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一导光板、一光点单元、一扩散片以及一扩散单元。光点单元设置于导光板,光点单元包括多个光点部。光点部于导光板的第一区域是以第一密度来分布,光点部于导光板的第二区域是以第二密度来分布。扩散单元设置于扩散片,扩散单元包括多个扩散部。导光板的第一区域投影至扩散片的第三区域,导光板的第二区域投影至扩散片的第四区域。扩散部于第三区域是以第三密度来分布,扩散部于第四区域是以第四密度来分布。第一密度与第三密度的总和及第二密度与第四密度的总和经近似后分别等于一预定值。通过扩散部与光点部的密度互相配合,以解决习知扩散片无法依据与光源的距离调整为不同雾度而使产品在视觉上质感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发光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提供面光源的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应用在电子装置(例如显示屏幕、电脑、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的发光装置,或用于呈现图样的发光装置,其主要构件包括光源模块及导光板。导光板自光源模块接收光线,并产生均匀的面光源。具体而言,导光板的其中一表面通常具有多个微结构或网点,用以破坏光线在导光板内的全反射,可将光线导向出光面。靠近入光侧的光能量较高,故配置较少的微结构(或称网点)。反之,离入光侧越远(为清楚说明,以下称为反入光侧),光能量越低,故配置较多的微结构或网点。通过此种“前疏后密”的微结构的配置方式,产生整体亮度均匀的面光源。当光程(即入光侧至反入光侧的距离)越长,将会增加“前疏后密”的趋势。换言之,光程越长时,靠近入光侧的微结构的密度越低。若微结构的密度过低,则会在视觉上产生明显的颗粒感,目视可直接看到一颗一颗的小亮点。对此,目前是选用扩散片,以提供雾化(遮瑕)的效果。习知扩散片为均一的雾度,当雾度越高则雾化(遮瑕)能力越好,但也会导致发光装置的整体辉度降低。然而,也由于传统扩散片的雾度均一,因此只能在“顾前”、“顾后”择其一,举例来说,如果选择顾前(克服入光侧的颗粒感),于是就必须选择雾度较高的扩散片,如此将造成反入光侧的辉度明显下降,进而影响整体辉度下降;而若是选择顾后(克服辉度过低),而选择雾度较低的扩散片,则虽然能保证反入光侧的辉度不受影响,而得以保持整体高辉度,但邻近入光侧的颗粒感将变得明显,造成质感不佳的问题。有另外一个较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只在视觉上有颗粒感的区域,放置扩散片,但这样的方式会在扩散片与未放置扩散片的交界处产生很明显的视觉断差,反而衍生更严重的质感不佳的问题。归纳而言,习知技术的缺点为:(1)于邻近入光侧处在视觉上明显有颗粒感(若使用低雾度扩散片);(2)于远离入光侧之处的辉度下降(若使用高雾度扩散片);(3)产生视觉断差(若仅针对局部区域放置一个甚至多个扩散片)。另外,如图1A所示,图1A为习知导光板91与扩散片92的俯视示意图。在实务上,习知导光板91的微结构有最小密度(例如:10%)的限制,当微结构的密度小于最小密度时,即便设置扩散片92后仍会产生“颗粒感”,如图1A的图样的下方区域所示。须说明的是,为清楚标示导光板91与扩散片92,图1A的导光板91的尺寸略大于扩散片92。在实务上,导光板91与扩散片92可以为尺寸相同的元件。另外,如图1B所示,图1B为习知导光板91与扩散片92的剖面示意图。习知扩散片92其制作是于透明膜片中添加扩散粒子921,并设置于导光板91的上方。扩散粒子921容易剥离掉落至导光板91,进而刮伤导光板91。此外,若要进一步提升雾度(遮瑕能力),则扩散片92的厚度也必须随之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发光装置,通过扩散部分布于扩散板上的密度与光点部分布于导光板上的密度互相配合,以解决习知扩散片无法依据与光源的距离调整为不同雾度而导致产品在视觉上质感不佳或辉度下降的问题。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一光源模块、一导光板、一光点单元、一扩散片以及一扩散单元。导光板设置于光源模块的邻近处。光点单元设置于导光板。光点单元包括多个光点部,其分布于导光板的表面,所述多个光点部于导光板的一第一区域是以一第一密度来分布,所述多个光点部于导光板的一第二区域是以一第二密度来分布,第二密度相异于第一密度。扩散片设置于导光板的上方。扩散单元设置于扩散片。扩散单元包括多个扩散部,其分布于扩散片的表面。导光板的第一区域对应投影至扩散片的一第三区域,导光板的第二区域对应投影至扩散片的一第四区域。所述多个扩散部于第三区域是以一第三密度来分布,所述多个扩散部于第四区域是以一第四密度来分布,第四密度相异于第三密度。第一密度与第三密度的总和经近似后等于一预定值。第二密度与第四密度的总和经近似后等于该预定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一区域至光源模块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二区域至光源模块的最短距离。第一密度小于第二密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发光装置还包括一透光反射层,其设置于导光板的上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透光反射层对光线的反射率是大于5%且小于9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透光反射层对光线的反射率是随着导光板的厚度增加而减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导光板包括一第一底面、位于第一底面相反侧的一第一顶面、及连接第一底面与第一顶面的一侧面。扩散片包括朝向第一顶面的一第二底面、及位于第二底面相反侧的一第二顶面。光点单元设置于第一底面,扩散单元设置于第二底面,透光反射层设置于第二顶面,光源模块朝侧面发出光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导光板包括一第一底面、位于第一底面相反侧的一第一顶面、及连接第一底面与第一顶面的一侧面。