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皮切口加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1572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头皮切口加压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通过设置固定部以及调节施压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压效果不佳、强度不可控、易脱落、操作费时费力等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部以及设置在第一固定部上的调节施压部,第一固定部可设置在人头部眉弓上方、两侧耳朵上方以及枕骨隆突相连的位置,调节施压部包括与第一固定部连接的调节板以及施压板,调节板与施压板之间通过调节件连接,施压板朝向第一固定部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开颅手术后对创口位置的加压包扎,第一固定部的设置实现对调节施压部的固定,调节施压部用于对创口位置施压,通过调节可以改变施压的强度,使施压效果更好,且不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皮切口加压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头皮切口加压装置。
技术介绍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在临床中较常见,常导致患者头皮切口愈合不良、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特别是顽固性皮下积液易发生切口感染,甚至造成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有时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危及患者生命。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医生除了术中水密缝合硬脑膜、头皮严格止血、置皮下引流管等措施预防皮下积血、积液外,还需于拔管后加压包扎,其中加压包扎为预防皮下积血、积液的最后关卡,临床中常用的方法是在对头皮切口覆盖敷料后,以眉弓上方及枕骨隆突作为受力点、采用绷带缠绕头皮切口进行加压包扎,最后用弹性网帽加固。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加压效果不佳:头颅大致为球体,适用于绷带加压包扎的受力带仅有眉弓上方和枕骨隆突连线的周围区域,针对此受力带以上的头皮切口,加压包扎效果不甚理想,常见皮下积血、积液;2、加压强度不可控:加压包扎后即固定,对于包扎过紧的情况不能随时、方便快捷地调整;3、操作费时、费力:对于意识障碍或镇静状态、不能配合的病人,加压包扎过程常需抬起病人头部,甚至两名医师配合包扎,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4、易滑脱:部分患者卧床过程中常因磨蹭或擅自调节加压包扎敷料,导致失去加压效果。因此就需要设计一种头皮切口加压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皮切口加压装置,通过设置固定部以及调节施压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压效果不佳、强度不可控、易脱落、操作费时、费力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头皮切口加压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上的调节施压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可设置在人头部眉弓上方、两侧耳朵上方以及枕骨隆突相连的位置,所述调节施压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调节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板下方的施压板,所述调节板与所述施压板之间通过调节件连接,所述施压板朝向所述第一固定部方向设置。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下部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可设置在人头部下颌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方形扣,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固定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可穿过所述第一方形扣。优选地,所述调节施压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带以及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一端与所述调节板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设置第二方形扣,另一端设置“G”形的挂钩。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三连接带以及第四连接带,所述第三连接带和所述第四连接带均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且两个连接位置的间距范围为15厘米-25厘米,所述第三连接带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设置第三方形扣,所述第四连接带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设置第三连接部。优选地,所述固定带的长度方向上均匀的设置有多个扣带,所述挂钩挂设在所述扣带上。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为三组,且各连接组件在所述调节板的四周均匀分布。优选地,所述调节件为三个且任意两个所述调节件的间距相等,所述调节件为螺钉,所述调节板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钉穿设在所述调节板上,所述螺钉的下端与所述施压板活动连接。优选地,所述施压板上设置有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上部设置带有通孔的盖板,所述螺钉的底部设置钉座,所述钉座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螺钉穿设在所述通孔内,所述钉座位于所述筒状结构内。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均为魔术贴或暗扣。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头皮切口加压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部以及调节施压部,第一固定部的设置用于将其固定在人头部位置,具体的第一固定部设置在人头部眉弓上方、两侧耳朵上方以及枕骨隆突相连的位置,调节施压部包括与第一固定部连接的调节板以及设置在调节板下方的施压板,调节板与施压板之间通过调节件连接,施压部朝向第一固定部的方向设置,其中调节板与施压板的设置方式可以实现施压板对人头部位置施加压力的调节,从而使施加的压力效果更好,且不易脱落。本技术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还设置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设置在第一固定部的下部,且第二固定部可设置在人头部下颌位置,进一步的实现对调节施压部的固定;第一固定部为固定带,采用固定带的形式可以在使用时缠绕在人头部位置使用更加的方便,固定带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方形扣,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固定带设置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可穿过第一方形扣,此种可以调节固定带绕圈的长度从而适应不同人员头部的大小;调节施压部与第一固定部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连接组件的设置实现对调节施压部的固定,同时连接组件设置为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的方式,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方形扣的设置方式实现连接组件可收放的形式,以此来完成调节施压部在头部具体位置;第二固定部采用第三连接带以及第四连接带的形式,通过第三方形扣以及第三连接部的形式实现第二固定部长度的调节,从而可以更加稳定地固定调节施压部;调节施压部与第一固定部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第一固定部与调节施压部之间挂设的方式简单易操作,拆装速度快;连接组件为三组,且各连接组件在调节板的四周均匀分布,三个连接组件的设置使对调节施压部的安装更稳固;调节件设置为三个,且任意两个调节件的间距相等,使对施压板的调节更稳定、均衡,调节件采用螺钉的形式,对应的调节板上设置螺纹孔,螺钉穿设在调节板上,螺钉的下端与施压板活动连接,此种设置方式通过旋拧螺钉便可以实现对施压板的调节;螺钉的下部设置钉座,钉座设置在筒状结构内部,筒状结构上设置带有通孔的盖板,钉座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从而使螺钉实现在施压板上的铰接;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均为魔术贴或暗扣的结构,此类安装结构的使用可以降低装置本身的操作难度,减少操作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皮切口加压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施压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施压部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节件部位局部放大图。图中1-第一固定部;2-调节施压部;3-调节板;4-施压板;5-调节件;6-第二固定部;7-第一方形扣;8-第一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头皮切口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部(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上的调节施压部(2),所述第一固定部(1)可设置在人头部眉弓上方、两侧耳朵上方以及枕骨隆突相连的位置,所述调节施压部(2)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连接的调节板(3)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板(3)下方的施压板(4),所述调节板(3)与所述施压板(4)之间通过调节件(5)连接,所述施压板(4)朝向所述第一固定部(1)方向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皮切口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部(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上的调节施压部(2),所述第一固定部(1)可设置在人头部眉弓上方、两侧耳朵上方以及枕骨隆突相连的位置,所述调节施压部(2)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连接的调节板(3)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板(3)下方的施压板(4),所述调节板(3)与所述施压板(4)之间通过调节件(5)连接,所述施压板(4)朝向所述第一固定部(1)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皮切口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下部的第二固定部(6),所述第二固定部(6)可设置在人头部下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皮切口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为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方形扣(7),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8),所述固定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8)的一端可穿过所述第一方形扣(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皮切口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施压部(2)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9)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组件(9)包括第一连接带(10)以及第二连接带(11),所述第一连接带(10)一端与所述调节板(3)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12),所述第二连接带(11)的一端设置第二方形扣(13),另一端设置“G”形的挂钩(14),所述第一连接带(10)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2)的一端可穿过所述第二方形扣(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皮切口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勤明黄理金赵洲洋马跃陈雯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