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装置的负载反馈总成及起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2015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重装置的负载反馈总成及起重装置,所述负载反馈总成,包括:一负载接收部,可移动地固定在一主体内;一传感器装置,被所述负载接收部可选择地接合;以及一偏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负载接收部与所述传感器装置之间。所述偏压装置具有一偏压力以迫使所述负载接收部离开该传感器装置,并且当所述负载接收部上的一负载超出一预定的重量临界值时,所述偏压力被克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起重装置的负载反馈总成及起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起重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起重装置的负载反馈总成及起重装置。
技术介绍
机械千斤顶或类似的起重装置被使用在需要可靠、有效率、简单且安全地将大负载抬升或下降的应用中。例如,机械千斤顶经常被使用于抬升或下降车辆及/或拖曳物体,包括诸如:汽车、卡车、牵引车、挂车、以及农业器具。千斤顶的抬升部可以在上升或延伸部位、以及下降或缩回位置之间直线移动。千斤顶通常以最大抬升能力来评估(例如1.5-3吨);然而,被抬升的物体重量经常不可知。测压组件(诸如压盘式测压组件)或其他秤重装置可以被结合至千斤顶;然而,此种一体式的装置较为复杂且昂贵。据此,一种简单且可靠的负载传感器装置提供以在被抬升的物体超出预定重量临界值时警示使用者是需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负载反馈总成,包括:一负载接收部,可移动地固定在一主体内;一传感器装置,被所述负载接收部可选择地接合;以及一偏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负载接收部与所述传感器装置之间。所述偏压装置具有一偏压力以迫使所述负载接收部离开所述传感器装置,并且当所述负载接收部上的一负载超出一预定的重量临界值时,所述偏压力被克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起重装置,包括:一起重臂,设置以抬升一负载;以及一负载反馈总成,固定至所述起重臂,并且设置以接收所述负载。所述负载反馈总成包括:一负载接收部,可移动地固定在一主体内;一传感器装置,被所述负载接收部可选择地接合;一偏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负载接收部与所述传感器装置之间,所述偏压装置具有一偏压力以迫使所述负载接收部离开所述传感器装置,其中,当所述负载接收部上的所述负载超出一预定的重量临界值时,所述偏压力被克服。所述
技术实现思路
以简单形式介绍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将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进一步描述。所述专利技术说明并不旨在标识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也不旨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状态和许多伴随的优点通过参考以下内容将更加容易理解,其中: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形成为具有负载反馈总成的起重装置的第一立体图;图2是图1的起重装置和负载反馈总成的第二立体图;图3是基本上沿图2的线3-3的起重装置和负载反馈总成的剖视图;图4是图1的负载反馈总成的上视立体图;图5是图1的负载反馈总成的仰视立体图;图6是图1的负载反馈总成的俯视图;图7是图1的负载反馈总成的俯视立体分解图;图8是图1的负载反馈总成的仰视立体分解图;图9a是基本上沿图6的线9-9截取的负载反馈总成的剖视图,其中,所述负载反馈总成显示为处于第一位置(非启动位置);以及图9b是基本上沿图6的线9-9截取的负载反馈总成的剖视图,其中,所述负载反馈总成显示为处于第二位置(启动位置)。附图标记说明:20:起重装置;24:负载反馈总成;28:起重臂;32:主负载传感器主体(主体);36:负载接收部(负载接收承座;承座);40:上负载接收部;44:下杆部;48:主穿孔;52:环形棘爪;56:球;58:按钮组件;60:致动钮;62:支架;64:下盖;68:第一沉孔;72:紧固器;76:偏压装置;80:第二沉孔。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3可以最好地看到根据本专利技术揭露的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的负载反馈总成24的起重装置20。在本文所示和所述的实施例中,起重装置20被实施为机械式手动液压叉式千斤顶;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起重装置20可以被其他结构替代,诸如螺旋千斤顶、气动千斤顶、瓶式千斤顶等。此外,负载反馈总成24可以和配置以接收负载的任何合适的装置或组件一起使用。因此,本文提供的描述和说明不应被视为限制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所述负载反馈总成24被固定或以其他方式界定在起重装置20的起重臂28的一部分上,并承载要抬升的负载的重量。在这方面,负载反馈总成24安装在起重臂28的上部远程上,使其可以接合并支撑负载的底表面。参照图4至图9,现在将详细描述配置成与起重装置20或任何其他合适的起重装置或千斤顶一起使用的负载反馈总成24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负载反馈总成24通常被配置为在负载被起重装置20抬升时支撑并感测负载,并且被配置为如果感测到的负载超过预定重量临界值时提供反馈。如通过参考图7-9可以最佳地看到的,负载反馈总成24包括配置以固定至起重臂28的远程的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以及可移动地固定在该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上的负载接收部或承座36。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尺寸和结构,以将负载反馈总成24适当地安装到起重装置20上,并承受由负载反馈总成24感测的负载的重量。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大体上为矩形形状或另一种用以固定至起重装置20并与之结合成一体的合适形状。