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087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使得两根光纤传输的两个波长信号复用到一根光纤中传输,减少光纤的使用数量;并且产品使用方便,可以直接插拔使用的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该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头、第二连接头、第三连接头以及波长复用器;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一端与波长复用器连接;所述波长复用器一端具有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所述第一光纤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头连接;所述第二光纤与第三连接头连接。采用该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结构简单、体积超小、插入损耗低、偏振相关损耗低,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
本技术涉及光纤通讯
,尤其是一种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
技术介绍
公知的:光纤跳线是一种常用的光纤通讯器件,它是传输光信号的载体。目前常规的跳线只能做到传输光波长信号的作用,并不能对光波长信号进行复用,通常是传输1个波长需要1根跳线,传输多个波长使用多根跳线,这样造成传输容量低,跳线使用数量多,不利于空间压缩,也不利于网络搭建向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而能够对光波长进行复用的波分复用器件,通常是公共端COM与反射段R端在同一端,透射端在另外一端,使用时,通常需要对反射端进行弯折,对信号的传输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尺寸也不能做到小型化,并且这种波分复用器件需要整合到模块里面才能使用。光纤跳线是一种常用的光纤通讯器件,将一根光纤的两头都装上插头,就成为跳线。常规类型的跳线按照连接头的类型可以分为FC、SC、LC等。但目前常规的跳线只能做到传输光波长信号的作用,并不能对光波长信号进行复用,通常是传输1个波长需要1根跳线,传输多个波长使用多根跳线,这样造成传输容量低,跳线使用数量多,不利于空间压缩,也不利于网络搭建向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得两根光纤传输的两个波长信号复用到一根光纤中传输,减少光纤的使用数量;并且产品使用方便,可以直接插拔使用的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头、第二连接头、第三连接头以及波长复用器;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一端与波长复用器连接;所述波长复用器一端具有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所述第一光纤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头连接;所述第二光纤与第三连接头连接;所述波长复用器包括套管、第一内套筒、第二内套筒以及第三内套筒;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一端设置有止动环;所述止动环一端与套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套管内一端设置有环形定位套;所述环形定位套外圈与套管内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内套筒的一端固定在环形定位套上;且设置有第一陶瓷插芯;所述第一陶瓷插芯内设置有传输光纤;所述第一内套筒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透镜;所述传输光纤的一端位于第一透镜的焦点处;所述套管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帽;所述顶帽具有中心通孔;所述第二内套筒的一端固定在顶帽的一端上;且设置有双纤光纤头;所述第二内套筒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透镜;所述双纤光纤头一端内的光纤位于第二透镜的焦点处;所述双纤光纤头的另一端位于中心通孔内,且连接有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所述第三内套筒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之间;所述第三内套筒内设置有安装基板;所述安装基板上设置有反射片以及滤片;所述滤片上具有与水平夹角为θ的斜面;所述反射片上的反射面与滤片上的斜面平行;所述反射片接收滤片的反射光波,并且将反射光波反射到第二透镜上或者使得反射光波反向传输。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头、第二连接头以及第三连接头采用FC连接头、SC连接头或者LC连接头。具体的,所述LC连接头包括框套;所述框套上设置有弹性卡片;所述框套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内设置有第三陶瓷插芯;所述第三陶瓷插芯一端为直径较小的插入端,另一端为直径较大的限位端;所述第三陶瓷插芯内具有光纤中心通孔;所述光纤中心通孔内设置有光纤;所述框套一端设置有止动环;所述止动环内设置有带通孔的隔板;所述隔板与限位端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二连接头以及第三连接头的止动环连接有胶护套;所述第一连接头的止动环与套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头以及第三连接头内的光纤分别与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头内的光纤与传输光纤连接。优选的,所述反射片以及滤片通过胶水固定在基板上。具体的,所述基板采用直角板;所述直角板包括竖向基板以及水平基板;所述滤片安装在水平基板上;所述反射片安装在竖向基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能够将2根光纤传输的2个波长信号复用到1根光纤中传输,减少光纤的使用数量;第二、第三连接头的两根光纤输入,从第二连接头的光纤传输的光波长信号经过波长复用器的滤片和透镜耦合到陶瓷插芯的光纤中,再传输到第一连接头的光纤中;从第三连接头的光纤传输的光波长信号经过波长复用器的反射片反射到滤片上,再经过滤片反射到透镜上,再经过透镜耦合到陶瓷插芯的光纤中,再继续传输到第一连接头的光纤中;利用波长复用器的滤片的滤波作用、反射片的反射作用,对光路进行滤波、反射处理,把从第二连接头、第三连接头进来的2路光波长信号耦合到第一连接头的1路光纤中传输。在实现对2路光波长复用到1路时,不需要弯折光纤,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可以外部使用跳线连接即可实现对波长的复用,不需要像普通常规波分复用器那样嵌入模块中使用;简单方便实用。