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6363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所述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混炼硅橡胶75‑90份、聚酰胺树脂35‑55份、氢化松香7‑12份、纳米银3‑7份、润滑剂0.5‑2份、催化剂0.5‑1.2份、交联剂0.8‑1.5份、偶联剂0.5‑1.2份、抗氧剂0.2‑0.6份;通过将所述聚酰胺树脂与所述硅橡胶进行共混,并通过上述组分的协同配合作用,使得硅橡胶弹性体具备较好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克服现有硅橡胶弹性体机械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
技术介绍
弹性体是一种能够在弱应力下形变显著,应力松弛后能够迅速恢复到接近原有状态和尺寸的高分子材料。根据弹性体是否可以塑化,又将弹性体分为热固性弹性体、热塑性弹性体二大类。热塑性弹性体TPE/TPR,又称人造橡胶或合成橡胶,是一种在常温下显示橡胶弹性,在高温下又能够塑化成型的高分子材料。热塑性弹性体既具备传统交联硫化橡胶的高弹性、耐老化、耐油性等优异性能,同时又具备普通塑料加工方便、加工方式广的特点。热塑性弹性体可以采用注塑、挤出、吹塑等加工方式生产,且水口边角粉碎后可直接二次使用,既简化了加工过程,又降低了加工成本;因此,热塑性弹性体已成为取代传统橡胶的最新材料。硅橡胶弹性体具有较好的耐高低温性能,但是现有的硅橡胶弹性体存在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的硅橡胶弹性体存在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较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混炼硅橡胶75-90份、聚酰胺树脂35-55份、氢化松香7-12份、纳米银3-7份、润滑剂0.5-2份、催化剂0.5-1.2份、交联剂0.8-1.5份、偶联剂0.5-1.2份、抗氧剂0.2-0.6份。优选地,所述混炼硅橡胶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硅橡胶生胶30-48份、补强剂25-35份。优选地,所述硅橡胶生胶为端羟基硅橡胶、二甲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氟硅橡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地,所述补强剂为气相法白炭黑和/或者沉淀法白炭黑。优选地,所述聚酰胺树脂为聚酰胺-6、聚酰胺-66和聚酰胺-61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氯铂酸–异丙醇、氯铂酸–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或氯铂酸–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优选地,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30-50nm。优选地,所述交联剂为2,5-双特丁基过氧化-2,5-二甲基-3-己炔、2,5-双特丁基过氧化-2,5-二甲基己烷或过氧化二异丙苯。优选地,所述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或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优选地,所述润滑剂为季戊四醇酯、芥酸酰胺、硅酮、EBS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包括:本专利技术中的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混炼硅橡胶75-90份、聚酰胺树脂35-55份、氢化松香7-12份、纳米银3-7份、润滑剂0.5-2份、催化剂0.5-1.2份、交联剂0.8-1.5份、偶联剂0.5-1.2份、抗氧剂0.2-0.6份;通过将所述聚酰胺树脂与所述硅橡胶进行共混,并通过上述组分的协同配合作用,使得硅橡胶弹性体具备较好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克服现有硅橡胶弹性体机械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具体实施方式本具体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混炼硅橡胶75-90份、聚酰胺树脂35-55份、氢化松香7-12份、纳米银3-7份、润滑剂0.5-2份、催化剂0.5-1.2份、交联剂0.8-1.5份、偶联剂0.5-1.2份、抗氧剂0.2-0.6份。所述混炼硅橡胶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硅橡胶生胶30-48份、补强剂25-35份,所述硅橡胶生胶为端羟基硅橡胶、二甲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氟硅橡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补强剂为气相法白炭黑和/或者沉淀法白炭黑,所述聚酰胺树脂为聚酰胺-6、聚酰胺-66和聚酰胺-61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催化剂为氯铂酸–异丙醇、氯铂酸–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或氯铂酸–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30-50nm,所述交联剂为2,5-双特丁基过氧化-2,5-二甲基-3-己炔、2,5-双特丁基过氧化-2,5-二甲基己烷或过氧化二异丙苯,所述