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湿化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020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层湿化瓶,包括外瓶、外盖、内瓶和内盖,内盖与内瓶插接并过盈配合,当外盖与外瓶盖合时,内盖与内瓶插紧;内盖装有与流量阀配合的一次性使用的导氧管,当外盖与外瓶盖合时,导氧管顶端与流量阀插紧;挤压内瓶可使其与内盖分离。其密封性能优秀,更换一次性组件时方便快捷,有效避免细菌污染和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湿化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层湿化瓶。
技术介绍
医院中心供氧终端使用的墙式浮标氧气吸入器是医院的基础给氧装置,目前普遍应用于住院患者急救给氧和湿化氧疗,成本低、操作简便,使用科室多、用量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空气和水中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霉菌等非发酵致病菌,或因医院病区空气消毒不充分,或因中心供氧管路及接头受到污染,或因注入的湿化液不符合规定,或因氧气吸入器消毒流程及装配操作不规范,病菌就会随空气或湿化液进入湿化瓶内,在潮湿的湿化瓶内富氧环境中得到快速繁殖。由中央供氧终端进入的医用氧气通过受污染的湿化液,就会形成颗粒状感染性气溶胶,患者吸入这种受到感染的湿化氧气后,气道极易造成呼吸道感染,加剧病患。经祝仲珍等人研究,《医用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有效控制》表明,经消毒但尚未使用的湿化瓶和潮化管保管数天后进行检测,细菌污染率达到18.0%,患者使用后进行检测,细菌污染率更会高达82.5%。可见保管不规范和经患者使用过的湿化瓶、潮化管均会成为受非发酵病菌污染的最主要载体,这种因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引起院内患者呼吸道感染成为院感风险的重大隐患。因此,氧气吸入器的湿化瓶消毒和管理是医院防止医源性感染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浮标式氧气吸入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使用,卫生部门要求每天必须对浮标式氧气吸入器使用的湿化瓶和潮化管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患者使用的氧气吸入管路及外用器械实行一人次使用,有效杜绝交叉感染。对于湿化瓶的重复应用,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消毒管理方法,通常采用:(1)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时间长,效率低,消毒后湿化瓶干燥保管不方便。(2)环氧乙烷灭菌。所用的专用消毒设备较为昂贵,消毒后瓶内会有一定的残余物,瓶内水垢也难以彻底清除。(3)高压灭菌。必须由中央供应室统一消毒,流程长、成本高,消毒后的湿化瓶无菌保管效期仍然较短。针对上述问题,申请号:CN201310050524.7,名称为《一次性使用内杯的潮化瓶》的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处理和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符合医院消毒规范、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可确保氧气湿化和湿化氧气输出全程无菌的专用于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的一次性使用内杯的潮化瓶。但该专利所述提出的潮化瓶在使用时仍具有如下问题:1.内瓶和内盖采用分体式设计,两者之间的密封性需借助硅胶垫等密封件进行加强,结构整体性不理想,并且内瓶和内盖在无外力作用下为相互分离状态,无法始终维持内瓶的密封;2.一次性使用的潮化管与流量阀直接连接,更换时需医护人员用手拔取更换,容易造成细菌污染和交叉感染;3.使用过程中换水操作极其不便,拆装操作复杂缓慢,且容易造成部分组件掉落,具有造成细菌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湿化瓶,其密封性能优秀,换水以及更换一次性组件时方便快捷,有效避免细菌污染和交叉感染。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双层湿化瓶,包括外瓶、外盖、内瓶和内盖,所述外盖顶部连有流量阀,所述内盖与内瓶插接并过盈配合,当所述外盖与外瓶盖合时,所述内盖与内瓶插紧;所述内盖装有与流量阀配合的导氧管,当所述外盖与外瓶盖合、并与流量阀连接时,所述导氧管顶端与流量阀插紧;挤压所述内瓶可使其与内盖分离。进一步地,所述内瓶瓶口内侧壁成锥面设置,所述内盖盖口外侧壁设置为与内瓶瓶口内侧壁过盈配合的锥面。进一步地,所述内瓶瓶口向外延伸形成支撑沿,支撑沿搭设在所述外瓶的瓶口。进一步地,所述内盖设有与支撑沿相配合的压紧沿,当压紧沿与支撑沿抵紧时,所述内盖与内瓶插紧。进一步地,所述内盖顶部设有限位压槽,所述外盖底部设有与限位压槽对应的限位压环,当所述外盖与外瓶盖合时,所述限位压环与限位压槽压紧。进一步地,所述外瓶瓶底内侧设有限位凸台,所述内瓶底部设有与限位凸台相配合的限位凹槽。进一步地,所述内盖顶部中心竖直设有定位筒,定位筒中心竖直设置导氧管,所述外盖顶部中心竖直设有连接筒,连接筒外侧壁通过螺纹与流量阀旋接,连接筒的内径与定位筒的外径相匹配,所述连接筒内壁顶部向内延伸形成环形卡沿,环形卡沿与定位筒顶部的内侧壁卡紧。进一步地,所述外盖和外瓶通过快接机构盖合,所述快接机构包括多个成环状均匀设于外瓶外侧壁的凸沿,以及多个成环状均匀设于外盖内侧壁的凸块,当所述凸块与凸沿扣接时,所述外盖与内盖压紧。