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6082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对新能源汽车简单化室外自动充电和室外遮雨的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第一工作台;斜梯,第一工作台上部设有斜梯;上升机构,底板上中间设有上升机构;手动充电机构,第一工作台顶部设有手动充电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丝杆转动带动第二工作台向上运动,实现将汽车上升至手动充电机构充电位置处的效果;通过单向齿轮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挡板向前下方摆平,实现给充电的汽车遮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绿色循环理念的深入,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一种现代化的通用新型汽车,然而和以往传统汽车通过去加油站加汽油补充能量的方式不同,新能源汽车主要通过电磁充电方式对其进行能量补充,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方法主要时通过充电器插电对其进行充电,操作不太方便,而且室外充电容易淋雨,对汽车配件造成一定的损害,降低汽车的使用寿命。为此,如果我们能应时而需,设计一种能对新能源汽车简单化室外自动充电和室外遮雨的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将具有深远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存在操作不便和室外淋雨易对汽车配件造成损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对新能源汽车简单化室外自动充电和室外遮雨的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技术方案: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第一工作台;斜梯,第一工作台上部设有斜梯;上升机构,底板上中间设有上升机构;手动充电机构,第一工作台顶部设有手动充电机构。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上升机构包括:低速电机,底板上安装有低速电机;丝杆,底板上转动式设有两根丝杆;第一传送组件,低速电机输出轴与丝杆下部之间连接有第一传送组件;第二传送组件,两根丝杆下部之间连接有第二传送组件;第二工作台,两根丝杆上部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设有第二工作台;限位板,第二工作台顶部设有限位板。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手动充电机构包括:滑杆,第一工作台顶部滑动式设有滑杆;转接箱,滑杆顶端设有转接箱;电磁感应板,转接箱上设有电磁感应板;控电仪,第一工作台顶部设有控电仪;第一固定柱,第一工作台顶部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柱;导电软管,两个第一固定柱上部均滑动式设有导电软管,导电软管两端分别与转接箱和控电仪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自动充电机构,第二工作台顶部设有自动充电机构,自动充电机构与转接箱连接,自动充电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柱,第二工作台顶部设有第二固定柱;转接环,第二固定柱上设有转接环;第一连杆,转接环上设有第一连杆;左楔形块,第一连杆顶端设有左楔形块;第二连杆,转接箱上部设有第二连杆;右楔形块,第二连杆上设有右楔形块,右楔形块与左楔形块接触配合。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遮雨机构,底板上设有遮雨机构,遮雨机构与左楔形块连接,遮雨机构包括:第三固定柱,底板上设有两个第三固定柱;第一转轴,两个第三固定柱顶端之间转动式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挡板,第一转轴上设有第一挡板;单向齿轮,第一转轴上设有单向齿轮;第三连杆,左楔形块上壁设有第三连杆;第一齿条,第三连杆上设有第一齿条,第一齿条与单向齿轮啮合。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防滑机构,第一工作台顶部和第二工作台上设有防滑机构,防滑机构包括:第四固定柱,第一工作台顶部设有第四固定柱;第二齿条,第四固定柱顶端设有第二齿条;第二转轴,第二工作台上内部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直齿轮,第二转轴上设有直齿轮,直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防滑板,第二转轴上设有两块防滑板;第二挡板,第二工作台上设有两块第二挡板。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防撞机构,第一工作台顶部设有防撞机构。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防撞机构包括:软垫,第一工作台顶部设有软垫;固定板,第一工作台顶部设有固定板;伸缩组件,软垫与固定板之间设有两个伸缩组件。