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路一线模式在丁字交叉口的换乘实现方法。公交站布局使用了5站模型,换乘距离短,不过斑马线。关键技术是取消了普遍使用的右转专用道,代之以右转进口道和出口道,并将右转车流纳入统一控制。车道布局包括公交、右转、直行、左转交通流的进口道和出口道布局,还包括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布局。基于这种布局,交通控制使用了3相位方案,能够实现通过丁字交叉口的所有交通流之间都没有互相冲突,行人和不过斑马线的非机动车之间也没有冲突。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实现了换乘方便的目标,还同时提高了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路一线模式在丁字交叉口的换乘实现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工程
,具体涉及一路一线模式在丁字交叉口的换乘实现方法。
技术介绍
“一路一线”是一种新的常规公交模式,即一条道路只运行一路公交线,公交站设在交叉路口便于换乘,该模式有很多优点,是解决现有公交问题(如等车时间长,公交站拥挤,重复系数大,公交资源浪费大,客流不均衡等)的一种有效模式,但存在较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换乘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原则上要求换乘方便、快捷,即要尽量减少换乘所用的时间,但是现有的公交站布局根据交通规则都设置在交叉口50米之外,在交叉口换乘很不方便。换乘问题不解决,“一路一线”模式就没有实用意义。目前十字交叉口的换乘问题已经解决,还有丁字路口、环形交叉口和其他不规则交叉口的换乘问题没有解决。要实现“一路一线”模式的试点应用,至少要解决3种常见交叉口即十字交叉口、丁字交叉口、环形交叉口(即环岛)的换乘问题。“一路一线”的研究成果很少,目前只有有限的不超过20篇文章和几个专利,只有一篇文章和一个专利是针对十字交叉口的换乘研究成果。对于丁字交叉口,目前的公交站布局如图1所示,其布局是一种三站模型,无论是当前公交模式还是“一路一线”公交模式,下车后要换乘另外一条线路,都要过斑马线,即步行较长的路程才能到达目标换乘站。图1所示的三站模型布局,其换乘很不方便,因为换乘要过斑马线,乘客要步行较长的距离才能到达目标换乘站。三站模型公交站少,在交叉口会产生客流拥挤现象,而且三站模型普遍使用了右转专用道,即对右转车流没有控制,导致行人和右转车流冲突频繁,没有真正解决换乘不方便的问题。对于“一路一线”公交模式,本专利技术人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布局,在交叉口设置5个公交站,如图2所示,可称之为5站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公交车的行驶方向,带箭头的实线表示乘客下车后去换乘时步行的方向。公交车经过路口时停靠2个站,分别称之为右站和左站。表示乘客到达交叉口时,如果要左行则在左站下车换乘,如果要右行则在右站下车换乘。这种布局的优点是换乘时不需要步行过斑马线,直接步行到换乘站,大大减少换乘时间,同时,停靠左、右2个站还具有分散客流的功能,避免了停靠一个站时过分拥挤的状态。图2所示的5站模型布局,可以实现换乘方便,分散客流,避免拥挤。图1中的三站模型和图2中的5站模型都是现有方案,但是图2只是提供了一种公交站布局,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实现方法。要实现5站模型的换乘方案,除了公交站布局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公交车的进口道及出口道、社会车辆的进口道及出口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布局以及交通信号控制的问题。此外,3个左站,2个右站并无命名,容易引起混淆。5站模型刚提出来时,面临着一个非常关键而现实的问题,那就是5站模型能不能实现,如果不能实现,则表明“一路一线”模式的换乘问题解决不了,“一路一线”模式的研究就卡在换乘问题上,没有必要继续研究这种模式,因为“一路一线”模式的缺点是换乘比较多,要求换乘方便快捷。换乘问题不解决,“一路一线”模式就没有实用价值。根据现有的常用的控制方法,即对直行和左转车流进行控制,对右转车流不控制,直接使用右转专用道,则5站模型根本实现不了,理由是右转专用道穿过行人换乘区,会导致右转车流和行人的严重冲突。