了使流经管内液体充分混合,对硬胶管的长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节省硬胶管的占用空间,需要将硬胶管缠绕到混合棒上。然而在缠绕硬胶管的过程中,硬胶管在拐弯或者掉头缠绕时,容易被混合棒上拐角的边缘割坏,或者,硬胶管出现折弯导致管内水路不通,从而影响仪器定量检测。且当一根管子在需要双层缠绕或者两根管子同时单层缠绕时,在混合棒边缘拐角处,容易导致缠完后硬胶管出现松动现象,使得整体结构不紧凑,影响到了整个管内液体混合的长度和体积。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混合棒,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及混合装置,该混合棒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缠绕后的硬胶管不会折弯堵塞流道,也不会松动影响管内液体的混合长度和体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包括棒体,所述棒体包括用于供硬胶管缠绕的缠绕部及设于所述缠绕部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直径均大于所述缠绕部的直径,所述棒体设置有沿轴向贯穿于所述棒体且关于中心对称分布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缠绕部在靠近所述第二端部处设置有环所述缠绕部一周的环状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均与所述环状沟槽连通,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连通槽。可选地,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硬胶管的直径,且所述第一沟槽底和所述第二沟槽在所述缠绕部的径向深度等于所述硬胶管的直径。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直径相等,且所述第一端部或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缠绕部的半径之差至少为所述硬胶管直径的两倍。可选地,所述环状沟槽的深度和所述环状沟槽的宽度均等于所述硬胶管的直径。可选地,所述连通槽的深度和宽度均等于所述硬胶管的直径。可选地,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环状沟槽与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所述连通槽与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连接的拐角处均通过弧面过渡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混合装置,包括硬胶管和上述的一种用于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及混合装置,既能满足单根硬胶管双层以上缠绕,又能够满足两根硬胶管同时单层以上叠加缠绕,使得流经管内的液体能充分混合,缠绕后硬管的占用空间小,且缠绕后的硬胶管不折弯不松动,确保测试时管内液体的混合程度和流经管内液体的体积满足要求,其操作方便快捷,缠绕结构紧凑。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的主视图;图5是图4中A-A处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的俯视图。1-棒体,11-第一端部,12-第二端部,13-上台阶面,14-下台阶面,2-缠绕部,3-第一沟槽,4-第二沟槽,5-环状沟槽,6-连通槽,a-左沟槽,b-右沟槽,c-上端部,d-下端部,d1-缠绕部的直径,d2-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的直径,h1-第一沟槽或第二沟槽的径向深度,h2-第一端部周面到第一沟槽或第二沟槽底部之间的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设置、安装、连接,也可以通过居中元部件、居中结构间接设置、连接。另外,本技术实施例中若有“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常规放置状态或使用状态,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特征、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包括棒体1,棒体1包括用于供硬胶管缠绕的缠绕部2及设于缠绕部2两端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第一端部11的直径和第二端部12的直径均大于缠绕部2的直径d1,棒体1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分别与缠绕部2形成有台阶面,棒体1设置有沿轴向贯穿于棒体1的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且的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关于棒体1中心对称分布,其中,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的槽宽等于硬胶管的直径,且第一沟槽3底和第二沟槽4在缠绕部2的径向深度h1(即缠绕部2的周面到第一沟槽3底部或底面之间的径向距离)等于硬胶管的直径。这样,当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内嵌有硬胶管时可防止位于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内的硬胶管凸出缠绕部2的周面,导致缠绕硬胶管时缠绕部2上出现轴向高低不一的现象,导致缠绕后硬胶管的结构不紧凑而容易松动。第一端部11的直径和第二端部12的直径相等都为d2,此时棒体呈哑铃状,第一端部11或第二端部12与缠绕部2的半径之差至少为硬胶管直径的两倍。当缠绕部2缠绕有双层缠绕时,第一端部11第二端部12可对位于缠绕部2上硬胶管进行有效束缚。缠绕部2在靠近第二端部12处设置有环缠绕部2一周的环状沟槽5,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均与环状沟槽5连通,环状沟槽5用来缓冲硬胶管缠绕后的弹性力,防止硬胶管回弹导致缠绕后硬胶管的结构松动,环状沟槽5的深度可等于硬胶管的直径,环状沟槽5的底部(底面)与缠绕部2的周面之间的存在高度差,环状沟槽5的宽度可等于硬胶管的直径,第二端部12的端面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的连通槽6,连通槽6的深度和宽度均等于硬胶管的直径。在第一沟槽3与第一端部11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包括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棒体包括用于供硬胶管缠绕的缠绕部及设于所述缠绕部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直径均大于所述缠绕部的直径,所述棒体设置有沿轴向贯穿于所述棒体且关于中心对称分布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缠绕部在靠近所述第二端部处设置有环所述缠绕部一周的环状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均与所述环状沟槽连通,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连通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包括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棒体包括用于供硬胶管缠绕的缠绕部及设于所述缠绕部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直径均大于所述缠绕部的直径,所述棒体设置有沿轴向贯穿于所述棒体且关于中心对称分布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缠绕部在靠近所述第二端部处设置有环所述缠绕部一周的环状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均与所述环状沟槽连通,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连通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和所述第二沟槽的槽宽等于所述硬胶管的直径,且所述第一沟槽底和所述第二沟槽在所述缠绕部的径向深度等于所述硬胶管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来缠绕硬胶管的混合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志强杨建洪谢佳裕曾煜鑫程容徐亦安高鸿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朗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