进一步地,当所述外瓶内设置有内瓶、且外盖与外瓶盖合接触时,所述凸块的顶侧略高于凸沿的底侧,所述凸沿的旋入端连有引导沿,引导沿远离凸沿的一端向外瓶瓶口方向倾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层湿化瓶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将内盖与内瓶设置为插接,利用插接的内外壁重合提升两者连接处的密封性,进一步通过设置插接处为过盈配合,使插接后的两者的内外壁相互挤压,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密封性,从而无需使用硅胶垫即可保证两者连接处的密封性,另一方面,通过挤压形成的摩擦力将内盖与内瓶相对固定,使两者连接为一个整体,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非操作人员主观意愿的分离,降低拆卸过程中掉落的可能性;(2)通过设置可重复利用的外盖和外瓶,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对内瓶和内盖进行密封,降低内瓶中气水冲击产生的噪音,第三方面,当外盖与外瓶逐渐盖合时,外盖内侧的底部向下挤压内盖,同时,外瓶内侧的底部向上挤压内瓶,从而使内盖和内瓶之间通过外盖和外瓶的挤压逐渐插紧,避免手部直接接触内盖和内瓶,有效降低细菌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3)通过设置导氧管与内盖连接,且当外盖与外瓶盖合时,使导氧管与流量阀插紧,从而使得该双层湿化瓶在该状态下,通过操作人员将外瓶与外盖分离后,内盖通过导氧管与流量阀插紧,内瓶与内盖插紧,并且外盖与流量阀连接,从而实现仅有外瓶拆下的状态,避免造成多个部件同时分离的情况,有效避免拆卸时手部接触多个部件,有效防止拆卸时发生部分部件的掉落,既优化了拆卸的速度和难易度,同时有效避免了细菌感染和交叉感染;(4)通过将内瓶设置为具有可挤压形变特性的瓶体,通过挤压内瓶使其瓶口处发生形变,降低内瓶瓶口与内盖插接处的插接强度,从而通过挤压内瓶即可使内瓶与内盖分离,方便操作人员实现换水的操作;与此同时,由于内瓶与内盖通过过盈配合的插接方式插紧,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远大于导氧管与流量阀之间的插接强度,因此,操作人员拉动内瓶即可使内瓶连带内盖以及导氧管一同与流量阀分离,从而在吸氧结束后方便快速的实现一次性使用的内瓶、内盖以及导氧管的一体化拆卸和丢弃;(5)通过将内瓶与内盖设置为锥面插接的形式,一方面能够利用锥面配合压紧时的自锁性,使内盖与内瓶插紧后具有较强的密封性能,避免使用硅胶垫进行辅助密封,通过设置锥面过盈配合,使内瓶与内盖能够插紧为一个整体,并且,当挤压内瓶时,锥面的设计能够方便内瓶瓶口发生形变,极大程度上便于挤压后的内瓶与内盖分离;(6)通过设置支撑沿能够有效支撑内瓶的瓶口,将内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湿化瓶,包括外瓶(10)、外盖(20)、内瓶(30)和内盖(40),所述外盖(20)顶部连有流量阀(50),/n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40)与内瓶(30)插接并过盈配合,当所述外盖(20)与外瓶(10)盖合时,所述内盖(40)与内瓶(30)插紧;/n所述内盖(40)装有与流量阀(50)配合的导氧管(41),当所述外盖(20)与外瓶(10)盖合、并与流量阀(50)连接时,所述导氧管(41)顶端与流量阀(50)插紧;/n挤压所述内瓶(30)可使其与内盖(40)分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湿化瓶,包括外瓶(10)、外盖(20)、内瓶(30)和内盖(40),所述外盖(20)顶部连有流量阀(50),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40)与内瓶(30)插接并过盈配合,当所述外盖(20)与外瓶(10)盖合时,所述内盖(40)与内瓶(30)插紧;
所述内盖(40)装有与流量阀(50)配合的导氧管(41),当所述外盖(20)与外瓶(10)盖合、并与流量阀(50)连接时,所述导氧管(41)顶端与流量阀(50)插紧;
挤压所述内瓶(30)可使其与内盖(40)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湿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瓶(30)瓶口内侧壁成锥面设置,所述内盖(40)盖口外侧壁设置为与内瓶(30)瓶口内侧壁过盈配合的锥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湿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瓶(30)瓶口向外延伸形成支撑沿(31),支撑沿(31)搭设在所述外瓶(10)的瓶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湿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40)设有与支撑沿(31)相配合的压紧沿(42),当压紧沿(42)与支撑沿(31)抵紧时,所述内盖(40)与内瓶(30)插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湿化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40)顶部设有限位压槽(43),所述外盖(20)底部设有与限位压槽(43)对应的限位压环(21),当所述外盖(20)与外瓶(10)盖合时,所述限位压环(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大勇龙玉娟刘麒麟黄琪杰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利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