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后处理封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2487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7
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端盖、安装在所述端盖上的进气壳体、与所述进气壳体相连通的进气管以及与所述进气壳体相连通的后处理载体;所述进气壳体设有对应于所述进气管的缓冲腔以及对应于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气流分配腔,其中所述缓冲腔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凸出,所述气流分配腔向靠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方向凸出。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所述缓冲腔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凸出,增大了腔体的体积,改善了对尾气的缓冲效果,降低了背压;另外,所述气流分配腔向靠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方向凸出,有利于将进入缓冲腔中的气流导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端面,进一步降低了背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气后处理封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技术介绍
现有的尾气后处理封装通常包括进气管以及与所述进气管相连通的进气腔体。然而,当尾气以较快的流速从进气管流入进气腔体中时,容易与进气腔体的壳体壁发生碰撞,从而使气流反向。这种设计一方面不利于降低背压,另一方面不利于将气流平顺地向下游导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压较低的尾气后处理封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端盖、安装在所述端盖上的进气壳体、与所述进气壳体相连通的进气管以及与所述进气壳体相连通的后处理载体;所述进气壳体设有对应于所述进气管的缓冲腔以及对应于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气流分配腔,其中所述缓冲腔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凸出,所述气流分配腔向靠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方向凸出。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气壳体设有位于所述缓冲腔内且面向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壁,所述第一端壁设有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弧形面。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气壳体设有位于所述气流分配腔内且面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第二端壁,所述第二端壁设有向靠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弧形面。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弧形面与所述第二弧形面的连接处平滑过度。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弧形面与所述第二弧形面连成的整体大致呈S形。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后处理载体为柴油氧化催化器载体。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处理载体的上游的多孔分配板。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进气壳体设有对应于所述进气管的缓冲腔以及对应于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气流分配腔,其中所述缓冲腔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凸出,增大了腔体的体积,改善了对尾气的缓冲效果,降低了背压;另外,所述气流分配腔向靠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方向凸出,有利于将进入缓冲腔中的气流导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端面,进一步降低了背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尾气后处理封装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的右视图。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100,其包括端盖1、安装在所述端盖1上的进气壳体2、与所述进气壳体2相连通的进气管3以及与所述进气壳体2相连通的后处理载体4。所述后处理载体4为柴油氧化催化器载体(DOC)。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壳体2焊接固定于所述端盖1上。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壳体2也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端盖1。在本专利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管3为弧形弯管,其穿过所述端盖1以部分延伸入所述进气壳体2内。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管3也可以设计为其它形状;与此同时,可以对所述进气壳体2的大小、形状、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这种设计提高了产品开发的灵活性,只需要对进气壳体2进行优化即可实现对背压的调整,而无需对其它零部件进行设计变更。请参照图4所示,在本专利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壳体2设有对应于所述进气管3的缓冲腔31以及对应于所述后处理载体4的气流分配腔32,其中所述缓冲腔31向远离所述进气管3的方向凸出,从而增大了腔体的体积,降低了气流的流速,改善了对尾气的缓冲效果,降低了背压;所述气流分配腔32向靠近所述后处理载体4的方向凸出,有利于将进入缓冲腔31中的气流平顺地导向所述后处理载体4的端面,进一步降低了背压。具体地,所述进气壳体2设有位于所述缓冲腔31内且面向所述进气管3的第一端壁21,所述第一端壁21设有向远离所述进气管3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弧形面211。所述进气壳体2设有位于所述气流分配腔32内且面向所述后处理载体4的第二端壁22,所述第二端壁22设有向靠近所述后处理载体4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弧形面221。所述第一弧形面211与所述第二弧形面221的连接处平滑过度。所述第一弧形面211与所述第二弧形面221连成的整体大致呈S形。如此设置,当气流撞击所述述第一端壁21时,气流在所述第一弧形面211的作用下改变方向,以相较于所述后处理载体4的端面呈一定的倾斜角度进入所述气流分配腔32。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气流在进入所述后处理载体4的端面时的均匀性,所述尾气后处理封装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处理载体4的上游的多孔分配板5。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
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
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安装在所述端盖上的进气壳体、与所述进气壳体相连通的进气管以及与所述进气壳体相连通的后处理载体;所述进气壳体设有对应于所述进气管的缓冲腔以及对应于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气流分配腔,其中所述缓冲腔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凸出,所述气流分配腔向靠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方向凸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安装在所述端盖上的进气壳体、与所述进气壳体相连通的进气管以及与所述进气壳体相连通的后处理载体;所述进气壳体设有对应于所述进气管的缓冲腔以及对应于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气流分配腔,其中所述缓冲腔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凸出,所述气流分配腔向靠近所述后处理载体的方向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封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壳体设有位于所述缓冲腔内且面向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壁,所述第一端壁设有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弧形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气后处理封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壳体设有位于所述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春虎吴涛涛陈龙
申请(专利权)人: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