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00092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包括:首先,将高空车固定在驳船的中央位置处;其次,将驳船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第一预设间距的水域处;再次,将高空车的作业斗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的外板第二预设间距的位置处;最后,站立在作业斗上的工作人员对外板进行施工作业。对于朝向水域的外板能够直接进行涂装等施工作业,不需要对码头船舶进行调头,省去了码头船舶调头的辅助设备及调头所消耗的时间,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能够避免对码头船舶进行调头,从而减少项目的作业周期,同时降低施工成本的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船舶
,尤其涉及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停靠在码头的船舶在需要对其外板进行临时涂装等施工作业时,通常是在外板区域点对点临时搭设脚手架,但此种方法不适用于大面积作业,对于需要对朝向水域的外板进行施工时,需要将船舶掉头,使得施工作业面朝向码头岸线,借助辅助设备对外板区域进行临时施工作业。对于船舶调头具有以下缺点:1)船舶调头停靠需借助拖轮等设备辅助,整个船舶调头过程中经济成本损耗巨大;2)船舶调头耗费时间长,拉长了项目的作业周期。因此,亟需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能够避免对码头船舶进行调头,从而减少项目的作业周期,同时降低施工成本的投入。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包括:将高空车固定在驳船的中央位置处;将驳船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第一预设间距的水域处;将高空车的作业斗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的外板第二预设间距的位置处;站立在作业斗上的工作人员对外板进行施工作业。作为优选,所述将高空车固定在驳船的中央位置处,包括:将高空车行驶到驳船的中央位置处;在驳船上安装多个拉码;利用钢丝绳将拉码和高空车的车架连接并拉紧。作为优选,于驳船上位于高空车的正下方安装两个关于驳船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拉码。作为优选,于驳船上距离高空车具有第三预设间距的位置处安装四个拉码。作为优选,所述将高空车固定在驳船的中央位置处,还包括:在高空车的轮胎和驳船之间垫塞木尖。作为优选,所述拉码为10吨拉码。作为优选,还包括:在外板的外侧挂设防撞轮胎。作为优选,所述驳船的宽度在12米以上,且长度在26米以上。作为优选,在施工作业时,作业斗伸出驳船的水平距离不大于3米。作为优选,在施工作业时,作业斗高出驳船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对于码头船舶朝向水域的外板进行施工作业时,先将高空车固定在驳船的中央位置处,然后,将驳船带动高空车移动至靠近码头船舶距离第一预设间距的水域处,将作业斗移动至靠近外板,此时,站立在作业斗上的工作人员能够对外板进行施工作业。因此,对于朝向水域的外板能够直接进行涂装等施工作业,不需要对码头船舶进行调头,省去了码头船舶调头的辅助设备及调头所消耗的时间,而且,对于朝向水域的外板使用该方法进行施工作业,对于朝向码头岸线的外板使用传统的方法,因此,可以同时对码头船舶两侧的外板进行施工,进一步缩短了施工作业的时间。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能够避免对码头船舶进行调头,从而减少项目的作业周期,同时降低施工成本的投入。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空车和驳船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空车和驳船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空车和驳船的俯视图。图中:1、驳船;2、高空车;3、拉码;4、钢丝绳;5、木尖;21、作业斗;22、轮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安装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平台线驳岸码头、港池内或1号码头的船舶,且无高速艇、拖轮等在港池附近作业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高空车2固定在驳船1的中央位置处。S2、将驳船1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第一预设间距的水域处。S3、将高空车2的作业斗21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的外板第二预设间距的位置处。S4、站立在作业斗21上的工作人员对外板进行施工作业。第一预设间距及第二预设间距的设定由高空车2的高度、高空车2的悬臂长度、工作人员的臂长等条件确定,二者相互配合能够保证工作人员顺利对外板进行施工作业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提供的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对于朝向水域的外板能够直接进行涂装等施工作业,不需要对码头船舶进行调头,省去了码头船舶调头的辅助设备及调头所消耗的时间,而且,对于朝向水域的外板使用该方法进行施工作业,对于朝向码头岸线的外板使用传统的方法,因此,可以同时对码头船舶两侧的外板进行施工,进一步缩短了施工作业的时间。本实施例提出的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能够避免对码头船舶进行调头,从而减少项目的作业周期,同时降低施工成本的投入。具体地,驳船1的宽度在12米以上,且长度在26米以上。保证其足够承载高空车2,实现安全施工。具体地,S1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驳船1停靠于岸边,将高空车2行驶到驳船1的中央位置处;然后,在驳船1上安装多个拉码3;最后,利用钢丝绳4将拉码3和高空车2的车架连接并拉紧。高空车2的首尾方向与驳船1的长度方向一致放置,且高空车2在驳船1上不允许移动,因此,在施工前需检查所有拉码3和钢丝绳4有无松动或损坏。在本实施例中,拉码3选用10吨拉码。更具体地,S1还包括:在高空车2的轮胎22和驳船1之间垫塞木尖5。如图2所示,在前轮的前侧和后轮的后侧均垫塞木尖5,防止高空车2相对于驳船1前后移动,进一步起到了固定高空车2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在驳船1上安装六个拉码3。在高空车2的正下方安装两个关于驳船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拉码3;在距离高空车2具有第三预设间距的位置处安装四个拉码3。如图3所示,高空车2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均安装有一个拉码3,各个拉码3均通过钢丝绳4连接于高空车2的车架,从而将高空车2稳定、牢固地固定于驳船1上。可选地,在外板的外侧挂设防撞轮胎。防止在作业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将高空车(2)固定在驳船(1)的中央位置处;/n将驳船(1)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第一预设间距的水域处;/n将高空车(2)的作业斗(21)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的外板第二预设间距的位置处;/n站立在作业斗(21)上的工作人员对外板进行施工作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高空车(2)固定在驳船(1)的中央位置处;
将驳船(1)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第一预设间距的水域处;
将高空车(2)的作业斗(21)移动至距离码头船舶的外板第二预设间距的位置处;
站立在作业斗(21)上的工作人员对外板进行施工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高空车(2)固定在驳船(1)的中央位置处,包括:
将高空车(2)行驶到驳船(1)的中央位置处;
在驳船(1)上安装多个拉码(3);
利用钢丝绳(4)将拉码(3)和高空车(2)的车架连接并拉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于驳船(1)上位于高空车(2)的正下方安装两个关于驳船(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拉码(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码头船舶外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于驳船(1)上距离高空车(2)具有第三预设间距的位置处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赛何志年彭坤
申请(专利权)人: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