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3896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竖直设置于边梁的外侧,所述基板内表面的上部与厢板的外侧壁接触;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横向设置于所述基板外表面的下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在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将基板安装在边梁外侧,基板与厢板紧密接触,在凹槽内填充密封胶,对对基板与厢板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避免有水进入基板与厢板之间的缝隙内,导致厢板表面下部锈蚀,第一加强部、内加强板、第二加强部及第三加强部对基板进行加强、支撑,对厢板进行支撑,提高厢板的强度,避免其在受到挤压、碰撞时变形破损导致车厢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
本技术涉及厢式挂车
,尤其涉及一种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
技术介绍
厢式挂车是指在厢式汽车的底盘上改装或单独制造而成的挂车,厢式挂车系列产品用于家用电器、轻纺货物、煤炭、沙石等建筑材料以及图盘货物的运输,厢体采用冷扎瓦楞钢板,适用于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等的运输。现有的厢式挂车车厢的厢板与车厢底盘的连接方式一般是直接通过焊接进行连接,只有厢板底部焊接处有连接效果,厢板表面缺少支撑,结构强度不足,在受到挤压、碰撞时容易变形、破损,导致车厢损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厢式挂车车厢厢板表面缺少支撑,结构强度不足,在受到挤压、碰撞时容易变形、破损,导致车厢损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竖直设置于边梁的外侧,所述基板内表面的上部与厢板的外侧壁接触;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横向设置于所述基板外表面的下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在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凸起;内加强板,所述内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内表面,所述内加强板横向设置,所述内加强板位于边梁的顶部和厢板的底部之间;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横向设置所述基板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内加强板的位置相对应;凹槽,所述凹槽横向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内表面上,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内加强板的上方;密封胶,所述密封胶填充于所述凹槽内;V型槽,所述V型槽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开设于所述基板外表面上与边梁相对应的位置。优选的,所述基板外表面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三加强部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凸起于基板的表面。优选的,所述基板的内壁面位于所述凹槽与所述内加强板之间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卡槽与厢板外壁面的肋条相适配。优选的,所述基板内壁面的下部设置有一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分布的卡板,所述卡板的上表面与边梁的底部接触卡紧。优选的,所述基板包括下基板和上基板,所述下基板和上基板通过一转轴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下基板的外表面横向设置有一下螺纹套,所述下螺纹套内竖向螺纹连接有一螺栓,所述上基板的外表面横向设置有一与所述螺栓螺纹连接的上螺纹套。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将基板安装在边梁外侧,基板与厢板紧密接触,在凹槽内填充密封胶,对基板与厢板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避免有水进入基板与厢板之间的缝隙内,导致厢板表面下部锈蚀,第一加强部、内加强板、第二加强部及第三加强部对基板进行加强、支撑,对厢板进行支撑,提高厢板的强度,避免其在受到挤压、碰撞时变形破损导致车厢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的装配图;图3为图1所示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所示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标号:1、边梁,2、厢板,3、基板,31、下基板,32、下基板,4、第一加强部,5、内加强板,6、第二加强部,7、第三加强部,8、凹槽,9、密封胶,10、V型槽,11、卡槽,12、卡板,13、转轴,14、上螺纹套,15、下螺纹套,16、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的装配图;图3为图1所示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所示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包括一基板3,所述基板1竖直设置于边梁1的外侧,所述基板3内表面的上部与厢板2的外侧壁接触。基板3上部的高度小于厢板2的高度或略小于厢板2的高度,在厢板2的外侧对厢板进行支撑、保护。第一加强部4,所述第一加强部4横向设置于所述基板3外表面的下部,所述第一加强部4在所述基板3的表面形成凸起。内加强板5,所述内加强板5设置于所述基板3的内表面,所述内加强板5横向设置,所述内加强板5位于边梁1的顶部和厢板2的底部之间。内加强板5所在位置为边梁1与厢板2的连接位置,受力较大,设置第一加强部4和内加强板5对基板3进行支撑,提高基板3的结构强度。所述内加强板5的宽度小于厢板2的厚度,内加强板5的内端可卡嵌至厢板2与边梁1顶部之间的缝隙的外部,对厢板2进行支撑的同时,内加强板5受到厢板2的挤压,可以对基板3的位置进行固定。第二加强部6,所述第二加强部6横向设置所述基板3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加强部96与所述内加强板5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基板1外表面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加强部7,所述第三加强部7沿所述基板1的长度方向凸起于基板3的表面。第三加强部7对基板3的顶部进行支撑,提高基板3顶部的结构强度,提高基板3顶部的受力支撑效果。第一支撑部4、第二支撑部6和第三支撑部7均在基板3的表面上形成条形凸起,与基板3为一体成型,提高基板3的结构强度。凹槽8,所述凹槽8横向沿所述基板3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3内表面上,所述凹槽8位于所述内加强板5的上方;密封胶9,所述密封胶9填充于所述凹槽8内。凹槽8位于基板3内表面的顶部,凹槽8内填充密封胶9对基板3与厢板2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避免有水进入基板3与厢板2之间的缝隙内,导致厢板2表面下部锈蚀。V型槽10,所述V型槽10沿所述基板3的长度方向开设于所述基板3外表面上与边梁1相对应的位置。在将基板3与边梁1进行定位连接时,需要在基板3表面打孔安装螺栓,直接在V型槽10内向内打孔,不需要测量、划线,既保证钻头不会侧滑,也使得多个安装孔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基板3的内壁面位于所述凹槽8与所述内加强板5之间开设有卡槽11,所述卡槽11沿所述基板3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卡槽11与厢板2外壁面的肋条相适配。在厢板2的外侧壁上存在向外凸起的肋条时,可以在基板3的内表面上开设卡槽11,使得肋条恰好卡入卡槽11内,避免肋条挤压基板3导致基板3与厢板2无法紧密接触影响支撑效果。所述基板3内壁面的下部设置有一沿所述基板3长度方向分布的卡板12,所述卡板12的上表面与边梁1的底部接触卡紧。卡板12与基板3成固定角度,可以为直角,卡板12与边梁1或者底盘的底部接触扣紧,在基板3受到向外侧的挤压时,卡板12可以提供一定的拉力,对基板3进行支撑。所述基板3、所述第一加强部4、内加强板5、第二加强部6及第三加强部7为一体成型。提高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包括一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竖直设置于边梁的外侧,所述基板内表面的上部与厢板的外侧壁接触;/n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横向设置于所述基板外表面的下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在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凸起;/n内加强板,所述内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内表面,所述内加强板横向设置,所述内加强板位于边梁的顶部和厢板的底部之间;/n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横向设置所述基板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内加强板的位置相对应;/n凹槽,所述凹槽横向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内表面上,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内加强板的上方;/n密封胶,所述密封胶填充于所述凹槽内;/nV型槽,所述V型槽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开设于所述基板外表面上与边梁相对应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包括一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竖直设置于边梁的外侧,所述基板内表面的上部与厢板的外侧壁接触;
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横向设置于所述基板外表面的下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在所述基板的表面形成凸起;
内加强板,所述内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内表面,所述内加强板横向设置,所述内加强板位于边梁的顶部和厢板的底部之间;
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横向设置所述基板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内加强板的位置相对应;
凹槽,所述凹槽横向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基板内表面上,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内加强板的上方;
密封胶,所述密封胶填充于所述凹槽内;
V型槽,所述V型槽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开设于所述基板外表面上与边梁相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轴厢式挂车的下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外表面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加强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犇冯兵陈磊王晓曼王辉吴松王岩刘金丹刘雪萍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开乐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