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03054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输送系统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器、模箱备用区、盛料区和养护房,所述养护房的内部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一轨道,所述盛料区的内部贯穿连接有两个第三轨道,两个所述第三轨道的上端面滑动连接有摆渡车,所述连接板的左侧安装有第一红外接收器,所述摆渡车的上端面左侧安装有第二轨道,所述模箱备用区的内部贯穿连接有第四轨道,所述第四轨道的上端面滑动连接有多个模箱,多个所述模箱的右侧均安装有与第一红外接收器相匹配的第一红外发射器,从而达到了模箱滑动转移到摆渡车的上端时方便自动检测并转移的效果,避免发生模箱不能转移到摆渡车上端的问题,提高了运输线的自动化转运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
本技术涉及输送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加气混凝土作为一种墙体材料,可以制成不同规格的砌块、板材和保温制品,它具有极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不需要添加其他材料即可达到节能要求,与普遍采用的保温材料如EPS保温砂浆或普通泡沫聚苯板相比,加气混凝土制品具有产品质量高、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等优点,是一种替代传统实心粘土砖理想的墙体材料,加气混凝土生产原料丰富,特别是使用粉煤灰为原料,既能综合利用工业废渣、治理环境污染、不破坏耕地,又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其保护土地、保护环境、节能利废等独特的优越性,备受市场青睐,而且多年来受到国家墙改政策、税收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大力支持,业已成为具有无限可能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加气混凝土是以硅质材料和钙质材料为主要原料,掺加发气剂,通过配料、搅拌、浇注、预养、切割、蒸压、养护等工艺制成的轻质多孔硅酸盐制品,在加气混凝土制品的生产过程中,浇注完带有浆体的模箱需移至养护室进行预养,以使料浆完成发气形成坯体,并使坯体达到一定强度,以便进行后续的切割工序。在【本技术】2017219201514公开的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当模箱不方便自动检测并滑动转移到摆渡车的上端,进而容易发生模箱不能准确单个循环转移到摆渡车上端的问题,造成模箱发生堆积碰撞并且落空到盛料区,降低了运输线的自动化转运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具有模箱滑动转移到摆渡车的上端时方便自动检测并转移,避免发生模箱不能转移到摆渡车上端的问题,提高运输线的自动化转运的效率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器、模箱备用区、盛料区和养护房,所述模箱备用区位于盛料区的左侧,所述养护房位于模箱备用区的前端,所述养护房的内部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一轨道,所述盛料区的内部贯穿连接有两个第三轨道,两个所述第三轨道的上端面滑动连接有摆渡车,所述摆渡车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左侧安装有第一红外接收器,所述摆渡车的上端面左侧安装有与第一轨道相匹配的第二轨道,所述模箱备用区的内部贯穿连接有第四轨道,所述第四轨道的上端面滑动连接有多个模箱,多个所述模箱的右侧均安装有与第一红外接收器相匹配的第一红外发射器,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和第一红外接收器均与智能控制器之间为电性连接。为了方便自动化控制第四轨道上的模箱自动传送到待接料处,以便于上一模箱一直保持相同的距离,避免发生碰撞的问题,作为本技术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优选的,所述模箱的后端面安装有第二红外接收器,所述模箱的内部后端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前端面右侧安装有与第二红外接收器相匹配的第二红外发射器,所述第二红外接收器和第二红外发射器与智能控制器之间均为电性连接。为了降低滑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有效的保护模箱内装有的浆料不被产生震动,作为本技术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优选的,所述摆渡车包括减震板,所述减震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多个减震弹簧,多个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下端面安装有两个滚轮。为了方便摆渡车自动化在第三轨道上移动对完成浆料的浇注模箱进行转运,作为本技术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优选的,所述减震板的下端面中部安装有重力传感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位于多个减震弹簧之间,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器之间为电性连接。为了阻止模箱继续向第二轨道的后端移动,作为本技术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优选的,所述摆渡车的上端面安装有格挡块,所述格挡块位于第二轨道的后方。