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2987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一具至少一入光面的导光板、一与该导光板叠合设置的反射板、至少一邻近该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的光源及一背光模组组装结构,该背光模组组装结构包括一框架及一背板,其中该框架包括两平行间隔设置的相对侧壁,该两相对侧壁间形成一连接轨道,该背板水平插入该连接轨道固接该框架并形成一收容空间以收容该导光板、该反射板及该光源。该背光模组可有效保证组装的顺利进行,简化拆卸的程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面板中的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而,为达到显 示效果,需要给液晶显示装置的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 模组,其功能在于向液晶面板供应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 通常,背光模组主要包括光源、光源罩、导光板及其它光学 膜片,背光模组的各元件在组装时需要一组装结构将其收容并且 固定。请参阅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所揭示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该背光模组10包括一胶框11、 一导光板13、 一反射板 15、 一光源17及一背板19。其中,该光源17相对该导光板13 的一侧面设置,该导光板13与该反射板15叠合设置,该胶框11 卡合于该背板19并形成一收容空间收容该导光板13、该反射板 15及该光源17。该胶框11的侧壁113的底部设有多个突出部115,该突出部 115的截面呈L形;该背板19的底板191与该背板19的側壁193 相交处设有多个孔洞195。该多个突出部115分别与该多个孔洞 195的位置对应。再请一并参阅图2,是图1所示背光模组组装后局部放大剖 面示意图。组装过程中,该胶框11的突出部115插入该背板19 的孔洞195,从而使得该胶框11卡固在该背板19的空间内。但 是,这种组装结构还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在组装该背光模组10过程中,将该胶框11的侧壁113 沿该背板19的侧壁193往下压时,该胶框11的突出部115会受到该背板19的侧壁193的4氐压,4吏得整个组装过禾呈困难;其次, 当生产人员想把该胶框11自该背板19内拆卸下来时,则需要使 用更大的外力向内按压该胶框11的突出部115,然后将该突出部 115沿该背板19的侧壁193往上拉,且此时该突出部115也与该 侧壁193互相抵压,造成拆卸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拆装困难的问题,有必要提供 一种方便拆装的背光模组。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具至少一入光面的导光板、 一与该导 光板叠合设置的反射板、至少 一 邻近该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的光源 及一背光模组组装结构,该背光模组组装结构包括一框架及一背板, 其中该框架包括两平行间隔设置的相对侧壁,该两相对侧壁间形成 一连接轨道,该背板水平插入该连接轨道固接该框架并形成一收容 空间以收容该导光板、该反射板及该光源。相较于现有技术,因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包括 一 框架及 一 背板, 该背板水平插入该连接轨道固接该框架。在组装过程中,由于该 背板可直接沿该连接轨道插入该框架内,避免框架的外部结构与 该背板抵压,保证整个组装过程的顺利进行;拆卸时,该背板可 自该框架的连接轨道直接抽出,使得其拆卸过程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所揭示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背光模组组装后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所揭示的背光模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背光模组的框架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框架的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背光模组组装结构组合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框架的背面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所揭示的背光才莫组組装结构立体 分解图。图9是图8所示框架的IX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所揭示的背光模组组装结构立 体分解图。图11是图IO所示框架的X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所揭示的背光模组立体 分解示意图。该背光模组20包括一背光模组組装结构21、 一导 光板23、 一反射板25及两光源27。该导光板23包括两相对设置 的入光面234,该两光源27分别邻近该两入光面234设置,该反 射板25与该导光板23叠合设置,该背光模组组装结构21形成一 收容空间收容该导光板23、该反射板25及该光源27。其中,该背光模组组装结构21包括两框架24及一背板29。 该背板29包括一矩形基板291、两自该矩形基板291的两相对边 缘垂直延伸的侧壁293及两自该基板291的另外两相对边缘水平 延伸的突伸板295,该突伸板295的宽度比该基板291的宽度小, 该突伸板295远离该基板291端设有多个通孔299。再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图4是图3所示背光模组20的框 架24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框架24的V部分的放大示意 图。该框架24包括第 一侧壁241、第二側壁242、第三側壁243、 一底板244及两突伸块245,该两突伸块245分别自该第 一側壁 241及该第三侧壁243水平延伸。该第一侧壁241及该第三侧壁 243相对设置,该侧壁241、 242、 243依次垂直相接并围绕该底 板244形成一开口 (未标示),该开口与该第二側壁242相对。其 中,该第 一側壁241及该第三侧壁243的内部均设置有一狭缝246, 该底板244的内部设置有一狭缝247,该狭缝246与该狭缝247 相连通形成一 内收容空间。该狭缝246的厚度略大于该背板29的 侧壁293的厚度,该狭缝247的厚度略大于该背板29的基板291的厚度。再请一并参阅图3、图6及图7,图6是该背光模组组装结构 21组合的示意图,图7是该框架24的背面立体示意图。该框架 24的底板244靠近该第二侧壁242 —侧设有一凹槽248,该凹槽 248的宽度等于该背板29的突伸板295的宽度。该第二侧壁242 的底部对应该凹槽248处设有多个盲孔249,该多个盲孔249分 别与该背板29的多个通孔299的位置对应。组合该背光模组组装结构21时,该背板29的两突伸板295 分别对应该两框架24的开口 i殳置,然后将该背板29的侧壁293 及突伸板295分别水平插入该框架24的狭缝246及狭缝247内, 且该背板29的两突伸板295分别穿过该两框架24的凹槽248, 该框架24的多个盲孔249与该背板29的多个通孔299重叠;最 后,通过该多个螺钉28配合该多个通孔299及该框架24的多个 盲孑L 249将该两框架24及该背板29紧密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该背光模组20的背光模组组装结构21包 括两框架24及一背板29,该两框架24均具有相连通的狭缝246 及狭缝247,该狭缝246与该狭缝247相连通形成一连接轨道。 在组装过程中,由于该背板29可直接水平插入该连接轨道固接于 该框架24内,避免框架24的外部结构与该背板29抵压,保证整 个组装过程的顺利进行;拆卸时,取下该多个螺钉28后,该背板 29可自该框架24的连接轨道直接抽出,使得其拆卸过程简单方 便。另外,该背板29的突伸板295的宽度小于该背板29的基板 291的宽度,则该背板29的面积较小;而且该背板29是一材质 较重的金属板,因此,该背板29的面积的减少在^艮大程度上减小 了整个背光模组20的重量。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所揭示 的背光模组组装结构立体分解图,图9是图8所示框架34的IX部 分的放大示意图。该背光模组组装结构31与该背光模组组装结构 21基本相同,该背板39也包括一基板391、两自该基板391的相 对边缘垂直延伸的相对侧壁393及两自该基板391的另夕卜两相对 边缘水平延伸的突伸板395。其中,该基板391为一矩形平板, 该突伸板395远离该基板391端设有多个通孔39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具至少一入光面的导光板、一与该导光板叠合设置的反射板、至少一邻近该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的光源及一背光模组组装结构,该背光模组组装结构包括一框架及一背板,该框架包括两平行间隔设置的相对侧壁,其特征在于:该两相对侧壁间形成一连接轨道,该背板水平插入该连接轨道固接该框架并形成一收容空间以收容该导光板、该反射板及该光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