这是现有技术的缺陷,导致5站模型不能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路一线模式在丁字交叉口的换乘实现方法,也就是5站模型的实现方法。一路一线模式在丁字交叉口的换乘实现方法,包括5站模型的公交站布局,布局还包括进口道布局、出口道布局、人行道布局、非机动车道布局,交通控制使用3相位控制方案,换乘线路是沿着道路一边的人行道直接到达目标换乘站;所述5站模型是指在丁字交叉口设置5个公交站所形成的布局模型,所述公交站位于公交进口道或者公交出口道的边缘,都位于交叉口50米之内,共有五个,5个公交站分别为U左站、L右站、R左站、D左站和D右站,分别位于丁字交叉口的正上方、左边公交进口道边缘、右边公交出口道边缘、下边公交出口道边缘和下边公交进口道边缘;所述公交进口道和公交出口道都是紧靠路缘石的第一个车道;所述左站表示乘客到达丁字交叉口需要左拐时下车的站,所述右站表示乘客到达丁字交叉口需要右拐时下车的站;丁字交叉口的右边车道布局从上到下依次是右边公交进口道、右边直行进口道、右边左转进口道、水平道路中心线、右边直行出口道、右边右转出口道、右边公交出口道;丁字交叉口的左边车道布局从上到下依次是左边公交出口道、左边直行出口道、左边左转出口道、水平道路中心线、左边直行进口道、左边右转进口道、左边公交进口道;丁字交叉口的下边车道布局从左到右依次是下边公交出口道、下边右转出口道、下边左转出口道、竖直道路中心线、下边左转进口道、下边右转进口道、下边公交进口道;人行道布局:在丁字交叉口的左拐角区域、右拐角区域和上方区域,跟公交进口道和出口道相邻的区域设置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布局:在丁字交叉口的左拐角区域、右拐角区域和上方区域,在人行道外的区域设置为非机动车道;在丁字交叉口,对交通流进行了命名,共有10股车流(RB,RS,RL,LB,LS,LR,DB,DR,DL,UB)和3股行人交通流(LP,RP,DP);所述交通控制使用的3相位控制方案是指共设置3个相位,每个相位放行的几股交通流之间都没有冲突,同时禁止其他方向的交通流通过,其中把右转车流纳入统一控制;第1相位放行5股交通流,即来自右边公交进口道的公交车流、来自右边直行进口道的直行车流、来自左边直行进口道的直行车流、来自左边公交进口道的公交车流、下边的斑马线行人交通流;第2相位放行4股交通流,即左边的斑马线行人交通流、来自上边的公交车流、来自右边左转进口道的左转车流、来自下边右转进口道的右转车流;第3相位放行4股交通流:来自左边右转进口道的右转车流、来自下边左转进口道的左转车流、来自下边公交进口道的公交车流、右边的斑马线行人交通流;3个相位的循环顺序有2种,即第1相位—>第2相位-->第3相位—>第1相位,或者第1相位—>第3相位-->第2相位—>第1相位,循环方案任选一种进行控制均可;换乘交通流有3股,包括U左站处原地换乘交通流和2股换乘交通流;到达U左站处的乘客无需移动,在原地换乘不同线路,来自下边的公交车流到达U左站停靠让乘客换乘,然后直接调头,形成公交车流UB;丁字交叉口的左拐角区域和右拐角区域为另外2个换乘区,即在L右站和D左站之间、D右站和R左站之间换乘,在换乘区不设置交通灯,乘客换乘时自由步行,换乘交通流属于行人交通流,不横穿斑马线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受到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布局约束。本专利技术一个关键的技术是对右转车流进行控制,取消右转专用道,代之以右转进口道和出口道,从而解决了5站模型的实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布局和交通控制结合在一起,实现了5站模型所述的换乘方案,同时实现了所有的交通流零冲突,包括行人交通流和不过斑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路一线模式在丁字交叉口的换乘实现方法,包括5站模型的公交站布局,其特征在于:布局还包括进口道布局、出口道布局、人行道布局、非机动车道布局,交通控制使用3相位控制方案,换乘线路是沿着道路一边的人行道直接到达目标换乘站;/n所述5站模型是指在丁字交叉口设置5个公交站(1)所形成的布局模型,所述公交站(1)位于公交进口道(2)或者公交出口道(6)的边缘,都位于交叉口50米之内,共有五个,5个公交站分别为U左站、L右站、R左站、D左站和D右站,分别位于丁字交叉口的正上方、左边公交进口道(2)边缘、右边公交出口道(6)边缘、下边公交出口道(6)边缘和下边公交进口道(2)边缘;/n所述公交进口道(2)和公交出口道(6)都是紧靠路缘石的第一个车道;/n所述左站表示乘客到达丁字交叉口需要左拐时下车的站,所述右站表示乘客到达丁字交叉口需要右拐时下车的站;/n丁字交叉口的右边车道布局从上到下依次是右边公交进口道(2