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的吊装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141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底壳的吊装工装,包括第一吊杆、第二吊杆以及枢轴组件。第一吊杆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一吊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一承托部;第二吊杆包括第二弯折部,第二吊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二承托部;枢轴组件穿设于第一枢轴孔和第二枢轴孔内,以将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组合成X形状,且第一吊杆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吊杆的第二弯折部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承托部和第二承托部用以承托油底壳的安装面的两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油底壳的吊装工装能够通过第一、第二吊杆的第一、第二承托部使油底壳的吊装更加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底壳的吊装工装
本技术是关于发动机装配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油底壳的吊装工装。
技术介绍
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需要将所有需要的零部件有机组合起来装配,并满足一定的工艺要求条件。油底壳作为发动机上的重要零部件,在发动机的冷却润滑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各系列机型不一样,其油底壳材料、形状等不一样。目前一般系列机型油底壳由油底壳上体、油底壳中体及油底壳下体组成,其长度约1000mm,宽度约420mm,材料多为2mm厚度的钢板。因外形较大,重量较重,工人装机时需从物流车上将油底壳提起,然后搬运到发动机上放下来装配,反反复复,劳动强度太大,且双手搬着油底壳,视线被油底壳挡住,无法准确将油底壳对准定位销,只能慢慢摸索对准或放下来油底壳后重新对准螺栓孔以方便装配螺栓,影响效率;如果选择两个员工共同搬运装机又浪费人力物力,且劳动强度依然么有降低,不适合员工身心健康以及长期发展,因此需要技术一种油底壳吊具。现有的系列机型油底壳装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缺点:1、劳动强度大:工人在装配过程中需要从物料车上搬起油底壳放到发动机上,因油底壳外形大,重量大,每天装机任务重,劳动强度大。2、效率低:工人从物料车上搬起油底壳放到发动机上,因视线受阻,无法准确将油底壳对准定位销,只能慢慢摸索或将油底壳放到发动机上后重新校准,影响效率;3、浪费人力物力:一个工人操作时的校准油底壳螺纹孔或两个工人操作时的人力物力浪费。综上所述,需要技术一种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可靠性高的油底壳吊具。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底壳的吊装工装,其能够通过第一、第二吊杆的第一、第二承托部使油底壳的吊装更加简单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底壳的吊装工装,包括第一吊杆、第二吊杆以及枢轴组件。第一吊杆的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一吊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一承托部;第二吊杆的包括第二弯折部,第二吊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二承托部;枢轴组件穿设于第一枢轴孔和第二枢轴孔内,以将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组合成X形状,且第一吊杆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吊杆的第二弯折部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承托部和第二承托部用以承托油底壳的安装面的两边。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承托部包括承托杆以及两个第一承托块。承托杆与第一弯折部垂直,且与枢轴组件的轴心线平行地设置在第一弯折部的下端;两个第一承托块设置在承托杆两端,且两个第一承托杆向第二吊杆的第二承托部的方向延伸。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油底壳的吊装工装还包括两个第一吊环以及第二吊环。两个第一吊环分别设置在第一吊杆上部的第一通孔内和第二吊杆上部的第二通孔内;第二吊环,其同时环扣两个第一吊环。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油底壳的吊装工装还包括拉力弹簧,其一端设置在第一吊杆的第一通孔下部的第一弹簧孔内,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吊杆的第二通孔下部的第二弹簧孔内,拉力弹簧用以保持第一承托部与第二承托部处于相互靠近的状态。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油底壳的吊装工装还包括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以及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分别设置在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的外侧;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分别设置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上部的内侧。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吊杆还包括加强筋,其设置在第一弯折部的两侧和承托杆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油底壳的吊装工装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吊装工装通过在两个吊杆中部设置枢轴组件使其组合成X状,并在两个吊杆的下部设置承托部,上部设置吊环用于吊钩吊装。而且其中一个承托部还具有长干设计用于吊装时保证油底壳的平衡。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吊装工装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吊装工装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吊装工装的仰视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承托部的局部放大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吊具,1-第一吊杆,11-第一承托部,111-承托杆,112-第一承托块,12-第一手柄,13-第一缺口,14-加强筋,15-第一弯折部,2-第二吊杆,21-第二承托部,21′-第二承托部,22-第二手柄,23-第二缺口,24-第二弯折部,3-枢轴组件,4-第一吊环,5-第二吊环,6-拉力弹簧,20-油底壳,201-安装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油底壳的吊装工装10,包括第一吊杆1、第二吊杆2以及枢轴组件3。第一吊杆1的下部包括第一弯折部15,第一吊杆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一承托部11。第二吊杆2的下部包括第二弯折部24,且第二吊杆2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二承托部21。枢轴组件3穿设于第一枢轴孔和第二枢轴孔内,以将第一吊杆1和第二吊杆2组合成X形状,且第一吊杆1的第一弯折部15和第二吊杆2的第二弯折部24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吊杆1和第二吊杆2可以是两块长条状钢板将其下部弯折呈对称的形状。并在第一吊杆1和第二吊杆2的上部、中部以及中部偏下的位置打出通孔分别作为第一枢轴孔和第二枢轴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以及第一弹簧孔和第二弹簧孔。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承托部11包括承托杆111以及两个第一承托块112。承托杆111与第一弯折部15垂直,且与枢轴组件3的轴心线平行地设置在第一弯折部15的下端。两个第一承托块112设置在承托杆111两端,且两个第一承托杆111向第二吊杆2的第二承托部21的方向延伸。在一实施方式当中,第一弯折部15的两侧和承托杆111之间设置加强筋14以增强第一承托部11的强度和刚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承托部21其实就是在第二弯折部24的端部焊接一块钢板作为第二承托块,且第二承托块同样向第一承托部11的方向延伸。同时第一承托块112的上下平面与第一弯折部15垂直,第二承托块的上下平面与第二弯折部24垂直,优选地,第一承托块112的上平面和第二承托块的上平面在工作状态下最好处于同一水平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油底壳的吊装工装10还包括两个第一吊环4、第二吊环5以及拉力弹簧6。两个第一吊环4分别设置在第一吊杆1上部的第一通孔内和第二吊杆2上部的第二通孔内。第二吊环5同时环扣两个第一吊环4。拉力弹簧6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吊杆1的第一弹簧孔内,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吊杆2的第二弹簧孔内,拉力弹簧6用以保持第一承托部11与第二承托部21处于相互靠近的状态。在一些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底壳的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吊杆,其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吊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一承托部;/n第二吊杆,其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吊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二承托部;/n枢轴组件,其穿设于所述第一枢轴孔和所述第二枢轴孔内,以将所述第一吊杆和所述第二吊杆组合成X形状,且所述第一吊杆的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吊杆的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设置;/n其中所述第一承托部和所述第二承托部用以承托所述油底壳的安装面的两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底壳的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吊杆,其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吊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一承托部;
第二吊杆,其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吊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枢轴孔,下部设置有第二承托部;
枢轴组件,其穿设于所述第一枢轴孔和所述第二枢轴孔内,以将所述第一吊杆和所述第二吊杆组合成X形状,且所述第一吊杆的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吊杆的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承托部和所述第二承托部用以承托所述油底壳的安装面的两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的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部包括:
承托杆,其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垂直,且与所述枢轴组件的轴心线平行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下端;以及
两个第一承托块,其设置在所述承托杆两端,且所述两个第一承托杆向所述第二吊杆的所述第二承托部的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远乐黄斌何雨桑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