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结构式支护型式及施工方法
本申请涉及岩土工程基坑、边坡支护的设计及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结构式支护型式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目前,常用的支护形式为桩锚支护,然而在实际的基坑支护工程中,经常存在某些限制条件,造成无法施工桩锚支护,例如:1、基坑相邻部位已有或者待建的地下结构、障碍物等;2、拟设置锚杆的土层为砂卵石层,锚杆无法实施或者实施难度大、风险大;3、地方法律、法规规定,支护结构不得超出用地红线,造成锚杆无法实施。在以上三种工况下,基坑支护只能采用内支撑的支护形式,然而内支撑支护结构构件多、体量大、工序复杂、占用大量地下结构空间,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并且采用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后期随着建筑的施工需要换撑、拆撑等工序,进一步的增加了施工成本以及施工周期。为此,在因场地或政策受限不能采用传统锚拉式支护型式的前提下,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结构式支护型式,充分利用建筑地块用地空间,尽量避免采用支撑式支挡结构,不设置或少设置支撑,不设置锚杆,即可形成安全可靠的基坑支护体系,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基坑支护工程中,因为外部限制条件无法施工桩锚支护,而采用内支撑费用高、施工周期长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基坑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结构式支护型式,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结构式支护型式,设置在地下结构外边 ...
【技术保护点】
1.结构式支护型式,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地下结构外边线外侧到建筑红线内侧的可利用空间,采用逐层挖除结构式支护结构宽度范围内土方、支护结构逐层向下施工的方式,按结构施工的方法自上而下形成完整支护结构,包括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以及内外侧横向连接构件(6);/n所述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沿地下结构外边线外侧布置,各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中心点连线平行于基坑外边线;/n所述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在地下结构外边线外侧和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之间布置,各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中心点连线与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的构件中心点连线平行;/n所述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设置在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的顶部,使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顶部形成一道刚性连接;/n所述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设置在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的顶部,使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顶部形成一道刚性连接;/n所述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设置在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之间、内侧或外 ...
【技术特征摘要】
1.结构式支护型式,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地下结构外边线外侧到建筑红线内侧的可利用空间,采用逐层挖除结构式支护结构宽度范围内土方、支护结构逐层向下施工的方式,按结构施工的方法自上而下形成完整支护结构,包括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以及内外侧横向连接构件(6);
所述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沿地下结构外边线外侧布置,各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中心点连线平行于基坑外边线;
所述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在地下结构外边线外侧和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之间布置,各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中心点连线与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的构件中心点连线平行;
所述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设置在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的顶部,使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顶部形成一道刚性连接;
所述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设置在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的顶部,使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顶部形成一道刚性连接;
所述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设置在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之间、内侧或外侧,且沿着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的长度方向设置一道或多道,使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形成一道或多道刚性连接或铰接;
所述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任一种构件和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任一种构件通过内外侧横向连接构件(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式支护型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附加构件,所述附加构件包括外侧各层纵向连接构件(7)、内外侧斜向连接构件(8)、外侧顶部支护结构(9)、外侧竖向受力构件间隙护面(10)、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间隙护面(11)、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内侧第二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13)、内侧第二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14)、第一跨与第二跨横向连接构件(15)和第一跨与第二跨斜向连接构件(16)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所述外侧各层纵向连接构件(7)设置在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之间或内侧且沿着外侧各层纵向连接构件(7)长度方向设置一道或多道,使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形成一道或多道刚性连接或铰接;
所述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任一种构件和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外侧各层纵向连接构件(7)任一种构件通过内外侧斜向连接构件(8)连接;
所述外侧顶部支护结构(9)设置在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或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或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或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之上;
所述外侧竖向受力构件间隙护面(10)在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之间设置;
所述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间隙护面(11)在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之间设置;
所述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设置在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的内侧并位于地下结构外部或地下结构内部,且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中心点连线与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的构件中心点连线平行;
所述内侧第二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13)设置在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的顶部,使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顶部形成一道刚性连接;
所述内侧第二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14)设置在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之间、内侧或外侧且沿着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的长度方向设置一道或多道,使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形成一道或多道刚性连接或铰接;
所述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内侧第二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13)、内侧第二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14)任一种构件和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任一种构件通过第一跨与第二跨横向连接构件(15)连接;
所述内侧第二跨竖向受力构件(12)、内侧第二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13)、内侧第二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14)任一种构件和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任一种构件通过第一跨与第二跨斜向连接构件(1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式支护型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内外侧横向连接构件(6)联合组成框架、刚架、桁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式支护型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内外侧横向连接构件(6)组成的框架、刚架或者桁架结构与局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砌体结构共同形成组合结构,该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基坑或边坡支护体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式支护型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竖向受力构件(1)、内侧第一跨竖向受力构件(2)、外侧顶部纵向连接构件(3)、内侧第一跨顶部纵向连接构件(4)、内侧第一跨各层纵向连接构件(5)、内外侧横向连接构件(6)与附加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震,张东刚,李帅,谷二永,唐伟,王磊,赵壁,
申请(专利权)人: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