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及其操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99722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5: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包括操作杆和位于操作杆端部的微型环钻,所述微型环钻端部为环形的锯齿状或者螺旋状。采用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的操作方法,先将穿刺导针刺穿皮肤,定位试验腰椎间隙位置;将穿刺导针插入腰椎间隙内,然后将操作杆沿穿刺导针插入;操作杆插入到定位挡台触碰到腰椎,插入腰椎之间的操作杆长度为4mm;旋转操作杆,利用操作杆端部的微型环钻切除纤维环。优点是:仅需经皮刺穿兔椎间盘以环形切除纤维环,可以引发髓核减压,从而形成椎间盘退变,且耗时时间较短,一次纤维环切除仅需5‑10秒,效率较高,适合于大规模多因素实验研究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节省了试验研究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及其操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
,特别涉及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39-42%退变椎间盘是慢性下腰痛的疼痛来源。多次手术及长期药物治疗,花费巨大,给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为了寻找诊治该类病症的有效诊疗方法,较为普遍的方式是通过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用于研究延缓或逆转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各类治疗方法的主要途径,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目前为止尚无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造模工具可用于观察椎间盘退变病理过程的在体研究。各种啮齿类动物模型已被用于研究椎间盘退变,其中,兔椎间盘退变及再生修复研究是较为理想的模型,因为其成本低,来源方便,便于照顾,较为接近人类椎间盘退变病理过程。兔椎间盘模型可以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形成,通常需要进行腰椎前路手术显露腰椎间盘并对其进行纤维环损伤诱导退变。由此可见,以这类方式建立动物模型是复杂且艰难的外科手术,研究效率不高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已被广泛的用于椎间盘退变/再生研究。开放手术显露前外侧椎间盘为易于操作的解剖位置,且可以轻松地操作实现诱导退变,故成为椎间盘退变/再生研究的理想模型。然而,开放手术容易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出血,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对动物本身造成较大的伤害,对实验的最终结果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其次,纤维环损伤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现有技术中该模型是多采用“十”字切开法,通过11号刀片损伤纤维环诱发椎间盘退变,纤维环损伤范围及深度并不可控,不易于观测刀片刺入纤维环深度。另外,需要高超的手术技巧和操作,精密的手术器械和检测仪器,且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等待退变形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及其操作方法,能够较为简单且可靠地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包括操作杆和位于操作杆底端的微型环钻,所述操作杆为圆柱形,操作杆的顶端设有把手,所述微型环钻端部为环形的锯齿状或者螺旋状。优选的,还包括穿刺导针,沿所述操作杆的轴线开有贯穿操作杆和微型环钻的通孔,所述穿刺导针穿设过所述通孔,通过穿刺导针,能够更好的找到腰椎之间的间隙,方便操作杆插入。优选的,所述操作杆的外径小于等于1.8mm,过大的外径无法插入到腰椎之间。优选的,还包括定位挡台,所述定位挡台设在操作杆的外侧壁上,处于操作杆直径两端的定位挡台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腰椎之间的间距,通过定位台与相邻腰椎的定位,在切除纤维环时能更好的掌握切入深度。优选的,所述定位挡台下方的操作杆长度为4mm,最佳的切除纤维环深度。优选的,所述定位挡台为环形结构,且与椎体接触的面为平面,操作杆无论那个方向插入都能让定位挡台与腰椎接触进行定位。采用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先将穿刺导针刺穿皮肤,定位试验腰椎间隙位置;步骤二、将穿刺导针插入腰椎间隙内,然后将操作杆沿穿刺导针插入;步骤三、操作杆插入到定位挡台触碰到腰椎,插入腰椎之间的操作杆长度为4mm;步骤四、旋转操作杆,利用操作杆端部的微型环钻切除纤维环。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左右旋转操作杆两三次,然后停留5秒,再将操作杆拔出,可以造成程度合适的椎间盘损伤,以便进一步导致椎间盘的退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装置结构简单,仅需经皮刺穿兔椎间盘以环形切除纤维环,可以引发髓核减压,从而形成椎间盘退变,且耗时时间较短,一次纤维环切除仅需5-10秒,效率较高,适合于大规模多因素实验研究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且无需购买昂贵的药物或设备,节省了试验研究成本。圆形的操作杆更利于握持和刺入,同时设置把手,方便在切除纤维环时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的实施例,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包括操作杆1和位于操作杆1端部的微型环钻2,所述操作杆1为圆柱形,操作杆1的顶端设有把手,所述微型环钻2端部为环形的锯齿状或者螺旋状。当然,为了更加准确快捷的进行纤维环切除,如图2所示,还包括穿刺导针3,沿所述操作杆1的轴线开有贯穿操作杆1和微型环钻2的通孔,所述穿刺导针3穿设过所述通孔,最好在操作杆1的外壁上还设置定位挡台4,可以较好地实现控制环钻限制环切纤维环深度的同时,也便于操作人员实时观测和掌握穿刺力度、穿刺方向、穿刺点,最好定位挡台为环形结构,且与椎体接触的面为平面。一般来说操作杆1的外径小于1.8mm,过大的外径无法插入到腰椎之间,也利于手术人员你操作。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先将穿刺导针3刺穿皮肤,定位试验腰椎间隙位置;步骤二、将穿刺导针3插入腰椎间隙内,然后将操作杆1沿穿刺导针3插入;步骤三、操作杆1插入到定位挡台4触碰到腰椎,插入腰椎之间的操作杆1长度为4mm;步骤四、旋转操作杆1,左右旋转操作杆1两三次,利用操作杆1端部的微型环钻2切除纤维环,然后停留5秒,再将操作杆1拔出。如图3所示,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杆(1)和位于操作杆(1)底端的微型环钻(2),所述操作杆(1)为圆柱形,操作杆(1)的顶端设有把手,所述微型环钻(2)端部为环形的锯齿状或者螺旋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杆(1)和位于操作杆(1)底端的微型环钻(2),所述操作杆(1)为圆柱形,操作杆(1)的顶端设有把手,所述微型环钻(2)端部为环形的锯齿状或者螺旋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穿刺导针(3),沿所述操作杆(1)的轴线开有贯穿操作杆(1)和微型环钻(2)的通孔,所述穿刺导针(3)穿设过所述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1)的外径小于等于1.8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皮穿刺纤维环切除椎间盘退变造模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挡台(4),所述定位挡台(4)设在操作杆(1)的外侧壁上,处于操作杆(1)直径两端的定位挡台(4)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腰椎之间的间距。


5.如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龙杨洋许新伟虞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