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924144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首先确定浓缩液密度、粘度与醇沉混合情况之间定量关系,设定醇沉混合情况阈值,检测新批次浓缩液的密度值;然后根据新批次浓缩液密度值、定量关系以及醇沉混合情况阈值,计算确定浓缩液粘度的可接受最大值;再测定新批次浓缩液的粘度值,比较可接受最大值和粘度值,确定是否放行用于醇沉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浓缩液粘度和密度与醇沉混合效果相关联,在密度控制的基础上给出粘度的定量控制限度,能体现出不同批次药材所得浓缩液对醇沉效果的影响,有利于依靠醇沉工艺提升后续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一致性。本方法成本较低,工业实施方便,有推广应用于中药工业的良好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涉及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20世纪50年代全国剂型改革高潮中出现了片剂、胶囊剂、注射剂、颗粒剂和合剂等一批中药现代剂型。为满足这些剂型对中药体系更高的精制要求,水提醇沉工艺开始广泛用于中药生产。醇沉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放大容易,溶剂安全等诸多优点,能有效除去糖类、盐类和蛋白质等强极性分子,有利于减少服药剂量。醇沉往往是中药提取后的首个精制工艺,甚至是唯一精制工艺,其工艺品质优劣对后续制剂难易和最终药品质量影响显著。中药注射剂对药品质量控制要求很高,在生产中常采用多次醇沉以充分除杂;有时采用碱性醇沉除去鞣质,进一步提升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目前工业中实施醇沉工艺的难点之一在于控制醇沉中的包裹损失现象。由于浓缩液和乙醇密度差大,浓缩液粘度又高,浓缩液和乙醇充分混合难度大。醇沉中产生的大量沉淀容易包裹部分浓缩液形成包裹现象。包裹现象一方面造成活性成分的损失,另一方面使得醇沉产液组成的批次间一致性下降。所以很有必要在醇沉中控制包裹现象处于较低的水平。常用减少包裹现象的方法包括:降低乙醇加入速度,加快搅拌速度,延长搅拌时间,延长醇沉后静置时间等。但由于法规、设备和生产效率等多方面限制,上述参数往往难以灵活调整,所以中药企业更倾向于固定某一组工艺参数处理不同批次浓缩液。因此,必须考虑提升浓缩液质量控制水平以控制醇沉包裹现象。目前中药生产中一般都会控制醇沉前浓缩液的密度范围。但浓缩液密度主要受其中固形物含量高低影响,难以反映出不同批次浓缩液中固体组成的差异,因此仅控制密度范围是不够的。浓缩液粘度除了受其中固形物含量高低影响,还受到其中高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而高分子物质正是醇沉需要沉淀除去的大类成分之一。因此与密度结合后就能体现出浓缩液中固体成分组成的特点。专利技术人在实验中也发现相同密度的浓缩液,粘度越高越容易出现包裹现象。因此,有必要将粘度和密度相结合用于控制醇沉前浓缩液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该方法需要首先确定浓缩液密度、粘度与醇沉混合情况之间定量关系为f,然后设定醇沉混合情况的阈值为ET,再检测新批次浓缩液的密度值为ρ,然后根据新批次浓缩液密度值ρ、定量关系f以及醇沉混合情况阈值ET,计算确定浓缩液粘度的可接受最大值VM,再测定新批次浓缩液的粘度值为VN,最后比较VM和VN,若VN≤VM,则新批次浓缩液可以放行用于醇沉工艺;若VN>VM,则浓缩液不能放行。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第一步,确定浓缩液密度、浓缩液粘度与醇沉混合情况之间定量关系为f;第二步,设定醇沉混合情况的阈值为ET;第三步,检测新批次浓缩液的密度值为ρN;第四步,根据新批次浓缩液密度值ρN、定量关系f以及醇沉混合情况阈值ET,计算确定浓缩液粘度的可接受最大值VM;第五步,测定新批次浓缩液的粘度值为VN;第六步,比较VM和VN,若VN≤VM,则新批次浓缩液可以放行用于醇沉工艺;若VN>VM,则浓缩液不能放行。第一步所述的浓缩液密度,是指将浓缩液温度控制在15-80摄氏度之间的某个温度T1时测定的密度。第一步所述的浓缩液粘度,是指将浓缩液温度控制在15-80摄氏度之间的某个温度T2,且固定了浓缩液固形物含量为D2时测定的粘度,D2数值在10%-70%之间。第二步所述的醇沉混合情况,是用醇沉过程中与乙醇溶液充分混合的浓缩液质量比(WMR)表示,所述WMR计算公式为:其中:m0为醇沉中浓缩液用量,m1为乙醇溶液用量,m2为所得上清液的总质量,S0为浓缩液中总固体质量含量,C0为成分A的质量含量,S2为上清液中总固体含量,C2为上清液中成分A质量含量。第四步所述的定量关系f的数学形式为:Y=a0+a1ρ+a2V′+a3ρV′+a4ρ2+a5V′2其中Y为WMR值经过平方根反正弦变换所得的值,ρ为浓缩液密度,V′为浓缩液粘度V的对数值,a0-a5均为拟合所得偏回归系数。