适当的附接结构可以被用来将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固定至起重装置2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包括设置以接收销、紧固件等(例如螺栓)的多个附接开口(例如螺栓孔),以用于将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固定至起重臂28的远程。就这一点而言,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可以可移动或枢转地固定至起重臂28,使得当起重臂28上升或下降时,负载传感器主体32能够保持在基本上水平的方向。如上所述,负载接收承座36可移动地固定至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使其被配置为在负载被起重装置20抬升时支撑并感测负载。在这方面,负载接收承座36包括位于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顶部的上负载接收部40,使其配置以接收负载。该上负载接收部40可以是预期应用的任何合适的形状、尺寸和结构;例如,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上负载接收部40是鞍形结构,所述鞍形结构通常是具有向上弯曲的边缘的软正方形形状。一个或多个突起可以从上负载接收部40的上边缘向上延伸,以和待抬升的负载的一部分接合或以其他方式抓握。负载接收承座36还包括从上负载接收部40的底表面向下延伸的下杆部44,以和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配合。下杆部44的尺寸和形状设计成可移除地容纳在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的主穿孔48内。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下杆部44基本上为圆柱形,以装配在相应形状的主穿孔48内。下杆部44的外径可以略小于主穿孔48的内径,以允许下杆部44在主穿孔48内轴向滑动,但在它们之间保持基本上轴向对准。下杆部44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轴向地保持在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内。例如,可以使用球形制动器机构等将下杆部44轴向保持在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内。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下杆部44包括围绕其圆周延伸的环形棘爪52,该环形棘爪52接收球、突起、密封件等(图中显示者为球56),以将下杆部44轴向地保持在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内。当球56容纳在环形棘爪53内时,将下杆部44轴向地保持在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内。然而,于此同时,相应于负载的重量,下杆部44可以在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内轴向地移动。当下杆部44相对于主负载传感器主体32在上升和下降的轴向位置之间移动时,下杆部44可与负载反馈总成24的传感器部件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负载接收部,可移动地固定在一主体内;/n一传感器装置,被所述负载接收部可选择地接合;以及/n一偏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负载接收部与所述传感器装置之间,所述偏压装置具有一偏压力以迫使所述负载接收部离开所述传感器装置,其中,当所述负载接收部上的一负载超出一预定的重量临界值时,所述偏压力被克服。/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712 US 16/510,5441.一种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负载接收部,可移动地固定在一主体内;
一传感器装置,被所述负载接收部可选择地接合;以及
一偏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负载接收部与所述传感器装置之间,所述偏压装置具有一偏压力以迫使所述负载接收部离开所述传感器装置,其中,当所述负载接收部上的一负载超出一预定的重量临界值时,所述偏压力被克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接收部可在一非启动位置与一启动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所述启动位置时,所述负载接收部与所述传感器装置间隔开,并且在所述非启动位置时,所述负载接收部与所述传感器装置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负载接收部上的所述负载超出所述预定的重量临界值时,所述负载接收部移动进入所述启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为一按钮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组件包括设置在一支架内的一致动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在轴向位置相对于所述主体是可以调整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可调整地固定在一下盖内,所述下盖固定在所述主体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包括具有螺纹的一中心孔,以和所述支架的外表面的螺纹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在轴向位置相对于所述主体是可以调整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装置可移除地固定在所述主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反馈总成,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恩·乔许
申请(专利权)人:MVP香港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