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5541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害虫天敌人工饲养技术领域。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包括育苗接虫装置和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育苗接虫装置的腔体,所述育苗接虫装置包括育苗皿和网罩,所述网罩可盖合在所述育苗皿上,所述释放装置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罩体和底座,所述罩体设置有阻挡孔。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通过轻简化设计,配套优化的饲养和释放方法,能够实现缨小蜂的批量人工饲养和释放,以充分发挥缨小蜂对稻田飞虱的控制作用,达到对稻田飞虱生物防治的目的。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device for feeding and releasing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 pests and a method for using th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体涉及稻田缨小蜂批量人工饲养和释放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害虫天敌人工饲养

技术介绍
稻飞虱在20世纪50年代后成为我国主要害虫之一,稻飞虱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吸取稻株汁液的同时,还传播各类病毒进一步危害稻株。稻飞虱具有迁飞性,迁入地稻区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稻飞虱可快速爆发成灾。稻飞虱雌性成虫完成交配后通过其产卵器将卵产于水稻叶鞘内部,雌虫通过其产卵器在叶鞘表皮划出一条裂缝后将卵逐个产于裂缝内,卵数粒至十数粒,形成卵条。卵需在水稻叶鞘内发育7-10天方能孵化。稻田缨小蜂(Anagrusspp.),常见的包括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长管稻虱缨小蜂A.longitubulosas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arvatae三种。在稻飞虱产卵后,上述三种雌性缨小蜂成虫可定位到这些卵,并通过自身细长的产卵器将缨小蜂卵产入飞虱卵内。缨小蜂卵在飞虱卵内孵化并通过取食飞虱卵发育至成虫钻出,导致飞虱卵被破坏而无法孵出飞虱若虫,起到了杀死飞虱的作用,可对稻飞虱起到很好防治效果。由于缨小蜂个体微小,成虫体长在0.2-0.4mm,饲养难度较大。目前尚无稳定的规模化人工饲养方法,使得缨小蜂的应用受到限制。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状况,本专利技术申请人做了大量反复而有益的探索,最终产品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无法提供大批量缨小蜂种群和人工释放方法而限制利用缨小蜂防治稻田飞虱的防治技术发展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包括育苗接虫装置和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育苗接虫装置的腔体,所述育苗接虫装置包括育苗皿和网罩,所述网罩可盖合在所述育苗皿上,所述释放装置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罩体和底座,所述罩体设置有阻挡孔。进一步地,所述育苗接虫装置设置于底座上方,并且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网罩均匀设有数个直径为2-3mm,间距为0.5-1mm的通孔。进一步地,所述释放装置呈桶状,所述阻挡孔设置在所述罩体的顶面,所述阻挡孔呈网格状布置,所述阻挡孔的直径为1cm,所述网格的直径为0.5mm。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数个出水孔,所述出水孔的直径为0.1-0.3mm。进一步地,所述罩体为黑色不透光食品级塑料,内径10cm,高20cm;所述底座为黑色不透光食品级塑料,内径10cm,高1.5c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上述的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黑色不透光的育苗皿内铺满麦饭石,将泡水后露白的水稻种子均匀撒于麦饭石上,然后用一黑色不透光的网罩盖上,水稻苗株穿过网罩的通孔长出,培育至水稻苗株的高度超过10cm,即为培育有水稻苗株的育苗接虫装置;步骤S2、将培育有水稻苗株的育苗接虫装置置于一网笼内,往网笼内放入足够数量的羽化3-5天的褐飞虱雌雄成虫,褐飞虱雌性成虫交配后在水稻苗株上产卵,48小时后清除网笼内所有褐飞虱成虫,然后将足够数量的初羽化缨小蜂雌雄配对成虫放入网笼内,缨小蜂雌性成虫交配后利用其产卵器在水稻苗株内的褐飞虱卵内产卵,即完成接虫;步骤S3、将接完虫的育苗接虫装置固定在底座上方,然后将底座与罩体固定连接,即为缨小蜂释放装置;步骤S4、将缨小蜂释放装置放置于稻田,待缨小蜂释放装置内的缨小蜂羽化后,在白天有光情况下缨小蜂成虫由于具有趋光性,会往阻挡孔处移动并钻出释放装置,飞往稻田寻找飞虱卵继续寄生,即完成释放。