因此,本技术所述的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采用滤片和反射片对光的滤波、反射的作用,实现微型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超小、插入损耗低、偏振相关损耗低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头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头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头和波长复用器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头和波长复用器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基板的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λ1光波传输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λ2光波传输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光波反向传输示意图;图中标示:1-第一连接头,2-第二连接头,3-第三连接头,4-止动环,5-波长复用器,6-第一光纤,7-第二光纤,8-胶护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头1、第二连接头2、第三连接头3以及波长复用器5;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一端与波长复用器5连接;所述波长复用器5一端具有第一光纤6以及第二光纤7;所述第一光纤6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头2连接;所述第二光纤7与第三连接头3连接;所述波长复用器5包括套管20、第一内套筒22、第二内套筒28以及第三内套筒24;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一端设置有止动环4;所述止动环4一端与套管20的一端连接;所述套管20内一端设置有环形定位套21;所述环形定位套21外圈与套管20内圈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内套筒22的一端固定在环形定位套21上;且设置有第一陶瓷插芯213;所述第一陶瓷插芯213内设置有传输光纤214;所述第一内套筒2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透镜23;所述传输光纤214的一端位于第一透镜23的焦点处;所述套管20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帽210;所述顶帽210具有中心通孔;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头(1)、第二连接头(2)、第三连接头(3)以及波长复用器(5);/n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一端与波长复用器(5)连接;所述波长复用器(5)一端具有第一光纤(6)以及第二光纤(7);所述第一光纤(6)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头(2)连接;所述第二光纤(7)与第三连接头(3)连接;/n所述波长复用器(5)包括套管(20)、第一内套筒(22)、第二内套筒(28)以及第三内套筒(24);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一端设置有止动环(4);所述止动环(4)一端与套管(20)的一端连接;/n所述套管(20)内一端设置有环形定位套(21);所述环形定位套(21)外圈与套管(20)内圈过盈配合;/n所述第一内套筒(22)的一端固定在环形定位套(21)上;且设置有第一陶瓷插芯(213);所述第一陶瓷插芯(213)内设置有传输光纤(214);所述第一内套筒(2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透镜(23);所述传输光纤(214)的一端位于第一透镜(23)的焦点处;/n所述套管(20)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帽(210);所述顶帽(210)具有中心通孔;所述第二内套筒(28)的一端固定在顶帽(210)的一端上;且设置有双纤光纤头(211);/n所述第二内套筒(2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透镜(29);所述双纤光纤头(211)一端内的光纤位于第二透镜(29)的焦点处;所述双纤光纤头(211)的另一端位于中心通孔内,且连接有第一光纤(6)和第二光纤(7);/n所述第三内套筒(24)设置在第二透镜(29)与第一透镜(23)之间;所述第三内套筒(24)内设置有安装基板(25);所述安装基板(25)上设置有反射片(26)以及滤片(27);所述滤片(27)上具有与水平夹角为θ的斜面;所述反射片(26)上的反射面与滤片(27)上的斜面平行;/n所述反射片(26)接收滤片(27)的反射光波,并且将反射光波反射到第二透镜(29) 上或者使得反射光波反向传输。/n...

【技术特征摘要】
1.光路复合光纤连接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头(1)、第二连接头(2)、第三连接头(3)以及波长复用器(5);
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一端与波长复用器(5)连接;所述波长复用器(5)一端具有第一光纤(6)以及第二光纤(7);所述第一光纤(6)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头(2)连接;所述第二光纤(7)与第三连接头(3)连接;
所述波长复用器(5)包括套管(20)、第一内套筒(22)、第二内套筒(28)以及第三内套筒(24);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一端设置有止动环(4);所述止动环(4)一端与套管(20)的一端连接;
所述套管(20)内一端设置有环形定位套(21);所述环形定位套(21)外圈与套管(20)内圈过盈配合;
所述第一内套筒(22)的一端固定在环形定位套(21)上;且设置有第一陶瓷插芯(213);所述第一陶瓷插芯(213)内设置有传输光纤(214);所述第一内套筒(2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透镜(23);所述传输光纤(214)的一端位于第一透镜(23)的焦点处;
所述套管(20)的另一端设置有顶帽(210);所述顶帽(210)具有中心通孔;所述第二内套筒(28)的一端固定在顶帽(210)的一端上;且设置有双纤光纤头(211);
所述第二内套筒(2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透镜(29);所述双纤光纤头(211)一端内的光纤位于第二透镜(29)的焦点处;所述双纤光纤头(211)的另一端位于中心通孔内,且连接有第一光纤(6)和第二光纤(7);
所述第三内套筒(24)设置在第二透镜(29)与第一透镜(23)之间;所述第三内套筒(24)内设置有安装基板(25);所述安装基板(25)上设置有反射片(26)以及滤片(27);所述滤片(27)上具有与水平夹角为θ的斜面;所述反射片(26)上的反射面与滤片(27)上的斜面平行;
所述反射片(26)接收滤片(27)的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承宗江培源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光隆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