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140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雨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包括防护伞头、中棒、伞面、伞尾,所述防护伞头包括硬壳、软壳、止摇块、手提带,所述硬壳包括具有上下开口的圆筒、设于圆筒下方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框架的两侧设有燕尾凸块,所述止摇块上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止摇块的两侧设有与燕尾凸块相匹配的燕尾凹槽,所述中棒的底端与第一定位孔连接,且其顶端穿过第二定位孔依次与伞面、伞尾连接。防护伞头由硬壳和软壳构成,且具有收纳、防护伞身的功能,不仅在撑伞时,握持防护伞头不会产生不适感,而且在收伞后,整把雨伞形似牙膏管,外观新颖,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
本技术涉及雨伞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
技术介绍
现有的雨伞往往会配置有与雨伞面料相同的雨伞套,用以将收折完的雨伞塞入伞套内收纳,但是由于现有的伞套为软材料,尺寸与折叠后的雨伞刚刚好,因此当使用者将雨伞收折之后,不容易将雨伞装入伞套之中,而且有些雨伞套的防水性能差,若直接将湿的雨伞放入雨伞套内,则雨伞上的水会依然渗出,影响周围的环境,因此当雨伞上的水滴未清除之前,使用者都不能暂时将套有雨伞套的雨伞放入手提袋或者行李袋内,只能拿在手上,造成诸多不便。此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收纳筒伞,外观美丽,收纳筒是伞柄,不用的时候,把伞身收纳在收纳筒内,能避免雨水弄湿地面或者衣物,其设计巧妙,携带方便,可有效避免雨水弄湿地面或者衣物,但是,由于伞柄是收纳筒,只适用于细瘦伞。对于多折伞、或者比较粗的伞,收纳筒直径比较大,手小了没办法握住,即使手大,握住收纳筒也会产生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巧妙、外观新颖、携带方便、方便握持的牙膏伞。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包括防护伞头、中棒、伞面、伞尾,所述防护伞头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硬壳、套于硬壳外部的软壳、设于硬壳内的止摇块、设于硬壳顶部的手提带,所述硬壳包括具有上下开口的圆筒、设于圆筒下方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框架的两侧设有燕尾凸块,所述止摇块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第二定位孔,所述止摇块的两侧设有与燕尾凸块相匹配的燕尾凹槽,所述中棒的底端与第一定位孔连接,且其顶端穿过第二定位孔依次与伞面、伞尾连接。优选的,所述防护伞头的前端呈圆筒状,后端呈扁平管状。优选的,所述防护伞头呈牙膏管状。优选的,所述防护伞头呈防护霜管状。优选的,所述防护伞头呈洗面奶管状。优选的,所述中棒由三折或多折组成。优选的,所述中棒包括第一节管、第二节管、第三节管,所述第一节管的底端与第一定位孔连接,所述第二节管的底端与第二定位孔连接。优选的,所述圆筒的上开口呈喇叭形。优选的,所述伞尾的直径大于圆筒上开口的直径,收伞后,伞尾刚好盖在圆筒的上开口上,避免雨水漏出弄湿地面或者衣物等。优选的,所述软壳的外表面设有复数个凸点,起到防滑的作用。开伞时,一只握持住防护伞头,另一只握持住伞尾,先将伞身从防护伞头内拉出至中棒完全伸出,再解开伞带,最后撑开伞面,即可使用。使用时,中棒完全伸长,中棒的第一节管的底端固定在硬壳底部的第一定位孔内,中棒的第二节管的底端固定在止摇块上第二定位孔内,因中棒止摇块两侧的燕尾凹槽扣合在硬壳中框架两侧的燕尾凸块上,所以撑伞时,中棒相对于防护伞头不会产生摇摇晃晃,且硬壳外部套有软壳,当握持防护伞头中下部时,软壳会凹下去,所以握持在防护伞头上不会觉得防护伞头太粗,也不会产生不适感。收伞时,先将伞面收回,再用伞带绑好,最后将伞完全推进防护伞头内,伞尾盖在圆筒的上开口处即可。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防护伞头由硬壳和软壳构成,且具有收纳、保护伞身的功能,不仅在撑伞时,握持防护伞头不会产生不适感,而且在收伞后,整把雨伞形似牙膏管状、防护霜管状或者洗面奶管状等,外观新颖,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2.防护伞头中的硬壳由圆筒和框架构成,且在硬壳内设有带有第二定位孔和燕尾凹槽的止摇块,开伞或者撑伞时,止摇块两侧的燕尾凹槽扣合在框架上的燕尾凸块,使得中棒不会产生摇摇晃晃而缩短伞的使用寿命。3.防护伞头的顶部设有手提带,便于携带。4.