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298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与该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和一位于该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第二基板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与该扫描线绝缘相交的数据线、多个第一遮光层、多个第二遮光层和多个金属层。该两个遮光层分别位于该数据线的两侧。该金属层位于该数据线与该第二遮光层之间。该数据线、该第二遮光层和该金属层构成多个薄膜晶体管,该金属层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该数据线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该第二遮光层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漏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轻、薄、耗电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 电视、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现代化信息设备。 目前,液晶显示面板电视市场上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请参阅图l和图2,图l是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 图,图2是图l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的平面示意图。该液晶 显示面板l包括一第 一基板IO, —与该第 一基板10相对设置的第二基 板ll和一液晶层12。该液晶层12位于该第 一基板10和该第二基板ll 之间。该第二基板ll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扫描线101、多条相互平行且 与该扫描线101垂直绝缘相交的数据线102、多个位于该扫描线101 与该数据线102相交处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 TFT) 103、 多个像素电极104、多条公共线105、多个第一遮光层106和多个第二 遮光层107。该扫描线101与该数据线102界定多个像素区域(未标示),该公 共线105贯穿该像素区域且与该扫描线IOI相互平行。该薄膜晶体管103的栅极1031连接到该扫描线101,源极1032连 接到该数据线102,漏极1033连接到该像素电极104。该第一遮光层 106和第二遮光层107分别平行设置于该数据线102的两侧,其用来防 止各像素区域之间的漏光和千扰。请参阅图3 ,是该液晶显示面板1的第二基板11沿III - III方向的放 大剖视图。该第二基板11进一步包括一基底110、 一栅极绝缘层lll、 一半导体层112和一钝化层113。在该第二基底110上定义三个区域—对应该薄膜晶体管103的薄膜晶体管区130 、 一对应该数据线102 的线路区131和一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区130和该线路区131之间的显 示区132。该薄膜晶体管103的栅极1031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区130对应 的基底110上。该栅极绝缘层111覆盖于该栅极10 31和栅极10 3 1两侧 的部分基底110上。该半导体层112覆盖于该栅极绝缘层111上。该薄 膜晶体管的源极1032和漏极1033位于该半导体层112上,且其间具有 一沟槽114。该数据线102位于该线路区131对应的基底110上,且与 该薄膜晶体管103的源极1032和漏极1033是同时制作。该钝化层113 覆盖于该薄膜晶体管区130的源极1032、该沟槽114内的部分半体体 层112、部分漏极1033、该线路区131的数据线102和数据线102两侧 的部分基底110上。该像素电极104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区130的部分漏 极1033和该显示区132对应的基底U0上。该第 一遮光层106与该第二 遮光层107分别设置于该数据线102两侧的钝化层113上。通常,该薄膜晶体管103是该液晶显示面板1中不可缺少的组件。 然而,该薄膜晶体管103是不透光组件,其存在必然会使该液晶显示 面板l的显示空间减小,即降低该液晶显示面板l的开口率。目前, 为了保证该液晶显示面板l有较大的开口率,该薄膜晶体管103的空 间都比较小,导致其宽长比(W/L)较小。根据该薄膜晶体管103的特 性可知,该薄膜晶体管103的宽长比W/L较小,则该薄膜晶体管103 的反应速度较慢,从而导致该液晶显示面板l的反应速度较慢,影响显TF品质o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液晶显示面板开口率较低且反应速度较慢的 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开口率较高且反应速度较快的液晶显示面板。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 一与该第一基板相对 的第二基板和一位于该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第二基板包括多 条扫描线、多条与该扫描线绝缘相交的数据线、多个第一遮光层、 多个第二遮光层和多个金属层。该两个遮光层分别位于该数据线的 两侧。该金属层位于该数据线与该第二遮光层之间。该数据线、该第二遮光层和该金属层构成多个薄膜晶体管,该金属层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该数据线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该第二遮光层为该 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相较于现有技术,该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作为该薄膜晶体管 的源极,该第二遮光层作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位于该数据线与 第二遮光层之间的金属层作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由于该数据线 与该第二遮光层之间是不参与显示的空间,因此该薄膜晶体管的存 在不会降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空间,使得该液晶显示面板的开 口率较高。另,由于该薄膜晶体管的存在不会降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空间,因此其宽长比(W/L)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较大,使该薄膜晶体管的反应速度较快,进而使该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应速度较快。 附图说明图l是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l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该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沿III -III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面板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该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沿VI - VI方向的放大 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4和图5 ,图4是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面板一较佳实施方式的 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该液晶显示面板2包括一 第 一 基板20 , 一与该第 一 基板20相对设置的 第二基板21和一液晶层22。该液晶层22位于该第 一基板20和该第二 基板21之间。该第二基板21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扫描线201、多条相互平行且 与该扫描线201垂直绝缘相交的数据线202、多个平行于该数据线202 的金属层2031、多个像素电极204、多条公共线-205、多个第一遮光层206和多个第二遮光层207。该扫描线201与该数据线202界定多个像素区域(未标示)、该公 共线205贯穿该像素区域且与该扫描线201相互平行。该第一遮光层 206和第二遮光层207分别i殳置于该数据线202的两侧,其用来防止各 像素区域之间的漏光和干扰。该数据线202、该第二遮光层207和该金属层2031构成多个薄膜 晶体管203。该金属层2031为该薄膜晶体管203的栅极,其位于该数 据线202与该第二遮光层207之间,由该数据线202和该第二遮光层 207部分覆盖,且与该扫描线201连接。该数据线202为该薄膜晶体管 203的源极。该第二遮光层207为该薄膜晶体管203的漏极,其连接到 该4象素电极204。请参阅图6,是该第二基板21沿VI-VI方向的放大剖视图。该第 二基板21进一步包括一基底210、 一栅极绝缘层211、 一半导体层212 和一钝化层213。该金属层2031位于该基底210上。该栅极绝缘层211 覆盖于该金属层2031和该金属层2031两侧的部分基底210上。该半导 体层212覆盖于该栅极绝缘层211上。该数据线202和该第二遮光层 207同层覆盖于该半导体层212的两侧,且其间具有一沟槽214。该第 一遮光层206设置于该数据线202 —侧的基底210上,且与该第二遮光 层207是同时制作。该钝化层213覆盖于该第一遮光层206、该数据线 202、该沟槽214内的部分半导体层212和部分第二遮光层上。该<象素 电极204位于部分第二遮光层207和该薄膜晶体管203与该第一遮光 层206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与该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及一位于该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第二基板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与该扫描线绝缘相交的数据线、多个第一遮光层和多个第二遮光层,该两个遮光层分别位于该数据线的两侧,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多个位于该数据线与该第二遮光层之间的金属层,该数据线、该第二遮光层和该金属层构成多个薄膜晶体管,该金属层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该数据线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该第二遮光层为该薄膜晶体管的漏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