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或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润滑剂为季戊四醇酯、芥酸酰胺、硅酮、EBS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硅橡胶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如下:(1)按照所述重量份配比,将所述硅橡胶生胶与所述补强剂进行混炼,得到混炼硅橡胶;其中,混炼温度为60℃~140℃,混炼时间为0.2h~2h,转速为20r/min~120r/min;(2)按照所述重量份配比,将所述混炼硅橡胶、所述聚酰胺树脂、所述氢化松香、所述纳米银、所述润滑剂、所述催化剂、所述交联剂、所述偶联剂和所述抗氧剂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动态硫化反应,挤出,造粒,得到滑动交联网络的硅橡胶弹性体;其中,双螺杆挤出机的加工温度为155℃~195℃,螺杆转速为135r/min~275r/min,动态硫化的时间为1min~3.5min。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得到的硅橡胶弹性体的性能测试方法如下:按照GB/T528-1998测试硫化硅橡胶的拉伸强度;按照GB/T529-1999测试硫化硅橡胶的撕裂强度。下面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实施例阐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混炼硅橡胶75份、聚酰胺树脂35份、氢化松香7份、纳米银3份、润滑剂0.5份、催化剂0.5份、交联剂0.8份、偶联剂0.5份、抗氧剂0.2份。所述混炼硅橡胶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硅橡胶生胶30份、补强剂25份,所述硅橡胶生胶为端羟基硅橡胶,所述补强剂为气相法白炭黑,所述聚酰胺树脂为聚酰胺-6,所述催化剂为氯铂酸–异丙醇,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30-50nm,所述交联剂为2,5-双特丁基过氧化-2,5-二甲基-3-己炔,所述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所述润滑剂为季戊四醇酯。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混炼硅橡胶90份、聚酰胺树脂55份、氢化松香12份、纳米银7份、润滑剂2份、催化剂1.2份、交联剂1.5份、偶联剂1.2份、抗氧剂0.6份。所述混炼硅橡胶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硅橡胶生胶48份、补强剂35份,所述硅橡胶生胶为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所述补强剂为沉淀法白炭黑,所述聚酰胺树脂为聚酰胺610,所述催化剂为氯铂酸–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30-50nm,所述交联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所述偶联剂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润滑剂为硅酮。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混炼硅橡胶80份、聚酰胺树脂45份、氢化松香10份、纳米银5份、润滑剂1.5份、催化剂0.8份、交联剂1.2份、偶联剂0.8份、抗氧剂0.4份。所述混炼硅橡胶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硅橡胶生胶40份、补强剂30份,所述硅橡胶生胶为二甲基硅橡胶,所述补强剂为气相法白炭黑,所述聚酰胺树脂为聚酰胺-66,所述催化剂为氯铂酸–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所述纳米银的粒径为30-50nm,所述交联剂为2,5-双特丁基过氧化-2,5-二甲基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混炼硅橡胶75-90份、聚酰胺树脂35-55份、氢化松香7-12份、纳米银3-7份、润滑剂0.5-2份、催化剂0.5-1.2份、交联剂0.8-1.5份、偶联剂0.5-1.2份、抗氧剂0.2-0.6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混炼硅橡胶75-90份、聚酰胺树脂35-55份、氢化松香7-12份、纳米银3-7份、润滑剂0.5-2份、催化剂0.5-1.2份、交联剂0.8-1.5份、偶联剂0.5-1.2份、抗氧剂0.2-0.6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炼硅橡胶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硅橡胶生胶30-48份、补强剂25-35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橡胶生胶为端羟基硅橡胶、二甲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氟硅橡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剂为气相法白炭黑和/或者沉淀法白炭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橡胶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忠陶明海黄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新海鸿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