伞尾的直径大于圆筒上开口的直径,收伞后,伞尾刚好盖在防护伞头的顶部,避免带有水滴的雨伞的水滴漏出,弄湿地面或者衣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硬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硬壳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止摇块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软壳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软壳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开伞图;图8为本技术的收合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防护伞头;11、硬壳;111、圆筒;112、框架;113、第一定位孔;114、燕尾凸块;12、软壳;13、止摇块;131、第二定位孔;132、燕尾凹槽;14、手提带;2、中棒;21、第一节管;22、第二节管;23、第三节管;3、伞面;4、伞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如图1-6所示,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包括防护伞头1、中棒2、伞面3、伞尾4,所述防护伞头1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硬壳11、套于硬壳11外部的软壳12、设于硬壳11内的止摇块13、设于硬壳11顶部的手提带14,所述硬壳11包括具有上下开口的圆筒111、设于圆筒111下方的框架112,所述框架112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孔113,所述框架112的两侧设有燕尾凸块114,所述止摇块13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113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第二定位孔131,所述止摇块13的两侧设有与燕尾凸块114相匹配的燕尾凹槽132,所述中棒2的底端与第一定位孔113连接,且其顶端穿过第二定位孔131依次与伞面3、伞尾4连接。所述防护伞头1的前端呈圆筒状,后端呈扁平管状,所述防护伞头1可以呈牙膏管状或者防护霜管状,也可以呈洗面奶管状。收伞后,整把伞的形状为前端呈圆筒状、后端呈扁平管状,即类似于牙膏管状、防护霜管状或者洗面奶管状,美观轻巧,携带方便。所述中棒2由三折或多折组成。所述中棒2包括第一节管21、第二节管22、第三节管23,所述第一节管21的底端与第一定位孔113连接,所述第二节管22的底端与第二定位孔131连接。所述圆筒111的上开口呈喇叭形。所述伞尾4的直径大于圆筒111上开口的直径,收伞后,伞尾4刚好盖在圆筒111的上开口上,避免雨水漏出弄湿地面或者衣物等。所述软壳12的外表面设有复数个凸点,起到防滑的作用。如图7所示,开伞时,一只握持住防护伞头1,另一只握持住伞尾4,先将伞身从防护伞头1内拉出至中棒2完全伸出,再解开伞带,最后撑开伞面3,即可使用。使用时,中棒2完全伸长,中棒2的第一节管21的底端固定在硬壳11底部的第一定位孔113内,中棒2的第二节管22的底端固定在止摇块13上第二定位孔131内,因中棒2止摇块13两侧的燕尾凹槽132扣合在硬壳11中框架112两侧的燕尾凸块114上,所以撑伞时,中棒2相对于防护伞头1不会产生摇摇晃晃,且硬壳11外部套有软壳12,当握持防护伞头1中下部时,软壳12会凹下去,所以握持在防护伞头1上不会觉得防护伞头太粗,也不会产生不适感。如图8所示,收伞时,先将伞面3收回,再用伞带绑好,最后将伞完全推进防护伞头1内,伞尾4盖住防护伞头1的顶部即可。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包括防护伞头、中棒、伞面、伞尾,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伞头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硬壳、套于硬壳外部的软壳、设于硬壳内的止摇块、设于硬壳顶部的手提带,所述硬壳包括具有上下开口的圆筒、设于圆筒下方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框架的两侧设有燕尾凸块,所述止摇块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第二定位孔,所述止摇块的两侧设有与燕尾凸块相匹配的燕尾凹槽,所述中棒的底端与第一定位孔连接,且其顶端穿过第二定位孔依次与伞面、伞尾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包括防护伞头、中棒、伞面、伞尾,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伞头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硬壳、套于硬壳外部的软壳、设于硬壳内的止摇块、设于硬壳顶部的手提带,所述硬壳包括具有上下开口的圆筒、设于圆筒下方的框架,所述框架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框架的两侧设有燕尾凸块,所述止摇块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第二定位孔,所述止摇块的两侧设有与燕尾凸块相匹配的燕尾凹槽,所述中棒的底端与第一定位孔连接,且其顶端穿过第二定位孔依次与伞面、伞尾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伞头的前端呈圆筒状,后端呈扁平管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伞头呈牙膏管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防护一体伞,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荣湍吴金全
申请(专利权)人:太阳城厦门户外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