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CD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9362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面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LCD面板,包括屏下指纹探测区域,屏下指纹探测区域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的一侧面上依次层叠设有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栅极绝缘层、第一源极金属层、第一半导体层、第一钝化层、第一平坦层和第一透明层,通过设置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源极金属层和第一半导体层构成TFT器件,通过设置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构成光电二极管,当有光照射到该器件时会产生光生电流,当TFT器件打开时,电流会被传感线探测,不同位置所探测电荷量的比列不同,使得映射出指纹的纹路,从而实现指纹识别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CD面板
本技术涉及面板
,特别涉及一种LCD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全面屏手机市场的井喷式爆发,屏下指纹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标配;根据技术特点的不同,屏下指纹大致可分为:电容式指纹识别,光学式指纹识别和超声波式指纹识别三种;这三种屏下指纹技术各有优缺点,电容式指纹识别具有成本低,功耗低,但是灵敏度低的特点;光学式指纹识别则具有灵敏度高,但功耗高的特点;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主要是技术性还不够成熟。其中光学式指纹识别技术可结合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英文)技术以实现全面屏的屏下指纹技术;搭载有光敏元件阵列的背板(PhotoDiodeBackplane)设计在OLED显示屏下方,当有手指触摸做指纹采集时,OLED屏所发出的光打在手指指纹的纹路上,再反射到下方的光敏元件上,光敏元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送至数据分析单元就可分析出指纹特征,但是目前市场上还未有LCD(液晶显示器的英文)屏幕的屏下指纹识别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CD面板,在不影响显示质量的前提下实现LCD屏下指纹识别。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LCD面板,包括屏下指纹探测区域,所述屏下指纹探测区域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面上依次层叠设有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栅极绝缘层、第一源极金属层、第一半导体层、第一钝化层、第一平坦层和第一透明层,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分别与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基板和第一源极金属层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一源极金属层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第一平坦层的一侧面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内嵌设有第二半导体层,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远离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与第一透明层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第一透明层接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源极金属层和第一半导体层构成TFT器件,通过设置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构成光电二极管,当有光照射到该器件时会产生光生电流,当TFT器件打开时,电流会被传感线探测,不同位置所探测电荷量的比列不同,使得映射出指纹的纹路,从而实现指纹识别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LCD面板的屏下指纹探测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LCD面板的液晶显示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LCD面板的屏下指纹探测区域的电路示意图;标号说明:1、屏下指纹探测区域;101、第一基板;102、第一栅极金属层;103、第一栅极绝缘层;104、第一源极金属层;105、第一半导体层;106、第一钝化层;107、第二半导体层;108、第一平坦层;109、第一透明层;2、液晶显示区域;201、第二基板;202、第二栅极金属层;203、第二栅极绝缘层;204、第二源极金属层;205、第三半导体层;206、第二钝化层;207、第二平坦层;208、顶部绝缘层;209、第二透明层;210、第三透明层。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LCD面板,包括屏下指纹探测区域,所述屏下指纹探测区域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面上依次层叠设有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栅极绝缘层、第一源极金属层、第一半导体层、第一钝化层、第一平坦层和第一透明层,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分别与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基板和第一源极金属层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一源极金属层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第一平坦层的一侧面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内嵌设有第二半导体层,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远离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与第一透明层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第一透明层接触。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源极金属层和第一半导体层构成TFT器件,通过设置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构成光电二极管,当有光照射到该器件时会产生光生电流,当TFT器件打开时,电流会被传感线探测,不同位置所探测电荷量的比列不同,使得映射出指纹的纹路,从而实现指纹识别的功能。进一步的,还包括液晶显示区域,所述液晶显示区域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面上依次层叠设有第二栅极金属层、第二栅极绝缘层、第二源极金属层、第三半导体层、第二钝化层、第二平坦层和顶部绝缘层,所述第二钝化层上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二平坦层上设有第二过孔,所述顶部绝缘层上设有第三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位于第一过孔和第三过孔之间且分别与第一过孔和第三过孔相通,所述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三者中均填充有第二透明层,所述第一过孔中填充的第二透明层与第二源极金属层接触。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液晶显示区域,背光会穿过液晶显示区域,光线穿过被手反射到屏下指纹探测区域,由于屏下指纹探测区域有金属层遮挡,所以背光的光线会被遮挡,无法影响屏下指纹探测区域探测的灵敏度;手上纹路对光线的反射强度不一样,故实际照射到屏下指纹探测区域的光电器件的光强不一样,经光电二极管转换成的电流不一样,从而IC可通过算法计算出纹路和电流的对应关系,最终实现屏下指纹识别功能。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平坦层和顶部绝缘层之间设有两个第三透明层,所述第三过孔中填充的第二透明层位于两个第三透明层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源极金属层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三半导体层位于两个第二源极金属层之间且分别与两个第二源极金属层接触。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栅极金属层、两个第二源极金属层和第三半导体层构成TFT器件,第二栅极金属层能够遮住背光的光线,从而避免了背光对TFT器件的影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源极金属层的数量和第一半导体层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半导体层位于两个第一源极金属层之间且分别与两个第一源极金属层接触,两个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中的其中另一个第一半导体层位于其中一个第一源极金属层远离第一栅极绝缘层的一侧面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与两个第一半导体层中的其中另一个第一半导体层接触。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半导体层与两个第一半导体层中的其中另一个第一半导体层接触形成光电二极管。请参照图1至图3,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请参照图1,一种LCD面板,包括屏下指纹探测区域1,所述屏下指纹探测区域1包括第一基板101,所述第一基板101的一侧面上依次层叠设有第一栅极金属层102、第一栅极绝缘层103、第一源极金属层104、第一半导体层105、第一钝化层106、第一平坦层108和第一透明层109,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103分别与第一栅极金属层102、第一基板101和第一源极金属层104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106的一侧面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层105和第一源极金属层104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106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第一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CD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屏下指纹探测区域,所述屏下指纹探测区域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面上依次层叠设有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栅极绝缘层、第一源极金属层、第一半导体层、第一钝化层、第一平坦层和第一透明层,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分别与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基板和第一源极金属层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一源极金属层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第一平坦层的一侧面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内嵌设有第二半导体层,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远离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与第一透明层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第一透明层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CD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屏下指纹探测区域,所述屏下指纹探测区域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面上依次层叠设有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栅极绝缘层、第一源极金属层、第一半导体层、第一钝化层、第一平坦层和第一透明层,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分别与第一栅极金属层、第一基板和第一源极金属层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分别与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一源极金属层接触,所述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第一平坦层的一侧面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内嵌设有第二半导体层,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远离第一钝化层的一侧面与第一透明层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与第一透明层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CD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晶显示区域,所述液晶显示区域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面上依次层叠设有第二栅极金属层、第二栅极绝缘层、第二源极金属层、第三半导体层、第二钝化层、第二平坦层和顶部绝缘层,所述第二钝化层上设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二平坦层上设有第二过孔,所述顶部绝缘层上设有第三过孔,所述第二过孔位于第一过孔和第三过孔之间且分别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慧萍刘汉龙郭智宇刘振东郑聪秀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