进一步地,所述网笼是孔径为100-120目的尼龙网。进一步地,所述麦饭石的直径为4-6mm。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装置通过轻简化设计,配套优化的饲养和释放方法,能够实现缨小蜂的批量人工饲养和释放,以充分发挥缨小蜂对稻田飞虱的控制作用,达到对稻田飞虱生物防治的目的。2、本专利技术利用缨小蜂是飞虱卵期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来大批量饲养缨小蜂,在光线的作用下,羽化后的缨小蜂从装置内钻出,飞往稻田寻找飞虱卵继续寄生,达到防治稻田飞虱的目的,而装置内未被寄生的褐飞虱如孵化出若虫,因个体大无法通过阻挡孔而逃出释放装置,进而不会对稻田水稻产生危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育苗过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接褐飞虱虫卵和缨小蜂虫卵过程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缨小蜂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通孔,2-网罩,3-麦饭石,4-育苗皿,5-水稻种子,6-水稻苗株,7-水稻苗根,8-羽化3-5天的褐飞虱雌雄成虫,9-初羽化缨小蜂雌雄配对成虫,10-网笼,11-阻挡孔,12-罩体,13-底座,14-出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包括育苗接虫装置和释放装置,释放装置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育苗接虫装置的腔体,育苗接虫装置包括育苗皿4和网罩2,网罩2可盖合在育苗皿4上,释放装置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罩体12和底座13,罩体12设置有阻挡孔11。具体设置如下:育苗接虫装置用于育苗,以及接褐飞虱虫卵和缨小蜂虫卵,使得缨小蜂虫卵寄生在位于水稻苗株内部的褐飞虱虫卵内。育苗接虫装置设置于底座13上方,并且与底座13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用于在室外使用时保证育苗接虫装置的稳定性。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结、螺接,举例说明,底座13的上表面设有数个限位凸块,育苗皿4的下表面设有与上述数个限位凸块一一匹配的卡槽。网罩2均匀设有数个直径为2-3mm,间距为0.5-1mm的通孔1。释放装置呈桶状,阻挡孔11设置在罩体12的顶面,阻挡孔11的尺寸保证羽化后的缨小蜂能顺利钻出,而褐飞虱若虫不能逃出,从而实现缨小蜂对稻田飞虱的生物防治作用,并且能避免褐飞虱若虫对水稻的危害。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阻挡孔11呈网格状布置,阻挡孔的直径为1cm,网格的直径为0.5mm。底座13设有数个出水孔14,出水孔的直径为0.1-0.3mm,用于保证在露天被雨水淋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育苗接虫装置和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育苗接虫装置的腔体,所述育苗接虫装置包括育苗皿(4)和网罩(2),所述网罩(2)可盖合在所述育苗皿(4)上,所述释放装置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罩体(12)和底座(13),所述罩体(12)设置有阻挡孔(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育苗接虫装置和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内部设有用于容纳育苗接虫装置的腔体,所述育苗接虫装置包括育苗皿(4)和网罩(2),所述网罩(2)可盖合在所述育苗皿(4)上,所述释放装置包括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罩体(12)和底座(13),所述罩体(12)设置有阻挡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接虫装置设置于底座(13)上方,并且与所述底座(13)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罩(2)均匀设有数个直径为2-3mm,间距为0.5-1mm的通孔(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装置呈桶状,所述阻挡孔(11)设置在所述罩体(12)的顶面,所述阻挡孔(11)呈网格状布置,所述阻挡孔的直径为1cm,所述网格的直径为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3)的底面设有数个出水孔(14),所述出水孔(14)的直径为0.1-0.3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害虫天敌饲养和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2)为黑色不透光食品级塑料,内径10cm,高20cm;所述底座(13)为黑色不透光食品级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龙清占志雄姜照伟史云瑞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