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0334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打捞工具,属于油气钻井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打捞工具,弹性件使得张开块的打捞部始终保持远离打捞矛轴线的趋势。当打捞工具通过管柱的径缩段时,张开块受径缩段内壁的挤压,张开块向打捞矛的轴线方向收缩,来减小打捞工具的外径,使打捞工具顺利的通过径缩段;当打捞矛通过径缩段之后,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张开块的扶正部向远离打捞矛的轴线的方向转动,打捞矛的直径变大,打捞矛的扶正部的内壁将井壁附近的落鱼挤到打捞矛的第一开口处,以对井壁附近的落鱼进行打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打捞工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打捞工具,属于油气钻井设备

技术介绍
在油气钻井设备
,一般将掉至井内的管状和杆状类的小物件称为落鱼,井内掉落的落鱼会对后期的采油作业造成影响,通常需要通过打捞工具对落鱼进行打捞。一般需要使用钢丝将打捞工具下放至井底对落鱼打捞,管柱上往往安装有安全阀、压裂阀、滑套等部件,这些部件与管柱之间形成平滑的过渡段,而这些部件的内径均小于管柱的内径,而形成径缩段。常规的打捞工具的外径都小于径缩段的内径,以顺利的通过径缩段。但是,打捞工具下放到井底后,打捞工具位于井底的中间位置,而有一些落鱼会靠近井壁分布,这样当打捞工具通过小径端之后,就难以对管柱内径较大的井壁附近的落鱼进行打捞。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打捞工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打捞工具,包括打捞矛,所述打捞矛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打捞矛的一端形成供落鱼进入的第一开口,所述容纳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腔的内径沿所述打捞矛的轴向朝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弹性打捞钩;还包括多个张开块,所述张开块包括第一连接部和扶正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张开块的中部,所述扶正部位于所述张开块的下端,所述容纳腔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弹性件,所述打捞矛的外周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张开块与所述凹槽一一对应,所述张开块的上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凹槽的侧壁铰接;多个所述扶正部位于同一圆锥面上,所述圆锥面的内径沿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圆锥面的最小内径。作为本专利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凹槽沿所述打捞矛的轴向延伸,且所述张开块位于所述凹槽的内部。作为本专利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扶正部的水平截面呈扇形,且多个所述扶正部的圆心角之和为360度。作为本专利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扶正部的外壁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形成外径逐渐减小的圆弧过渡段。作为本专利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且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容纳腔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的一端连接,所述张开块的上端可抵顶在所述限位件上,以限制所述张开块的转动的范围。作为本专利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限位件为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沿着所述打捞矛的轴向延伸,所述限位杆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与所述容纳腔连接,所述限位杆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形成外凸缘,所述张开块的上端可抵顶在所述外凸缘上。作为本专利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弹性件为扭力弹簧;所述容纳腔内连接有定位杆,所述扭力弹簧套设在所述定位杆上,且所述扭力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容纳腔连接,所述扭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弹性打捞钩由所述打捞矛的内壁朝所述打捞矛的轴线延伸,且所述弹性打捞钩沿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倾斜。作为本专利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通过销轴铰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打捞矛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形成钢丝连接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打捞工具,弹性件使得张开块的打捞部始终保持远离打捞矛轴线的趋势。当打捞工具通过管柱的径缩段时,张开块受径缩段内壁的挤压,张开块向打捞矛的轴线方向收缩,来减小打捞工具的外径,使打捞工具顺利的通过径缩段;当打捞矛通过径缩段之后,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张开块的扶正部向远离打捞矛的轴线的方向转动,打捞矛的直径变大,打捞矛的扶正部的内壁将井壁附近的落鱼挤到打捞矛的第一开口处,以对井壁附近的落鱼进行打捞。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打捞工具的张开块的收缩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打捞工具的张开块的张开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打捞工具的打捞矛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图3的B-B面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打捞工具的张开块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打捞工具的张开块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打捞工具的张开块的第三结构示意。附图标记说明:1-打捞矛;10-容纳腔;101-第一腔;102-第二腔;103-第一开口;11-弹性打捞钩;12-凹槽;13-钢丝连接部;2-张开块;21-第一连接部;22-扶正部;201-铰接部;202-弹性连接部;203-第二开口;3-限位件。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专利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应当对“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石油开采
,一般将掉至井内的管状和杆状类的小物件称为落鱼,井内掉落的落鱼会对后期的采油作业造成影响,通常需要通过打捞工具对落鱼进行打捞。一般需要使用钢丝将打捞工具下放至井底对落鱼打捞,管柱上往往安装有安全阀、压裂阀、滑套等部件,这些部件与管柱之间形成平滑的过渡段,而这些部件的内径均小于管柱的内径,而形成径缩段。常规的打捞工具的外径都小于径缩段的内径,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打捞矛,所述打捞矛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打捞矛的一端形成供落鱼进入的第一开口,所述容纳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腔的内径沿所述打捞矛的轴向朝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弹性打捞钩;/n还包括多个张开块,所述张开块包括第一连接部和扶正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张开块的中部,所述扶正部位于所述张开块的下端,所述容纳腔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弹性件,所述打捞矛的外周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张开块与所述凹槽一一对应,所述张开块的上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凹槽的侧壁铰接;/n多个所述扶正部位于同一圆锥面上,所述圆锥面的内径沿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圆锥面的最小内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打捞矛,所述打捞矛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打捞矛的一端形成供落鱼进入的第一开口,所述容纳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腔的内径沿所述打捞矛的轴向朝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弹性打捞钩;
还包括多个张开块,所述张开块包括第一连接部和扶正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张开块的中部,所述扶正部位于所述张开块的下端,所述容纳腔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设置有弹性件,所述打捞矛的外周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张开块与所述凹槽一一对应,所述张开块的上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凹槽的侧壁铰接;
多个所述扶正部位于同一圆锥面上,所述圆锥面的内径沿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圆锥面的最小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沿所述打捞矛的轴向延伸,且所述张开块位于所述凹槽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正部的水平截面呈扇形,且多个所述扶正部的圆心角之和为36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正部的外壁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形成外径逐渐减小的圆弧过渡段。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峰王胜军聂延波刘杨王小培凌涛朱松柏黄扬明邵剑波林娜王益民王亚娟董晨王敏曹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