第四步所述的醇沉混合情况的阈值为ET,其范围为70%-100%。第四步所述的新批次浓缩液的密度值为ρN,在温度T1下检测。第四步所述的新批次浓缩液的粘度值VN,应该控制浓缩液固形物含量为D2,在温度T2下检测。准确的定量关系f是本方法能顺利实施的关键。f的形式为多项式方程,其中的一次项代表了浓缩液密度和粘度对醇沉混合情况优劣存在着线性影响;二次项代表了浓缩液密度和粘度对醇沉混合情况优劣存在着非线性影响;交叉项代表了浓缩液密度和粘度对醇沉混合情况优劣存在着交互影响。考虑到描述混合情况的WMR值是一个率数据,采用平方根反正弦变换后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会更适合用多项式方程来描述。浓缩液粘度随着水含量减少会呈现指数级增加,因为f的形式总体上仍接近线性方程,所以在建模时采用了粘度数值采用了其对数。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方法在中药材醇沉前浓缩液对醇沉效果的质量控制中应用。中药生产的一个关键难点在于用批次间质量有明显差异的中药材生产质量一致的中成药。本方法引入粘度作为浓缩液的另一个控制指标,给出了其定量控制的限度,与密度相结合后能体现出不同批次药材所得浓缩液中固形物组成上的差别,有利于依靠醇沉工艺提升后续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一致性。本方法判断不能放行的浓缩液,可以考虑在法规允许范围内增加水含量,或者混批调配以降低粘度。粘度降低后可以继续用本方法判断是否适合用于醇沉生产,如果已经适合,则可以考虑放行。相比常规浓缩液质控方法,本方法要求检测浓缩液粘度,考虑到在线粘度计价格可以控制在一千元以下,离线粘度计价格更低,所以应用本方法也不会显著增加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将浓缩液粘度和密度与醇沉混合效果相关联,在密度控制的基础上给出粘度的定量控制限度,能体现出不同批次药材所得浓缩液对醇沉效果的影响,有利于依靠醇沉工艺提升后续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一致性。本方法成本较低,工业实施方便,有推广应用于中药工业的良好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步骤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以党参浓缩液为研究对象,在45℃下测定浓缩液密度,在25℃和45%固形物含量下测定浓缩液粘度。开展膜分散醇沉后,测定WMR值,建模后确定浓缩液密度、粘度与醇沉混合情况之间定量关系为f为Y=-381.97+612.81ρ+1.45V′-1.20ρV′-244.69ρ2+0.00153V′2。根据生产需求,设定WMR阈值ET为70%。在45℃下检测新批次党参浓缩液的密度值ρN=1.196g/mL。根据新批次浓缩液密度值ρN、定量关系f以及醇沉混合情况阈值ET,计算确定浓缩液粘度对数的可接受最大值为2.60,相应最大可接受粘度VM=13.5mpa·s。在25℃和45%固形物含量下测定新批次浓缩液粘度为VN=4.08mpa·s。因为VN≤VM,认为新批次浓缩液可以放行用于醇沉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步骤实现:/n第一步,确定浓缩液密度、浓缩液粘度与醇沉混合情况之间定量关系为f;/n第二步,设定醇沉混合情况的阈值为E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第一步,确定浓缩液密度、浓缩液粘度与醇沉混合情况之间定量关系为f;
第二步,设定醇沉混合情况的阈值为ET;
第三步,检测新批次浓缩液的密度值为ρN;
第四步,根据新批次浓缩液密度值ρN、定量关系f以及醇沉混合情况阈值ET,计算确定浓缩液粘度的可接受最大值VM;
第五步,测定新批次浓缩液的粘度值为VN;
第六步,比较VM和VN,若VN≤VM,则新批次浓缩液可以放行用于醇沉工艺;若VN>VM,则浓缩液不能放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所述的浓缩液密度,是指将浓缩液温度控制在15-80摄氏度之间的某个温度T1时测定的密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所述的浓缩液粘度,是指将浓缩液温度控制在15-80摄氏度之间的某个温度T2,且固定了浓缩液固形物含量为D2时测定的粘度,D2数值在10%-70%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醇沉前浓缩液的放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所述的醇沉混合情况,是用醇沉过程中与乙醇溶液充分混合的浓缩液质量比(WMR)表示,所述W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海斌程翼宇龚行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