扩散片包括朝向第一顶面的一第二底面、及位于第二底面相反侧的一第二顶面。光点单元设置于第一底面,扩散单元设置于第二顶面,透光反射层设置于第一顶面与第二底面之间,光源模块朝侧面发出光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导光板包括一第一底面、位于第一底面相反侧的一第一顶面、及连接第一底面与第一顶面的一侧面。扩散片包括朝向第一顶面的一第二底面、及位于第二底面相反侧的一第二顶面。光点单元设置于第一底面,扩散单元设置于第二底面及第二顶面,透光反射层设置于第一顶面,光源模块朝侧面发出光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发光装置还包括一反射板,其设置于导光板的下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以一第一模板所制作而成的扩散片及扩散单元,每一扩散部为一朝外凸出的微结构。以第一模板翻铸制成的一第二模板所制作而成的扩散片及扩散单元,每一扩散部为一朝内凹入的微结构。承上所述,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导光板具有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对应投影至扩散片分别为第三区域及第四区域。又,光点部于导光板的第一区域是以一第一密度来分布,于第二区域是以一第二密度来分布。扩散部于第三区域是以一第三密度来分布,扩散部于第四区域是以一第四密度来分布。第三密度与第四密度相异,以形成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雾度的扩散片。又,通过第一密度与第三密度的总和及第二密度与第四密度的总和经近似后皆等于一预定值,可同时达到均匀发光及保持辉度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A为习知导光板与扩散片的俯视示意图;图1B为习知导光板与扩散片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导光板及光点单元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的发光装置的扩散片及扩散单元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图2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导光板及扩散片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导光板于实际产品应用时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一种铝膜的反射率随厚度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光源模块;/n一导光板,设置于该光源模块的邻近处;/n一光点单元,设置于该导光板,该光点单元包括多个光点部,其分布于该导光板的表面,所述多个光点部于该导光板的一第一区域是以一第一密度来分布,所述多个光点部于该导光板的一第二区域是以一第二密度来分布,该第二密度相异于该第一密度;/n一扩散片,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上方;以及/n一扩散单元,设置于该扩散片,该扩散单元包括多个扩散部,其分布于该扩散片的表面,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区域对应投影至该扩散片的一第三区域,该导光板的该第二区域对应投影至该扩散片的一第四区域,所述多个扩散部于该第三区域是以一第三密度来分布,所述多个扩散部于该第四区域是以一第四密度来分布,该第四密度相异于该第三密度,该第一密度与该第三密度的总和经近似后等于一预定值,该第二密度与该第四密度的总和经近似后等于该预定值。/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710 TW 108124346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模块;
一导光板,设置于该光源模块的邻近处;
一光点单元,设置于该导光板,该光点单元包括多个光点部,其分布于该导光板的表面,所述多个光点部于该导光板的一第一区域是以一第一密度来分布,所述多个光点部于该导光板的一第二区域是以一第二密度来分布,该第二密度相异于该第一密度;
一扩散片,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上方;以及
一扩散单元,设置于该扩散片,该扩散单元包括多个扩散部,其分布于该扩散片的表面,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区域对应投影至该扩散片的一第三区域,该导光板的该第二区域对应投影至该扩散片的一第四区域,所述多个扩散部于该第三区域是以一第三密度来分布,所述多个扩散部于该第四区域是以一第四密度来分布,该第四密度相异于该第三密度,该第一密度与该第三密度的总和经近似后等于一预定值,该第二密度与该第四密度的总和经近似后等于该预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域至该光源模块的最短距离小于该第二区域至该光源模块的最短距离,该第一密度小于该第二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透光反射层,其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光反射层对光线的反射率是大于5%且小于9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光反射层对光线的反射率是随着该导光板的厚度增加而减少。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岳衡,
申请(专利权)人: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