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丝杆转动带动第二工作台向上运动,实现将汽车上升至手动充电机构充电位置处的效果;2、通过电磁感应板与汽车储电箱充电磁性接口处接触后停止滑动滑杆,接着打开控电仪开关,电流通过导电软管导向转接箱,经转接后,电磁感应板通电并实现对汽车充电的效果;3、通过转接箱自动左右移动实现了对汽车自动充电的效果,无需人工手动滑动滑杆;4、通过单向齿轮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挡板向前下方摆平,实现给充电的汽车遮雨的效果;5、通过直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使得直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轴转动,进而带动防滑板向上摆动,防滑板抵住汽车后部车轮,防止汽车在上升过程中向前滑动,实现防滑的效果;6、通过软垫可缓冲汽车撞损和刮伤,避免汽车在开上第二工作台的过程中,因未及时刹车导致汽车冲撞墙面等障碍物,实现保护汽车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上升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手动充电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充电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遮雨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防滑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防撞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底板,2:第一工作台,3:斜梯,4:上升机构,41:低速电机,42:丝杆,43:第一传送组件,44:第二传送组件,45:第二工作台,46:限位板,5:手动充电机构,51:滑杆,52:转接箱,53:电磁感应板,54:控电仪,55:第一固定柱,56:导电软管,6:自动充电机构,61:第二固定柱,62:转接环,63:第一连杆,64:左楔形块,65:右楔形块,66:第二连杆,7:遮雨机构,71:第三固定柱,72:第一转轴,73:第一挡板,74:单向齿轮,75:第三连杆,76:第一齿条,8:防滑机构,81:第四固定柱,82:第二齿条,83:第二转轴,84:直齿轮,85:防滑板,86:第二挡板,9:防撞机构,91:软垫,92:伸缩组件,93: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实施例1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底板1、第一工作台2、斜梯3、上升机构4和手动充电机构5,底板1上设有第一工作台2,第一工作台2上部前侧设有斜梯3,底板1上中间设有上升机构4,第一工作台2顶部左侧设有手动充电机构5。当人们需要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时,可使用这种充电装置,首先司机通过斜梯3将车开到上升机构4上后下车,接着启动上升机构4,上升机构4带动汽车向上运动,当汽车上移到一定位置时关闭上升机构4,此时手动向右推动手动充电机构5,使得手动充电机构5与汽车储电箱充电磁性接口处接触,如此汽车可进行充电,充电完后向左推动手动充电机构5,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包括:/n底板(1),底板(1)上设有第一工作台(2);/n斜梯(3),第一工作台(2)上部设有斜梯(3);/n上升机构(4),底板(1)上中间设有上升机构(4);/n手动充电机构(5),第一工作台(2)顶部设有手动充电机构(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底板(1),底板(1)上设有第一工作台(2);
斜梯(3),第一工作台(2)上部设有斜梯(3);
上升机构(4),底板(1)上中间设有上升机构(4);
手动充电机构(5),第一工作台(2)顶部设有手动充电机构(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上升机构(4)包括:
低速电机(41),底板(1)上安装有低速电机(41);
丝杆(42),底板(1)上转动式设有两根丝杆(42);
第一传送组件(43),低速电机(41)输出轴与丝杆(42)下部之间连接有第一传送组件(43);
第二传送组件(44),两根丝杆(42)下部之间连接有第二传送组件(44);
第二工作台(45),两根丝杆(42)上部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设有第二工作台(45);
限位板(46),第二工作台(45)顶部设有限位板(46)。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手动充电机构(5)包括:
滑杆(51),第一工作台(2)顶部滑动式设有滑杆(51);
转接箱(52),滑杆(51)顶端设有转接箱(52);
电磁感应板(53),转接箱(52)上设有电磁感应板(53);
控电仪(54),第一工作台(2)顶部设有控电仪(54);
第一固定柱(55),第一工作台(2)顶部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柱(55);
导电软管(56),两个第一固定柱(55)上部均滑动式设有导电软管(56),导电软管(56)两端分别与转接箱(52)和控电仪(54)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脱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有自动充电机构(6),第二工作台(45)顶部设有自动充电机构(6),自动充电机构(6)与转接箱(52)连接,自动充电机构(6)包括:
第二固定柱(61),第二工作台(45)顶部设有第二固定柱(61);
转接环(62),第二固定柱(61)上设有转接环(62);
第一连杆(63),转接环(62)上设有第一连杆(63);
左楔形块(64),第一连杆(63)顶端设有左楔形块(6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禤伟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粤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