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胶链轮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414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胶链轮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中:上模与下模合模时,在二者之间形成供待包胶工件放入的模腔,且当待包胶的工件放入模腔时,该模腔与工件配合分别在工件两侧形成上包胶空间、下包胶空间;上模上设有主流道和上流道,下模上设有下流道,且合模时,上流道连通主流道与上包胶空间,下流道连通主流道与下包胶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一次性完成工件双侧的包胶工作,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胶链轮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包胶链轮模具。
技术介绍
目前包胶链轮已逐渐应用于汽车发动机领域中,通过橡胶与链条进行接触来代替骨架与链条直接接触,从而降低产生的噪音,给开车和乘车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包胶链轮一般是齿的双侧进行包胶,由于两侧的橡胶是完全独立分开的,如先对一侧进行包胶,然后再对另一侧包胶,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包胶链轮模具。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包胶链轮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中:上模与下模合模时,在二者之间形成供待包胶工件放入的模腔,且当待包胶的工件放入模腔时,该模腔与工件配合分别在工件两侧形成上包胶空间、下包胶空间;上模上设有主流道和上流道,下模上设有下流道,且合模时,上流道连通主流道与上包胶空间,下流道连通主流道与下包胶空间。优选地,上模上设有上模腔,下模上设有下模腔,合模时,上模腔与下模腔配合以形成模腔。优选地,上流道为沿上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下流道为沿下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且合模时,上流道与下流道配合在二者之间形成与主流道连通的胶道,且该胶道靠近模腔一端的上壁面与模腔内的工件靠近胶道一侧的上壁面之间预料有间距以形成连通胶道与上包胶空间的第一进胶口,该胶道靠近模腔一端的下壁面与模腔内的工件靠近胶道一侧的下壁面之间预料有间距以形成连通胶道与下包胶空间的第二进胶口。优选地,上流道位于上模腔的外侧并与上模腔间距布置,上流道靠近上模腔的一侧侧壁设有连通上模腔的通道以形成第一进胶口;下流道位于下模腔的外侧并与下模腔间距布置,下流道靠近下模腔的一侧侧壁设有连通下模腔的通道以形成第二进胶口。优选地,上流道与上模腔之间形成上间隔台面;下流道与下模腔之间形成下间隔平台,且合模时,上间隔平台与下间隔平台相互贴合。优选地,第一进胶口位于上模腔的底部。优选地,第二进胶口位于下模腔的底部。优选地,上流道为沿上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下流道为沿下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合模时,上流道与下流道扣合以在二者之间与连通主流道连通的空间。本技术中,实现了一次性完成工件双侧的包胶工作,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技术提出的一种包胶链轮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技术提出的一种包胶链轮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图1为技术提出的一种包胶链轮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技术提出的一种包胶链轮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二。参照图1-2,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包胶链轮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其中:上模1与下模2合模时,在二者之间形成供待包胶工件A放入的模腔,且当待包胶的工件A放入模腔时,该模腔与工件A配合分别在工件A两侧形成上包胶空间3、下包胶空间4。上模1上设有主流道9和上流道7,下模2上设有下流道8,且合模时,上流道7连通主流道9与上包胶空间3,下流道8连通主流道9与下包胶空间4,从而使得胶料可以通过主流道9分别经上流道7进入上包胶空间3以对工件A的一侧包胶、经下流道8进入下包胶空间4以对工件A的另一侧包胶。由上可知,本技术实现了一次性完成工件A双侧的包胶工作,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本实施例中,上模1上设有上模腔,下模2上设有下模腔,合模时,上模腔与下模腔配合以形成模腔。实施例1参照图1,上流道7为沿上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下流道8为沿下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且合模时,上流道7与下流道8配合在二者之间形成与主流道9连通的胶道,且该胶道靠近模腔一端的上壁面与模腔内的工件A靠近胶道一侧的上壁面之间预料有间距以形成连通胶道与上包胶空间3的第一进胶口5,该胶道靠近模腔一端的下壁面与模腔内的工件A靠近胶道一侧的下壁面之间预料有间距以形成连通胶道与下包胶空间4的第二进胶口6。该结构的设置可以方便模具的加工。实施例2参照图2,上流道7位于上模腔的外侧并与上模腔间距布置,上流道7靠近上模腔的一侧侧壁设有连通上模腔的通道以形成第一进胶口5;下流道8位于下模腔的外侧并与下模腔间距布置,下流道8靠近下模腔的一侧侧壁设有连通下模腔的通道以形成第二进胶口6。该结构的设置可以避免因进胶口裸漏在外面而存在的易损坏的问题。加强了模具的稳定性,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和产品的合格率。此外,实施例2中,上流道7与上模腔之间形成上间隔台面;下流道8与下模腔之间形成下间隔平台,且合模时,上间隔平台与下间隔平台相互贴合。实施例2中,第一进胶口5位于上模腔的底部。第二进胶口6位于下模腔的底部。以保障模具的稳定性,确保进胶效果。实施例2中,上流道7为沿上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下流道8为沿下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合模时,上流道7与下流道8扣合以在二者之间与连通主流道9连通的空间。该结构的设置既可以确保进胶的流畅性,又方便模具的加工。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包胶链轮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和下模(2),其中:/n上模(1)与下模(2)合模时,在二者之间形成供待包胶工件(A)放入的模腔,且当待包胶的工件(A)放入模腔时,该模腔与工件(A)配合分别在工件(A)两侧形成上包胶空间(3)、下包胶空间(4);/n上模(1)上设有主流道(9)和上流道(7),下模(2)上设有下流道(8),且合模时,上流道(7)连通主流道(9)与上包胶空间(3),下流道(8)连通主流道(9)与下包胶空间(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胶链轮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和下模(2),其中:
上模(1)与下模(2)合模时,在二者之间形成供待包胶工件(A)放入的模腔,且当待包胶的工件(A)放入模腔时,该模腔与工件(A)配合分别在工件(A)两侧形成上包胶空间(3)、下包胶空间(4);
上模(1)上设有主流道(9)和上流道(7),下模(2)上设有下流道(8),且合模时,上流道(7)连通主流道(9)与上包胶空间(3),下流道(8)连通主流道(9)与下包胶空间(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胶链轮模具,其特征在于,上模(1)上设有上模腔,下模(2)上设有下模腔,合模时,上模腔与下模腔配合以形成模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胶链轮模具,其特征在于,上流道(7)为沿上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下流道(8)为沿下模腔深度方向凹陷的凹槽,且合模时,上流道(7)与下流道(8)配合在二者之间形成与主流道(9)连通的胶道,且该胶道靠近模腔一端的上壁面与模腔内的工件(A)靠近胶道一侧的上壁面之间预料有间距以形成连通胶道与上包胶空间(3)的第一进胶口(5),该胶道靠近模腔一端的下壁面与模腔内的工件(A)靠近胶道一侧的下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增宝凌毅朱宝宁孙卫华程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库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