)、右边直行进口道(3)、右边左转进口道(4)、水平道路中心线(11)、右边直行出口道(7)、右边右转出口道(9)、右边公交出口道(6);/n丁字交叉口的左边车道布局从上到下依次是左边公交出口道(6)、左边直行出口道(7)、左边左转出口道(8)、水平道路中心线(11)、左边直行进口道(3)、左边右转进口道(5)、左边公交进口道(2);/n丁字交叉口的下边车道布局从左到右依次是下边公交出口道(6)、下边右转出口道(9)、下边左转出口道(8)、竖直道路中心线(11)、下边左转进口道(4)、下边右转进口道(5)、下边公交进口道(2);/n人行道布局:在丁字交叉口的左拐角区域、右拐角区域和上方区域,跟公交进口道和出口道相邻的区域设置为人行道(13);/n非机动车道布局:在丁字交叉口的左拐角区域、右拐角区域和上方区域,在人行道(13)外的区域设置为非机动车道(14);/n在丁字交叉口,对交通流进行了命名,共有10股车流(RB,RS,RL,LB,LS,LR,DB,DR,DL,UB)和3股行人交通流(LP,RP,DP);/n所述交通控制使用的3相位控制方案是指共设置3个相位,每个相位放行的几股交通流之间都没有冲突,同时禁止其他方向的交通流通过,其中把右转车流纳入统一控制;/n第1相位放行5股交通流,即来自右边公交进口道的公交车流(RB)、来自右边直行进口道的直行车流(RS)、来自左边直行进口道的直行车流(LS)、来自左边公交进口道的公交车流(LB)、下边的斑马线行人交通流(DP);/n第2相位放行4股交通流,即左边的斑马线行人交通流(LP)、来自上边的公交车流(UB)、来自右边左转进口道的左转车流(RL)、来自下边右转进口道的右转车流(DR);/n第3相位放行4股交通流:来自左边右转进口道的右转车流(LR)、来自下边左转进口道的左转车流(DL)、来自下边公交进口道的公交车流(DB)、右边的斑马线行人交通流(RP);/n3个相位的循环顺序有2种,即第1相位—>第2相位-->第3相位—>第1相位,或者第1相位—>第3相位-->第2相位—>第1相位,循环方案任选一种进行控制均可;/n换乘交通流有3股,包括U左站处原地换乘交通流和2股换乘交通流(12);到达U左站处的乘客无需移动,在原地换乘不同线路,来自下边的公交车流(DB)到达U左站停靠让乘客换乘,然后直接调头,形成公交车流(UB);丁字交叉口的左拐角区域和右拐角区域为另外2个换乘区,即在L右站和D左站之间、D右站和R左站之间换乘,在换乘区不设置交通灯,乘客换乘时自由步行,换乘交通流属于行人交通流,不横穿斑马线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受到人行道(13)和非机动车道(14)的布局约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路一线模式在丁字交叉口的换乘实现方法,包括5站模型的公交站布局,其特征在于:布局还包括进口道布局、出口道布局、人行道布局、非机动车道布局,交通控制使用3相位控制方案,换乘线路是沿着道路一边的人行道直接到达目标换乘站;
所述5站模型是指在丁字交叉口设置5个公交站(1)所形成的布局模型,所述公交站(1)位于公交进口道(2)或者公交出口道(6)的边缘,都位于交叉口50米之内,共有五个,5个公交站分别为U左站、L右站、R左站、D左站和D右站,分别位于丁字交叉口的正上方、左边公交进口道(2)边缘、右边公交出口道(6)边缘、下边公交出口道(6)边缘和下边公交进口道(2)边缘;
所述公交进口道(2)和公交出口道(6)都是紧靠路缘石的第一个车道;
所述左站表示乘客到达丁字交叉口需要左拐时下车的站,所述右站表示乘客到达丁字交叉口需要右拐时下车的站;
丁字交叉口的右边车道布局从上到下依次是右边公交进口道(2)、右边直行进口道(3)、右边左转进口道(4)、水平道路中心线(11)、右边直行出口道(7)、右边右转出口道(9)、右边公交出口道(6);
丁字交叉口的左边车道布局从上到下依次是左边公交出口道(6)、左边直行出口道(7)、左边左转出口道(8)、水平道路中心线(11)、左边直行进口道(3)、左边右转进口道(5)、左边公交进口道(2);
丁字交叉口的下边车道布局从左到右依次是下边公交出口道(6)、下边右转出口道(9)、下边左转出口道(8)、竖直道路中心线(11)、下边左转进口道(4)、下边右转进口道(5)、下边公交进口道(2);
人行道布局:在丁字交叉口的左拐角区域、右拐角区域和上方区域,跟公交进口道和出口道相邻的区域设置为人行道(13);
非机动车道布局:在丁字交叉口的左拐角区域、右拐角区域和上方区域,在人行道(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耀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民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