为了对摆渡车在第三轨道上滚动滑行提供动力,作为本技术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优选的,所述摆渡车的上端面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格挡块的右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该运输线运行时,摆渡车通过第三轨道滑动到盛料区处,进而位于摆渡车左侧的模箱右侧的第一红外发射器发射红外线,进而摆渡车右侧的第一红外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第一红外接收器将信号传递给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控制发射信号的模箱通过第四轨道滑动转移到摆渡车的上端的第二轨道上,接着通过盛料区对模箱内浇筑浆料,浇筑完成后,摆渡车通过第三轨道将装有浆料的模箱滑动转运到第一轨道上,接着通过第一轨道转移到养护房内进行预养,接着该系统对上述操作循环操作,从而达到了模箱滑动转移到摆渡车的上端时方便自动检测并转移的效果,避免发生模箱不能转移到摆渡车上端的问题,提高了运输线的自动化转运的效率。2、该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当位于待装料处的模箱移动到盛料区后,下一模箱继续向右滑动,当滑动到待装料处时,模箱后方的第二红外发射器发射红外线,模箱后端面的第二红外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控制待装料处的模箱停止移动,从而达到了方便自动化控制第四轨道上的模箱自动传送到待接料处,以便于上一模箱一直保持相同的距离,避免发生碰撞的问题。3、该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当摆渡车在第三轨道上滑动时,多个减震弹簧降低滑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进而有效的保护了模箱内装有的浆料不被产生震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的系统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摆渡车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模箱结构图。图中,1、养护房;101、第一轨道;2、摆渡车;201、第二轨道;202、格挡块;203、连接板;204、第一红外接收器;205、滚轮;206、减震板;207、减震弹簧;208、电机;209、底板;3、第三轨道;4、盛料区;5、模箱备用区;501、安装板;502、第二红外发射器;503、模箱;504、第二红外接收器;505、第一红外发射器;506、第四轨道;6、重力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器、模箱备用区(5)、盛料区(4)和养护房(1),所述模箱备用区(5)位于盛料区(4)的左侧,所述养护房(1)位于模箱备用区(5)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护房(1)的内部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一轨道(101),所述盛料区(4)的内部贯穿连接有两个第三轨道(3),两个所述第三轨道(3)的上端面滑动连接有摆渡车(2),所述摆渡车(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03),所述连接板(203)的左侧安装有第一红外接收器(204),所述摆渡车(2)的上端面左侧安装有与第一轨道(101)相匹配的第二轨道(201),所述模箱备用区(5)的内部贯穿连接有第四轨道(506),所述第四轨道(506)的上端面滑动连接有多个模箱(503),多个所述模箱(503)的右侧均安装有与第一红外接收器(204)相匹配的第一红外发射器(505),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505)和第一红外接收器(204)均与智能控制器之间为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器、模箱备用区(5)、盛料区(4)和养护房(1),所述模箱备用区(5)位于盛料区(4)的左侧,所述养护房(1)位于模箱备用区(5)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护房(1)的内部贯穿连接有多个第一轨道(101),所述盛料区(4)的内部贯穿连接有两个第三轨道(3),两个所述第三轨道(3)的上端面滑动连接有摆渡车(2),所述摆渡车(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03),所述连接板(203)的左侧安装有第一红外接收器(204),所述摆渡车(2)的上端面左侧安装有与第一轨道(101)相匹配的第二轨道(201),所述模箱备用区(5)的内部贯穿连接有第四轨道(506),所述第四轨道(506)的上端面滑动连接有多个模箱(503),多个所述模箱(503)的右侧均安装有与第一红外接收器(204)相匹配的第一红外发射器(505),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505)和第一红外接收器(204)均与智能控制器之间为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气混凝土坯体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箱(503)的后端面安装有第二红外接收器(504),所述模箱(503)的内部后端安装有安装板(501),所述安装板(501)的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市南海新区万和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